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苗年、4月8日、端午节、吃新节、中秋节等,其中以苗年最为隆重。苗年相当于汉族的春节,通常在秋后举行。节日的早晨,人们把准备好的美味佳肴放在火坑旁的炉子上祭祀祖先,并在牛鼻子上擦酒,以奖励一年来的辛苦劳作。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跳起堂舞。除历史节日外,大多在秋收后的农闲时节或春耕忙前举行。但由于自然因素、社会和宗族差异的影响,苗族的传统节日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1、苗年流行于黔东南苗族、侗族聚居区贵州省、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各地庆祝苗年的日期不尽相同,但都是在粮食收割入库后,即农历初九、十、十一。 )日、卯(兔)日或丑(牛)日。当天举行。苗年的头几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卫生,积极准备年货,比如做糯米糕、酿酒、做豆腐、种豆芽,一般还要杀猪或者买猪肉等。有钱人家还会做香肠、血豆腐,为家人缝制新衣服等等。苗年三十的晚上,全家人都会在家吃年夜饭,熬夜到半夜才开门放鞭炮,迎龙入户。天一亮,各家的长辈就主持在家崇拜杰斯特。早餐后,青壮年男子到邻居家拜年,苗语称“冬娘”(donfniangx),表达新年快乐的愿望。大年初二,家里有一定的禁忌,比如:不准出去打水,不准上山砍柴、割草;不扫地;妇女不做针线活;在一些地区,妇女不做饭,由男人代替;不外出捡粪便等。苗寨男女一般在苗年结婚。从第四天开始。有的老年男女还提着酒、肉、糯米糕等去走亲访友,或者忙着在家接待客人;一些青年男女在各自的村子里吹笙、跳舞,或伴着铜鼓、斗牛。或者年轻人要去其他地方。在“有方”村里巡游,男女对歌,表达爱意。活动前后历时约9天才结束。这是苗族最隆重的节日。 2、春节 正月初一,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黔东南苗族将春节称为“汉年”(niangx diel),与传统的“苗年”(niangx hmub)并存,并与其他民族一起庆祝,特别是在那些有苗年的苗族地区。不庆祝。春节不像苗族过苗年那么隆重。懂汉字的苗族还贴一些对联、门神之类的。其余与苗族过年相同,即增加了斗牛、赛马、走亲访友、青年男女“出行”、互相交谈等活动。歌曲及其他呃民族特色。有的家庭,男女的婚礼也在春节期间举行。湘西苗族庆祝春节,举行盛大的“赶牛”活动;广西融水县的苗族人民每年都会举办芦笙舞庆祝春节,参加人数达数万人。 3、端午节这是苗族赛龙舟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台江、施秉两县交界处的清水河两岸,以及黔东地区台江流入该段河流的巴拉河两岸。苗语称“哈羊勇”(qab niangx vongx)。这里包括平寨、辽东在内的六十、七十个苗寨,每个村寨都有一到两艘龙舟,用于划船比赛。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即二十四日至二十四日这五天27日,居住在河两岸的苗族群众轮流举行盛大隆重的龙舟赛。湘西凤凰、泸西、吉首、保靖、花苑等地也盛行赛龙舟,比赛分男队、女队、男女混合队,场面十分热闹。苗族的端午节虽然是以赛龙舟为主要内容的节日,但也是青年男女和中老年人走亲访友的民族文化娱乐和社交活动的节日和朋友们谈论他们的过去和制作经历。 4、4月8日 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贵阳、黄平、松桃、湖南湘西苗族的传统节日。