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如何发展文化旅游产业(贵州文化产业旅游产业)
在9月27日正式闭幕的第十七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参展的90多家贵州企业带来了数千件展品。 、蜡染等大放异彩,展现了贵州传统文化产业的精湛工艺和传统工匠的精湛技艺。贵州馆以其独特的文化产品,展示了贵州建设多彩民族特色文化强省的内在动力和丰硕成果。
2.贵州文化产业龙洞堡 多彩贵州城 贵州省南明区龙川极地海洋世界 地址:多彩贵州省贵阳市。 2016年7月28日至9月28日试运营。 交通:乘坐244、245路至1958文创园站下车。现场窗口全价:160元半价:80元玄关(适用于身高1-1.2米儿童、70岁以上老人凭老年人身份证或居民身份证、军人身份证、残疾人身份证)大学生票:110元(凭大学生身份证)免费入场:0元(1.0米以下儿童须有成人陪同)。
3.贵州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9月22日,记者从省政府新闻办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21年国际山地旅游和户外运动大会暨第十六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以下简称“贵州省”) (简称“旅游两次会议”)将于9月26日至28日在铜仁召开。届时,有关国家驻华使节、国际知名文旅企业及文旅产业相关企业、国际旅游相关联盟组织等国际嘉宾齐聚一堂。组织将出席会议。
4.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贵州省2021年旅游优惠对象包括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山东省,以及广东省、辽宁省、上海市、重庆市居民。
折扣期:2021年5月10日至2021年8月17日(共100天)。
5.贵州旅游产业化发展贵州旅游产业为何超越云南?看看贵州对全国游客有多好
2019年,贵州旅游业再次取得进步。全年贵州接待游客113566.8万人次,再次位居全年第一,比第二名山东多2亿人次。从旅游收入来看,2019年贵州旅游收入达12321.81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江苏、广东,位居全国第一。e 西。相比之下,云南的旅游业并不像今天的贵州那么繁荣。 2019年,云南旅游收入11.0352亿元,位居全国第六。
贵州主要景点分布
如果单看旅游资源的丰富程度,云南确实比贵州有优势。云南拥有昆明滇池、大理古城、丽江古城、玉龙雪山、西双版纳、香格里拉、三江并流等雄伟的风景名胜区。那么贵州呢?唯独在溶洞、瀑布、民族风情方面有优势。那么,为什么贵州的旅游发展能够超越云南呢?
贵州机场分布
首先是交通问题。云南的交通发展不如贵州。贵州现有公路里程7000公里,居全国第四位。面积是贵州两倍多的云南,却只有6000平方公里。就高H高铁,贵州所有主要城市都已经有动车组,而云南只有少数城市有动车组。贵州主要景区均有高速公路、高铁覆盖,大大减少了人们的出行时间,节省了成本。贵州还开通了各大景区之间以及高铁站与景区之间的旅游直达列车,可以说非常方便。
6.贵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1.甲秀楼AAA
2006年5月25日,甲秀楼作为明代古建筑,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得到正式认可的。它已经真正成为贵阳的象征。著名的古楼阁甲秀楼矗立在贵阳南明河的万岙明矾石上(此石酷似传说中的巨岙)。甲秀楼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六年王朝,即1598年。至今已有400多个……
2。贵阳黔灵山AAAA
景点位置:贵阳市区西北,南至枣山路,东至八个岩路,北至官岛岩。旅游线路:贵阳市内乘坐1路、2路、10路、12路、13路、16路、22路、23路、33路、41路、51路、72路及旅游专线公交车在黔灵公园站下车。景点介绍:黔灵山公园是国家4A级旅游区,位于贵阳市区西北部。旧址位于息丰县城南6公里处的羊郎坝。地处川贵铁路和贵遵高等级公路之间,紧邻210国道,南距省会贵阳66公里,北距历史名城遵义80公里。因其所在地有一个天然洞穴,名为“猫洞”,所以俗称“猫洞洞”。包括西峰集中营总部和专门用来关押抗日名将杨虎城的营房……
4.贵阳干明寺
干明寺寺院位于贵州省贵阳市南明河畔的阳明路,是贵阳市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贵州省佛教协会、贵阳市佛教协会均设在该寺内。明末,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仙都禅师驻守此地弘扬禅宗。僧人分居,由士族舒管理,舒私自将寺名改为““舒氏宗祠”,这……
5.贵阳金山寺
金山寺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沙文乡羊尖坡。杨剑坡位于文笔山脉,海拔1000多米,山顶直径约100多米。山顶终年有泉水涌出。历史 明末清初,吴老金路过此地,见山形。奇怪,以为是佛教圣地,便请了一位观世音菩萨,就地取材,建了一个小山。房间使用岩石、木材、茅草......
