1. 2020年成都旅游人数

1.常住人口首次突破2000万,凸显城市强大吸引力

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成都常住人口2093.78万人,首次突破2093.78万人。 2000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总数的25.02%,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含简阳,下同)上升6.22个百分点;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增加581.89万人,增长38.49%,年均增加58.19万人,年均增长率3.31%,比上届年均增长率提高0.18个百分点十年。

自1953年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以来,成都市常住人口总数持续上升,近十年年均增长率位居历次人口普查之首。连续的我成都人口吸引力和集聚性的提升与城市能级的提升是一致的,充分展现了城市的强大吸引力。近年来,成都不断推动城市功能定位、城市管理逻辑、治理方式的全面变革,加快优化城市空间结构,不断改​​善创业就业环境,加快建设高水平城市。优质生活与宜居场所密切相关。

2.人口超百万地区增多,人口向中心城区集聚明显。

2020年,常住人口超百万地区有8个。市,即新都区、双流区、郫都区、成华区、龙泉驿区、金牛区、成都高新区、武侯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

人口进一步向中心城市聚集。中心城区(12+2地区)常住人口1541.94万人,比2010年(989.39万人)增加552.55万人;占全市常住人口的73.64%。 %,比2010年(65.45%)增加8.19个百分点。

近十年来,成都中心城区不断扩张,逐步形成“中心城区+郊区新城”的空间层次,促进了资源要素的高速流动,提高中心城区的溢出效率和辐射能力,增强成都人口居住和就业的承载能力。

3.性别比例更加合理,家庭户规模持续缩小

全市常住人口中,男性人口1052.23万人,占50.26%;女性人口为 10.4151 英里亿元,占比49.74%。常住人口性别比(女性人口为100)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3.00下降到2020年的101.03,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4.04和1.16个百分点。

从历次人口普查来看,成都市人口性别比总体呈现倒U型分布,在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达到峰值105.75,之后逐年下降。总体而言,表明成都人口性别结构更加合理,性别平等生育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全市总户数741.98万户,户籍人口1844.53万人。每户平均人口数为2.49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2.71人减少0.22人。户数减少主要是由于居民生活水平改善等因素ARDS、住房条件改善、流动人口持续增加、年轻人婚后独立生活等。同时,随着家庭观念的转变和生活方式的日益现代化,家庭小型化的趋势将日益明显。

4.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更深层次

全市常住人口中,大学(指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口535.63万人,占常住人口535.63万人。人口。这一比例达到25.58%,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15.71%)提高了近10个百分点。其中,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口占总人口的1.67%,比2010年(0.77%)上升0.9个百分点;具有学士学位的人口占总人口的11.55%,较2010年(6.77%)增加4.78 pe百分点。

每10万人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人数从2010年的15710人增加到25582人,比全省平均水平(13267人)增加12315人,比全国平均水平(15467人)增加10115人。

近年来,成都市积极出台人才引进政策,搭建技术人才转化科研成果的环境和平台,支持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吸引了越来越多高学历创业者和创新人才,加快了成都的发展。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5.人口红利持续保持,老年人口比重上升

全市常住人口中,0-14岁人口占比13.28%,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04.13万人有所增加人,比例上升1.78个百分点e点,儿童人口数量和比重均有所回升。全市15-59岁劳动年龄人口达到1439.29万人,比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增加326.48万人,增长31.14%,劳动年龄人口总量仍然较大,人口红利持续保持。同时,成都是人口净流入城市,青壮年人口持续大量流入,为城市发展带来了丰富的劳动力资源。特别是随着人口素质的提高,人口红利逐步转化为人才红利,将有效促进成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占比17.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62%。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分别提高3.08和3.60个百分点ly。 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抚养比从2010年的13.60%上升到2020年的19.81%,提高6.21个百分点。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公民生活水平和健康医疗条件不断提高,预期寿命逐步提高。成都市人口老龄化加剧。

6.城镇人口比重超过70%,流动人口快速增长

全市常住人口中,城市人口1649.3万人,农村人口444.48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为78.77%,比全省平均水平(56.73%)高22.04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63.89%)高14.88个百分点。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城镇人口比重提高15.26个百分点,人口城镇化水平提高已稳步改善。