这个节日是为了纪念苗族英雄雅伊而制定的。每逢佳节,苗族同胞都会大吃大喝稻米聚集在固定的地方,吹笙、跳舞、唱情歌。北京的苗族也庆祝4月8日。 5、新吃节主要流行于贵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和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每年农历六七月,田里稻子抽穗的时候,苗寨家家户户都会在卯日(有时是午日或辰日)过“新吃节”。那时,各家都会煮好糯米,一碗鱼,一碗肉等,全部放在地上(有的放在桌子上),并从自家的稻田里摘7-9个稻芽放上糯米。饭碗旁边烧香烧纸,长辈捏一点鱼和糯米丢在地上,加几滴酒,表示祭祀,祈求丰收。然后,长辈们把采摘下来的稻芽撕开,挂起来。wo 神社上,孩子们把剩下的撕碎吃掉,全家人幸福地在一起吃了一顿美餐。第二天,各村男女老幼纷纷前来观看芦笙节、参加芦笙舞节、参加芦笙舞。有的牵着马到赛马场赛马,有的牵着水牛到斗牛场斗牛。周期通常为2天。瓜定地区为农历六月初一、二日,开塘地区为6月16日后初一,地屋、翁香、庞海、平乐为七月初一。有的在七月半。节日期间,要举行3至5天的集会活动,包括游行、跳芦笙、斗牛、赛马等。“新吃节”是苗族春夏之交最盛大、最隆重的节日。它是由古代祭祀演变而来的。各地的节日时间不同,一般农历六月上旬至八月中旬。节日当天,受邀嘉宾身着节日盛装,领取礼物,带领斗牛前来参观。祭祀祖先后,宾主们频频举杯,祝愿五谷丰登。第二天进行斗牛、赛马、跳芦笙等活动。夜幕降临,屋外飘出老人喝酒唱歌的声音,芦苇荡场上洋溢着青春的欢笑和欢乐。音乐的旋律,芦笛声,酒歌,情歌,飞扬。歌声充满了苗寨的夜空。 6、芦笙节流行于贵州凯里、麻江、丹寨三县交界处的周溪地区。各地的节日日期不同,一般为农历正月初二、正月初三;部分地区选择7月份举办。主要用于祭祀祖先、庆祝丰收。一般的节日前要举行仪式。首先,由某村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主持祭祖。同时,各家各户在家中祭祀祖先。然后各村的姑娘们盛装打扮,佩戴银饰,小伙子们祭祀祖先。他们都带着自己的芦苇,从四面八方来到芦苇比赛场。各村青年男女围成一圈,吹奏芦苇,跳舞四五天。现场气氛非常热烈,有一种歌舞欢乐融为一体的感觉。群众性文艺活动。 7、花山节 这个节日又称“踏花山”、“跳花场”、“踏田”、“踩山”等。流行于黔西北苗族地区,四川南部、云南东南部。由于苗族居住的地方不同,服饰也不同,所以苗族庆祝华山节的日期不同,节日的名称也不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六月,有的在八月。黔西北铁贵地区,正月初六至初八,人们在除夕夜跳舞;二月十四至十六日,人们跳桃花;十六至十八日,人们跳稻花。七月。首先选择花种子或花梗。所谓“采花籽”,就是用三匹马拉挂红花,到其他花田驮少量泥土堆放在新田上,以示花籽; “花籽采摘杆”由常绿乔木制成。四米高,站在花田中央。那时,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盛装出席,族长宣布舞会开始。男生吹芦笙,女生围花跳舞d 相互竞争。花梗顶端挂着一条两米长的红绸和一个装着赏钱的红布小袋。谁能吹笙爬到花梗顶端,取下红绸(有的还挂一壶酒)和红布袋,并把笙从花梗顶端吹下来,即可获得奖励。有的地方还举办赛马、射箭、针灸比赛等活动。青年男女互相对唱,演奏芦苇、笛子、笛子、口弦等民族乐器。相爱的人互相赠送绣花手帕、腰带等物品。老年人利用走亲访友的机会,互相交谈,整天活跃起来,甚至深夜。 8、中秋节流行于湖南湘西、贵州花桃等苗族地区。