6。贵阳文昌阁
文昌阁景点位置:位于贵阳市东门岳城(贵州省贵阳市云岩区文昌街29号)旅游路线:乘4、5、12路, 21, 54, 64, 22, 24, 25, 35 乘坐公交车在省医疗站、东门站或莲花坡站下车步行即达。景点介绍:文昌阁位于贵阳市东角。它建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它占地面积...
7。梁举人父子墓
梁举人父子墓。在风流长巷,有一处令当地人敬佩的古迹,那就是梁举人父子墓。梁丹人墓位于梁家寨田坝茶林山上,距乡政府所在地约2公里。 (《齐丰县人志》载:梁钜名梁子敬,清乾隆梁家寨人
7。贵州省旅游文化贵州文化旅游职业学院面积510十二平方米,占地58亩,环境优美,是一所历史悠久、师资力量雄厚的学院 p> 8. 贵州文化产业优势
从历史上看,贵州可以概括为“三无”之省,意思是:“天不晴三日不亮”。哎,地不平三里,人不三分银。”天晴三日,说明贵州雨多日照少;地平三里,说明贵州贵州地貌以山地丘陵为主,山川纵横,民无三分银,也就是说,人民穷得连三分银子都没有。贵州可以概括为:风景秀丽、空气凉爽、财富隐秘、民族众多,具有东接湖南、南接重庆、西接广西、连接川滇的交通优势但也有“两个缺点”。
风景指:全省有风景名胜区71个,国家级18个,省级53个,5A级5个级项目,95个4A级建设省级乡村旅游示范区131个。石芽与岩溶沟、岩溶漏斗、落水洞、岩溶洼地、岩溶盆地与岩溶平原、峰丛、峰林与孤峰、地下洞穴与暗河比比皆是。这些都是我省区别于其他省市的特点。景观的基本要素。
凉爽天气是指:由于雨量较多,日照较少,气候温暖湿润。全年气温变化不大,冬暖夏凉,气候宜人。属典型的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由于我省凉爽的气候优势,全省不少地方成为许多省市居民冬避严寒、夏避黎明、春游、秋赏景的宜居胜地。
丰富的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生物资源资源、旅游资源隐藏在全省各地。全省已发现矿产110多种,其中许多矿产储量位居全国前列。此外,煤炭、锑、黄金、硫铁矿等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民族众多:全省有56个民族。民族风情、民族歌舞、民族戏曲、民族风情、民族乐器、民族文化等构成了我省除了绚丽多姿的风景之外又一绚丽多彩的一面。民族文明风范。
东接湖南,北接云南,西连广西,四川、云南,即:贵州省东与湖南省接壤,南与广西自治区接壤。西南与云南省毗邻,西北与四川省毗邻。是西南地区资源和人员进出的重要枢纽。钍我省的区位优势优于其他省市。
“欠发达、不发达”两个问题是当前全省基本国情,也是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最显着特征。
9.贵州省旅游产业能源资源 贵州是我国能源丰富的省份,以水、电、煤为能源。水与煤最为突出,水与火相辅相成。 。 “黔东送电”是南方电网“西电东送”的主力军。贵州河流众多,各地川流不息。长度在10公里以上的河流有984条。 2002年,全省河流流量达1145.2亿立方米。贵州的河流具有明显的山地特征。大多数河流的上游河谷开阔,水流平缓。e、水量小;中游河谷交错,水流湍急;下游河谷深窄,水量大,水力资源丰富。水能资源蕴藏量1874.5万千瓦,居全国第六位,其中可开发容量1683.3万千瓦,占全国的4.4%。特别是水位差集中河段较多,开发条件优越。贵州素有“西南煤海”之称,煤炭资源储量497.28亿吨,居全国第五位,超过南方12个省(区、市)煤炭资源储量总和。煤炭不仅储量大,而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为火电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施“西电东送”。也为煤化工和“煤制油”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资源条件。土地资源 全省土地资源以山地、丘陵为主,平地较少。山区面积108740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61.7%;丘陵面积54197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31.1%;山地平地面积13230平方公里,仅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7.5%。这种地理特征使得可供农业发展的土地资源并不多。特别是近年来,由于人口的增加和非农用地的增加,耕地面积不断萎缩。 2002年末,全省实际耕地面积176.94万公顷,比上年减少6.29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05公顷,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土层较厚、肥力较高、水利条件较好的耕地比例较低。