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市旅游业“十三五”规划(兰州市“十四五”规划)
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
综合经济实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大幅增强,经济总量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迈上更高水平,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基本实现文化强省和旅游大省;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甘肃、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再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全国碳排放达峰g目标任务全面落实,建设美丽甘肃的目标基本实现;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
“十四五”具体任务
产业:培育多个百亿产业集群,打造12个百亿园区
《纲要》明确集中土地、人才、资金等要素资源,综合运用财政、金融、税收、产业等政策,重点培育特色农产品、数字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千亿产业文化旅游、医疗健康等产业集群。其中,兰州新区大数据中心和渝中电子商务中心建设逻辑创新城 齐云数字小镇建设加快推进。
重点建设12个百亿园区。其中,兰州新区重点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力争实现产值500亿元;兰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将重点发展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等,力争实现产值410亿元;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现代物流、现代服务、先进制造业等,力争实现产值450亿元。
基础设施:推进定西机场前期工作。
铁路:推动平凉至青阳铁路尽快开工建设,加快三、四线兰州至Z武威至金昌至张掖段前期工作行业。
高速公路:加快兰州、天水、九嘉等城市环城高速公路建设。积极推进G30连霍高速、G6京藏高速、G22青兰高速等路段扩能改造。
航空:推进天水军民合用机场搬迁。建设临夏新机场、平凉机场等项目。加快定西机场、渝中峡军民两用机场前期工作。一批通用机场和直升机起降点将有序实施。
水运:重点推进甘肃大河家至黄河丙陵电站航运建设、黄河兰州市段航道建设工程、黄河综合整治工程等。临夏州干流航道f 黄河。
交通:实现省内主要城市至全国主要城市3小时出行
到2025年,形成布局合理的快速网络、服务完善的干线网络、基本建成覆盖广泛的基础网络,初步实现省内主要城市3小时到达、全国主要城市2小时直达相邻省际中心城市,形成1小时通勤网络设立于兰州市区。着力构建以包兰高铁、兰新高铁、兰张3、4号线为主轴,中兰、银西、兰河、锡城等的快速客运网络。铁路辐射全区。开通至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等重要城市的航线。
乡村振兴:建设1每年创建0000个标准行政村
分类推进村庄建设,保护特色村庄,整治空心村。争取国家对生态移民和地质灾害搬迁的支持。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行动,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重点支持中心城镇、交通要道、工业园区、沿江地区乡村建设。 “十四五”期间,每年将建成1000个以上符合乡村建设标准的行政村。
商贸物流:推进“快递下乡”、“快递到村”
依托中欧、南亚、西部新陆海通道班列和国际航空货运航线,连接国内、国际畅通的物流通道。积极引进国内领先的电商快递物流公司企业在甘肃设立地区总部和新业务总部,推动物流业、制造业、交通运输业深度融合发展。建设西北快递物流配送中心。加快现代流通体系综合示范县(市)建设,推进“快递下乡”“快递进村”,完善城乡物流网络体系。力争到2025年物流相关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20%。
通信:2025年实现5G网络人口覆盖率50%以上
建设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采集中心和大数据服务出口领域,加快以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实现5G到2025年网络人口覆盖率达到50%以上。积极发展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核心数字技术。推进社会治理智能化,全面实施城乡网格化管理,实施村(社区)管理“网格+信息化”全覆盖,实施农产品出村进城“互联网+”工程。实现政务服务“一站式”,构建网络化、数据化、智能化的全天候网上政务。
科技:支持兰州建设国家重要区域创新中心
提高财政科技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全省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十四五”期间平均每年增长11.3%。有必要建立创新平台,加强兰州白银科技创新改革试验区和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优化体制机制,完善发展模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支持兰州建设国家重要区域创新中心,争取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同位素实验室、国家镍钴新材料创新示范中心在甘肃部署,争取在甘肃省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生态环境、新材料、装备制造等。
城镇化:加快推进城镇化白定、临夏一体化发展