每年立秋第一天举行,持续一天。乙每年农历“立秋”开始,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庄、山野,载歌载舞,寻找舞伴。首先,一男一女身着古代民族服饰,打扮成“秋公秋婆”,在人们的欢呼声中,分别手持一根肥硕的玉米棒和一把金黄的稻穗,来到秋千架前,向秋千鞠躬。人们。人们报告一年的收成,祝贺农作物丰收。随后,年轻人就冲向了秋千。秋千架高10余米,呈纺车状,八根辐条交错排列,每架可坐一人。秋寄人用力一推,秋千越转越快,人们欢呼雀跃。忽然,送仇的人全力抵挡了仇的数千根横木,秋千突然停了下来,上面的人纷纷跳了下来。按照惯例,最后一个人停在秋千上大声唱歌。一些年轻人故意停下来,借机向自己的爱人倾诉心声。苗族每年在“立秋”这一天举行中秋节。秋节的本意是捕捉“千”秋。关于这个节日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有一个名叫八贵达贾的苗族小伙子,名叫八贵达贾。他不仅聪明、勇敢、正直,还乐于助人。苗家人都很喜欢他。巴贵达贾还没有结婚,媒人就络绎不绝地到他家谈婚论嫁。九九村的姑娘他们都暗恋着他,可惜他从来没有爱上过她。他心里的那个女孩在哪里?一个秋高气爽的日子,巴吉达尔正在山里打猎,突然他看到一只老鹰正在抓着什么东西。当它飞过来后,他弯弓划出一道弧线。划船击落老鹰。仔细一看,原来老鹰抓到了一只漂亮的绣花鞋。八桂达认为,能绣出这么漂亮鞋子的女孩一定是聪明、美丽、心灵手巧的。巴吉达尔决心嫁给这个强大而勇敢的男人。他想了一个好办法,做了一个可以让人坐的秋千,让附近的女孩子都可以过来秋千上玩。这时,他拿着鲜花,去秋千场一一查看,终于发现了这个美丽的女孩,于是娶了她。巴吉达里亚寻找女孩的秋千演变成了人们有趣的娱乐工具。 9、击鼓节流传于贵州凯里、丹寨、雷山等县苗族地区。每年二月初一养猪日,苗族青年男女都会自动聚集到当地的歌场打鼓。这种鼓是用实心楠木镂空而成,用铜制成。两端都拉伸。届时,一位颇有威望的老人会将自家放置的楠木鼓和鼓架搬进鼓场,用力击鼓。人们会听到声音并前来跳舞。人们利用这个机会选择自己的配偶;老人们也穿上了新衣,围着楠木鼓唱起了古歌。舞蹈结束后,姑娘们拿出自己编织的花丝带送给楠木鼓,表达对楠木鼓的感谢。人们高兴地唱歌,直到天黑才离开鼓场。最后,鼓师把楠木鼓抬回家,放在楼上。节日期间,还用鱼、肉祭祀楠木鼓。 10、祭酉节“祭酉节”苗语称“农酉”,“农”是吃饭或祭祀的意思,“酉”是人名、族名。意思是祭祀一位名叫你的祖先。据拉窑村祖传名誉年龄:很久以前,拉瑶安人的祖先生来怪异而勇敢。他曾经是部落争斗中的强者。但后来,他被其他部落围困并杀害。活着的人们只得逃命,一路迁徙。现在在黔东南,我们来到了丹寨,拉瑶族就是其中的一部分;腊瑶族专门祭祀,以纪念死去的祖先。”农历十月初二是鸡友节,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准备糯米糕、甜酒、鱼、菜叶、树叶,请祭司宣读祭文,举行祭祀仪式,祭桌上有9个碗、9块饼、9堆菜,供9位祖先。 《史记》记载:“九黎有九个部落,其首领是蚩尤。他有81个兄弟,即81个民族酋长。”祭司在诵读“己酉节”祭祀词时,读了8个相应的段落,并为每个段落敬了九碗酒,这些现象具有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悠吉节是苗族古老的传统节日,在历史、民族学、民俗学方面具有研究价值。 、心理学、宗教等。也是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社会和谐进步、发展文化交流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