矿产资源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境内矿产资源种类繁多,分布广泛,种类齐全,储量丰富,成矿地质条件良好。是著名的矿产资源大省。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发现矿产110余种,其中探明储量76种,许多储量位居全国前列。最重要的是汞、重晶石、化肥用砂岩和冶金矿物。砂岩、饰面用辉绿岩、砖瓦用砂岩等,排名第二的是磷、铝土矿、稀土等;排名前三的是镁、锰、镓等;此外还有煤、锑、金、黄铁矿等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煤炭不仅储量大,而且煤种齐全,煤质优良。素有“江南煤海”之称。 2002年末保有储量49.227亿吨;铝土矿矿产质量好、数量大,保有储量4.24亿吨。磷矿产储量26.95亿吨,占全国总量的40%以上;重晶石居中国第一,储量占全国三分之一;黄金储量居全国第12位,是我国新兴的黄金生产基地。生物资源 贵州生物资源种类繁多。全省野生动物资源有金丝猴、黑叶猴、华南虎、云豹、花豹、白颧、黑鹤、黑颈鹤、中华秋沙鸭、金鹳等1000余种。鹰、白肩鹰和白尾鹰。海雕、秃鹤、蟒蛇等14种被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13%;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69种,主要有:穿山甲、黑熊、水獭、大果子狸、小果子狸、林麝、红腹雉、白冠长尾雉、红腹金鸡等。雉鸡等,占全国同类动物总数的25.7%。植物资源包括森林、草原、农作物品种、药用植物、野生经济植物和珍稀植物六大类。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30.8%,人均森林面积0.14公顷,立木总蓄积量达到2.1亿立方米;银花等70种珍稀植物被列入国家珍稀濒危保护植物名录ir、珙桐和秃树。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杉木、柏树等4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50%;二级保护植物有27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三级保护植物有39种,占全国同类植物总数的18.9%;占植物总数的19.2%。全省拥有野生植物资源3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资源3700余种,占全国中药材品种的80%。是全国四大中药材产区之一。在国内外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品质优良的珍稀名贵植物有6种人参、三尖杉、扇蕨、冬虫夏草、鸡锥、艾那香(天然冰片)。此外,天麻、石斛、黑颈鹤、厚朴、乌玉、黄柏、党参、何首乌、胆草、芦笋、银花、桔梗、五倍子、半夏、雷丸、南沙陈等在冬季越冬。黔西北高原的冰秋子、黄精、灵芝、艾粉等被誉为道地药材。野生经济植物资源中,工业植物约600种,主要是纤维、鞣革、芳香油、油脂植物资源;食用植物约500种,主要是维生素、蛋白质、淀粉、油料植物;可供绿化、美化环境和观赏价值的园林植物约200种; 40多种具有抗污染能力的环保植物。贵州农作物种类丰富,栽培的粮食作物、油料作物、纤维植物等经济作物近600个品种。主要佛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小麦、马铃薯等,主要经济作物有烤烟、油菜籽。经济林木主要有油桐、油茶、乌桕、漆树、核桃等,“大方生漆”、“柳马桐油”是贵州著名的土特产。全省饲养的主要牲畜品种有30多种,优良饲草资源有2500多种。具有发展畜牧业的良好条件。
10.贵州文化产业发展目标1.供给优质产品
促进国内流通
镜头:当黄鹤楼跨越千年,与现代科技相遇,会擦出怎样的火花?夜色中的黄鹤楼脚下,鼓声、二胡、琵琶奏起武歌。 5D技术呈现的鸟儿、锦鲤、龙门一一精彩亮相,带来一场视听对话穿越时空,为武汉传统文化和旅游增添色彩。地标中添加了新符号。几个月来,光影表演《夜上黄鹤楼》成为武汉新的热门旅游景点,打开了夜间旅游市场的新窗口。
同时,武汉利用文旅消费券提振消费信心,经济复苏成效显着。由此,武汉成为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公布的首批15个国家文化和旅游消费示范城市之一,树立了全国文化消费的典范。从“消费券”到“购物节”,各地因地制宜,改革创新,特色发展,探索“新策略”,积极培育培育拓展文化和旅游消费新业态新模式,全面提升文化和旅游消费质量和水平。
文化消费与普通商品消费最大的区别在于,它直指精神和灵魂。戏剧表演、博物馆、视觉艺术、音乐、电影、节庆、体育、休闲旅游等,都直接反映居民的幸福体验。和生活质量。 “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建设一批世界一流、文化底蕴深厚的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国家级旅游强国”。以及具有鲜明文化特色的休闲城市和街区。”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新需要。