此外,流动人口继续快速增长。全市流动人口845.96万人,其中省际流动人口149.36万人,省内流动人口696.6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流动人口增加428.01万人,增长102.41%。城镇人口比重大幅提升,与成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流动人口快速增长密切相关。

总体来看,近十年成都市总人口保持稳定增长,人口素质稳步提升,劳动力总量保持较大规模,人口集聚进一步增强,城镇化水平不断提升持续改善。未来,在新发展理念指导下,要坚持以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主线充分发挥人口要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稳步推进成都高质量发展

2。 2021年成都游客人数

2021年四川省报名参加高考人数为69.8万人。四川省是人口大省,也是历来高考人数较多的省份。 2021年高考报考人数69.8万人,比2020年增加近2万人。其中,参加高职院校单次考试51.5万人。我去年六月参加了高考,并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3. 2020年有多少人去成都旅游?

2020年2月27日,成都市统计局发布《成都市统计局关于成都市官方微博《关于成都市2019年主要人口数据的公告》,公告全文如下:

2019年,建成区面积94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58.1万人,城镇人口1233.79万人,城镇化率为74.41%。

成都市人口2020年总人口及面积:面积1.4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0万以上

>4. 2020年成都旅游数据

1.重庆

2.杭州

3.苏州

4.西安

5.成都

6.长沙

5.2020年成都旅游人口统计

成都的人口数量也比武汉多了几百万。据成都市公布的最新数据,成都市常住人口已达1658万。

1、成都市正式发布2019年人口数据

2020年2月27日,成都市人口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成都市统计局2019年成都市情况》在其官方微博“主要人口数据公告”上发布,公告全文如下:

2019年建成区面积面积949.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58.1万人,城镇人口1233.79万人,城镇化率为74.41%。

2020年成都市人口总面积:面积1.4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0万以上

6、2019年成都市旅游总人数

成都市高考考生12.41万人入学考试的人。较2019年增加3400人。

7. 2020年成都市旅游人数

2020年,成都市常住人口1658.1万人,比上年增加25.1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4.41%。

8. 2020年成都市接待游客人数

十大城市2021年国庆黄金周接待游客人数最多的城市是:武汉、成都、杭州、上海、贵阳、南昌、重庆、郑州、广州、宁波,游客量均超过1000万人次。

武汉是唯一接待量超过2000万人次的城市,接待游客2116.5万人次。同时,旅游收入达到110.92亿元,在大城市中排名第四。

9. 2020年成都旅游人数

2020年末,成都市常住人口1658.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1万人;户籍总户数574.16万户,户籍人口1500.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38.21万人,农村人口561.8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02万人。

10. 2020年成都旅游总收入

最新统计数据显示,深圳已超过2020年地铁收入全国最高,达208亿元,北京、广州分别排名。第二名、第三名均超过120亿元。成都、武汉排名第四、第五,均超过80亿元。其他上榜城市包括苏州、宁波、长沙、青岛和重庆。

看榜单,除了上海以外,所有一线城市都榜上有名,而且名列前茅。其中,深圳已突破200亿大关,遥遥领先于其他城市。二线城市中,成都表现最为突出,距百亿仅一步之遥。从地区分布来看,珠三角、长三角、成渝地区、华中地区各有2个城市上榜,京津冀、山东半岛各有1个城市上榜。

当然,地铁作为城市的基础设施,理应造福于广大人民群众。收入不能作为判断指标。希望我们的城市能够建设更好的公共交通,让我们的城市生活更幸福、更美好!

深圳2020年地铁运营总收入208亿元

北京2020年地铁运营总收入136亿元

广州2020年地铁运营总收入 收入128亿元

成都,2020年地铁运营总收入99亿元

武汉,2020年地铁运营总收入84亿元

p>

苏州,2020年地铁运营总收入69亿元

宁波,2020年地铁运营总收入54亿元

长沙,地铁运营总收入2020年营业收入37亿元

青岛2020年地铁营业总收入23亿元

重庆2020年地铁营业总收入22亿元

p>11。 2019年成都旅游人数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日发布《2021年中国国内旅游发展年度报告》

2021年,中国旅游经济将呈现阶梯式复苏、波动式复苏。

国内旅游人数将达到39.1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将达到3.3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6%和48%,恢复到65%和58% 2019年同期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