加快建设以兰州为中心、白银、定西、临夏为腹地的兰白经济圈,并辐射到周边地区。支持兰州C完善规划布局,拓展功能范围,以产业促产业集聚、以产业促城市发展,增强产业和人口集聚能力,增强省会城市综合实力和承载能力。统筹兰州主城区、兰州新区、榆中城市发展的生态创新;充分发挥兰州白银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引领作用,努力将其建设成为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和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充分发挥白银有色金属冶炼优势,打造有色金属加工、物流等产业链。扩大定西“中国药都”、“中国马铃薯之都”品牌影响力,建设民族马铃薯和中药材种业基地;推动临夏民族物资和商贸物流产业发展,加快兰白、定林一体化发展。
区域经济:打造以兰州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
推动兰西城市群成为区域发展的重要载体,积极参与和参与推进关中平原城市群建设。建设兰白都市圈,打造以兰州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充分发挥兰州新区西北地区重要经济增长极、国家重要工业基地、向西开放重要战略平台、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作用。高起点建设渝中生态创新城。加快红谷民和经济合作示范区建设。斯特加强兰西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成渝双城经济圈的交流互动。支持敦煌、榆中等市县围绕县域新型城镇化试点示范。
教育:支持兰州新区职教园区建设技能培训示范区
鼓励各方参与职业教育建设,支持兰州新区职教园区打造技能培训示范区,实现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协调发展,构建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学历并重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教育培训,打造“技能甘肃”。实施高等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支持兰州大学提升“双一流”建设水平,支持省内高校加强“双一流”建设。
2. “十四五”兰州加快创新要素集聚融合,推动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跻身全国前列。
确保“一江清水”送下游,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
建设辐射区域广、集聚效应强、服务功能优良、运行效率高的国家综合物流枢纽。
将兰州建设成为展示黄河文化的标志性旅游目的地。
到2025年,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32%,四大优势产业集群产值达到2150亿元,八大支柱产业集群产值将达到1095亿元。
到2025年,建成兰州市主城区至兰州新区、榆中生态创新城“一小时通勤圈”。
到2025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7%,人均预期寿命提高到75.5岁。
3.兰州“十四五”规划建议记者从甘肃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获悉,围绕“十四五”时期总体部署和目标,甘肃省将着力推进“七个新突破”。
“十四五”时期的发展目标是:经济发展取得重要成果,改革开放迈出重大步伐,社会文明水平进一步提高,生态文明迈上新水平建设,人民生活质量普遍提高。治理效率显着提高。
1.创新甘肃建设新突破。围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着力提升兰白自创区和兰白实验区质量效益,着力打造一批重大科技创新载体打造国家级创新平台。加强校院互动融合,加快“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鼓励企业加大研发和技术改造投入,壮大行业领先创新型企业,培育10家左右骨干科技创新企业。h 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50亿元。实行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实施重点人才培养工程,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内生动力。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优化科技生态环境,打造西部地区创新驱动发展新高地。
2.提升产业竞争力取得新突破。要坚持工业振兴、强省方针,强龙头、补链条、集聚群,推动制造业比重稳定、提质增效,为制造业高水平发展奠定坚实基础。高质量发展。实施提升产业水平重点行动产业链,重点发展石油化工、有色冶金、装备制造、能源电力等,加快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抓住国家优化区域产业链布局的机遇,为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创造更好条件,推动产业基础升级和产业链现代化。围绕特色农业、数字智能、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文化旅游、健康医疗等领域,打造千亿级产业集群,建设百亿级园区。大力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积极打造“云上甘肃”和“数字强省”。
3.基础支撑强化新突破。坚守基础一是加快完善现代基础设施体系。实施交通强国战略,强化铁路、公路、航空等配套网络支撑,加大农村和边境地区交通通达深度,实现交通大提速、提质升级、通畅。坚持大中小水利同步发展,通过节水、治水“五水”,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防洪安全的需求。保护、优化水分配、供水保护和防洪。需要。系统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打造“一带一路”的通信枢纽、区域信息采集中心和大数据服务输出中心。充分利用碳达峰机遇推动能源革命,加快绿色综合能源基地建设,建设国家重要的现代能源综合生产基地、储备基地、输出基地和战略通道。