中共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强文化市场体系建设。山东大学文化产业管理系主任邵明华表示,强调利用市场配置资源,可以进一步激发全社会的文化创意活力,最终促进优秀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通过文化产品的消费来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 ,创新文化的热情迸发。
2.上云,用数据赋能智能
顺应数字化大势
镜头:辞旧迎新,哔哩哔哩2021跨年晚会已成一个“b突破“圈子”的文化现象,一年前首场直播人气峰值接近1亿,今年峰值人气更是高达2.5亿,“人气势不可挡”。最令人惊叹的是,今年的舞台上,昆曲、秦曲、评剧、川剧、河北梆子、京剧等传统元素与当代舞蹈艺术融为一体。他们不拘一格、大胆创新,展现了“Z世代”在数字娱乐领域的创造力。 。
新一代在互联网热潮中乘风破浪,传统文化机构也顺应形势,利用云、数据、智慧加大新媒体和青年传播力度。疫情影响下,线上演出成为传统演出行业的必然选择。从最初筛选“盘点”音视频素材到主动推出新作品中,线上表演逐渐转型,成为艺术机构逆势而上的新突破点。疫情期间,中山公园音乐厅首先在微信上推出了86场“线上音乐会”,还将旗下运行多年的夏季艺术品牌“打开艺术之门”搬到了云端;国家大剧院线上直播已成常态,“4K+5G”的技术提升让古典音乐、原创舞剧在“空中剧场”欣赏,拓展传播广度,让艺术隔空陪伴观众。
疫情加速文化产业数字化转型,倒逼传统文化产业向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云展览、云演出、云论坛层出不穷;出版社转变为数据库;读者画像更多准确的数据营销是针对消费者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成为大趋势,丰富的文化资源构成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支撑,科技进步也推动文化形式和内容的更新。为此,“十四五”规划《建议》提出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加快发展新文化企业、文化业态、文化消费模式。
未来已来,海量内容、技术迭代、震撼体验。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也在重构商业模式和组织形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张晓明认为全球文化市场的“最大变量”是文化价值链的深度重组,从单一的“管道模式”转向多元化的“网络模式”,发展的压力成为转型的动力。变革创新的改革发展动力不断积聚;在新的数字生态中,有完全不同的算法、玩法和生活方式。优胜劣汰,只有开放的心态、广泛的合作,才能走出一条共赢之路,放大文化影响力。
3.文化同源
融入区域发展
镜头:“到2025年,文化湾区、休闲湾区建设初见成效; “到2035年,宜居宜业宜游的世界级湾区全面建成。” 2020年底,文化和旅游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引领集团办公室、广东省人民政府联合印发《粤港澳大湾区》片区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 11个栏目36个项目,统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和旅游发展,明确了塑造湾区人文精神、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促进文化旅游等多项任务。加强中外交流互鉴,优化旅游市场供给,推动广东在港澳大湾区新发展。
粤港澳大湾区、“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生态保护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成渝双城即使是经济圈国家的重大区域发展战略,无形的“文化”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同根同源,增强区域合作凝聚力;文化传承锻造灵魂,找到共同发展的向心力;文化赋能增强和增强区域协同竞争力。
“长三角凭借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形成了文化市场要素健全、市场创新机制活跃的长三角模式。”南京大学长三角文化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顾江分析,上海文化金融发达,文化商务、高科技赋能文化产业突出;浙江民营文化企业资源丰富,旅游资源、特色小镇、国际化融合等网络文化产业突出;江苏旅游业发达,历史文化名城众多;安徽乡村旅游特色鲜明。三省一市既有共性,也有各自的特色。两者互补性强,可以共同拓展文化市场。
从文化产业内部看,要“管好自己”,规范文化产业园区发展;从文化产业外部看,要“贡献世界”,推动区域文化产业带建设。长征内外、运河两岸、长征沿线,文化精髓无处不在。 2021年,长城、运河、长征三大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稳步推进。国家文化公园面积广阔、主题鲜明,不仅具有对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文化与旅游融合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打造实践基地。
4.文化点石成金
振兴乡村规模产业
镜头:贵州松桃苗族自治县松桃苗绣代表性传承人石立平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 “扶贫就业讲习班”已培训了10000多名绣工,带领28个乡镇3800名妇女就近就业,实现了“守护孩子、绣花、养家糊口”的目标,激励了贫困群众提供了内生动力人们摆脱贫困。由于脱贫攻坚成效突出,施立平荣获2020年度全国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目前已设置近千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场国家级贫困县。这些工作坊为当地脱贫攻坚做出了贡献,也成为乡村旅游和乡村振兴的突破口。
“乡村旅游日益成为产业扶贫的重要方式。发展乡村旅游扶贫,需要因地制宜,挖掘当地特色资源,积极打造特色品牌。”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司长单钢新介绍,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国家发改委在全国启动了1000个乡村旅游重点村,培育一批优质乡村旅游品牌。还在全国推出了300个特色村落,让每个人都能看到山、看到水。 、记忆诺斯塔的优质乡村旅游线路LGI在富贫富民方面作用突出。
“十四五”规划的《建议》中特别提到“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 2021年乡村旅游将继续发力,融合一二三产业,推动乡村振兴。随着消费需求的变化,乡村旅游不断升级:第一阶段是观田、吃饭的“农家娱乐”,第二阶段是游玩、放松的“乡村休闲”,第三阶段是民宿、民宿的“乡村休闲”。 “乡村度假”,第四阶段是住、住的“乡村寄居”,吸引更多年轻人、艺术家走进乡村,让乡村更有活力。
文化点石成金,赋能乡村振兴。融入现代传播,直播、短视频录制,让乡村田园活灵活现地出现在屏幕上。磷人们可以远距离欣赏田园风光,一键下单农副产品。城市和农村的距离是如此之近。文化IP融入乡村气息,乡村产品、乡村艺术、乡村乐趣、创意点燃乡村。游客不仅能感受到田园风光,还能领略到从未远离的“乡愁”,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乡村成为诗意的“栖息地”,成为农民致富的“宝库”。
5.讲好中国故事
服务文化强国大战略
镜头:千年瓷城景德镇至今仍是世界陶瓷艺术家的“圣地”。每年有超过5000名外国艺术家来到景德镇。这些“异乡漂流者”在疫情期间依然眷恋景德镇。虽然他们不能没有来中国,有的通过视频教学和设计在线参与;有的在云端下订单,让国内人才帮助产品研发和销售;有的还入驻线上陶溪川景德镇国际工作室,通过直播讲座、线上艺术商城等方式拓展展示、交流和创作。新空间。
“洋景飘”因为传统的手工制瓷技艺而被景德镇吸引,自发地产生了对中国文化的向往;而景德镇的吸引力不仅仅在于陶瓷本身,还在于手工瓷业以及由此衍生出的独特的中国生活方式。文化以无声的方式将世界各地喜欢陶瓷的艺术家团结在一起。
“十四五”规划《建议》要求我们着力讲好中国故事,要创新促进国际交流,加强对外文化交流和多层次交流
“中国不缺好故事,缺的是会讲故事的人才和方法。尤其是中国故事,一定要用外国人能听懂、能感兴趣的方式讲出来。紫金文化创意研究院院长李向民认为,这样的国际文化传播不仅仅是向国际社会展示民族文化还要在国家形象、对外开放、贸易投资、经济效益、文化安全等方面寻求突破,寻求共识。 ,在世界文明花园中凸显中华文化的独特基因和价值观,助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21年已经开始,潜力巨大。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必将放大产业新格局,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向世界一流强国迈进。打造“文化强国”。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