4.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深入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文明体系。坚持保护与管理并重,统筹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完善黄河上游水源涵养功能,加强中部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陇西、陇东,实施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土地征地绿化行动,构建以祁连山、大熊猫、若尔盖(甘肃)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区体系。加强土地荒漠化防治,建设民勤生态示范区。围绕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巩固污染防治成果。坚持把生态产业作为转方式和结构调整的主要抓手,推进产业生态化和生态工业化,推动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增值,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全面提升绿色水平和低碳发展。
5.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突破。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体抓手,坚持“四化”同步发展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和公共资源合理配置,强化以工业补农、以城市带动农村,促进形成工农业相互促进、城乡互补、协调、繁荣的工农农新型城乡关系。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实现巩固扩大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成果有效衔接,大力发展现代丝路寒旱农业,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民更富、乡村更美丽。抓住西部地区新一轮发展机遇,打造以西陇海兰新线为主轴、兰州为中心、其他地级市带动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以多个经济强县市为节点,强化区域经济增长极。突出县域经济发展重要作用,建设一批生态县、农业强县、工业富县、文化旅游名县。
6.深化改革开放取得新突破。坚持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促改革,加快创建活力甘肃、开放甘肃、诚信甘肃。把握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加快国资国企改革,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推进资源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大力度发展民营经济,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充分发挥我们的发挥全省东西贯通、北通南通的区位优势,更深层次参与共建“一带一路”,不断拓展对内对外开放空间,加快城市形成内外兼顾、陆海相连、面向西部、多方向推进。开辟新格局,打造新时代“河西走廊”。
7.改善民生质量取得新突破。紧紧抓住“质”字,把“质”文章做实,基础财力向民生领域倾斜,努力在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促进共同富裕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落实就业优先政策,扩大就业容量,提高就业质量。坚持用文化塑造旅游以旅游弘扬文化,释放甘肃丰富多彩的文化魅力,打造文化繁荣、生态优美、人民富裕的文化和旅游强省。加强普遍性、基础性、综合性民生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狠抓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建设,提高社会保障能力。统筹发展与安全,推动更高水平的平安甘肃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4. “十三五”兰州根据甘肃省“十三五”通用机场规划,甘肃省将建设25个通用机场,其中一类通用机场8个,二类通用机场6个。 11个三类通用机场,力争实现全省65%的县级行政单位享受通用航空服务陆路交通60公里以内或1小时车程内。
25个通用机场为:
8个一类通用机场:张掖临泽、兰州九州、酒泉苏州百里、酒泉敦煌雅丹、嘉峪关玉泉、甘南玛曲、庆阳华池、陇南武都。
有6个二类通用机场:酒泉玉门、甘南迭部、庆阳环县、龙南康县、白银银西、酒泉苏北(马鬃山)。
三类通用机场11个:白银水川、天水张家川、定西张县、武威民勤、张掖苏南、平凉泾川、陇南丹场、甘南临潭、张掖山丹、庆阳正宁、白银景泰。规划10个具有通航服务功能的土建项目,包括兰州中川、嘉峪关、金昌金川、敦煌、庆阳、甘南夏河、陇南成州(新建)、临夏(规划)、武威(规划)、定西(规划)。主要和支线机场。
同时甘肃计划在风景名胜区、重要医院、农产品区、国有林区、公路服务区、重要建筑等公共场所设置45个起降点。
另据悉,2019年,临夏州正在积极推进临夏市民用干支线机场建设,同时兼顾通用航空服务功能。
5.兰州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四川“十四五”规划铁路项目包括:建设成都至兰州、成都至宜宾、重庆至昆明、西宁至成都、成达万铁路、建设川藏铁路;宜盘、西乡高速公路等高速公路建设
6。兰州“十四五”规划及第五版城市规划兰州市“十四五”期间初步确定了改革方案,全市28个需要改造的区域逐步在棚户区安置。这28个片区分别是:
城关区西关片区、中心广场片区、五里铺片区、南环路片区、东港片区、雁滩片区、雁白片区7个片区;
七里河片区辖区4个区:严家坪区、七里河区、老溪站区、西苑区;
安宁区辖7个区:沙井驿区、安宁堡区、刘家区、宝区、银滩路区、孔家崖区、十里田区、西路区;
西固区8个区:西固区实施“全区棚户区改造”计划,将全区划分为陈官营片区、富丽路片区、公园8个片区片区、临洮街道片区、牌坊路片区、西固城片区、西柳沟片区、新城片区;
高新区内有2个片区:高新区定远片区、雁滩片区。
7.兰州十二五工程实践(摊铺、台阶、坡道)05J1-113-洒水1(混凝土摊铺)60厚C15混凝土,表面加5厚1:1水泥砂浆抹平
·150厚3:7灰土
·素土压实,向外坡度4%
05J1-113-散2(细石混凝土(撒水)
·40厚C15细石混凝土,表面加5厚1:1水泥砂浆抹平打浆后
·150厚3:7石灰土
p>
·素土压实,向外坡度4%
05J1 -113-撒3(水泥砂浆分散水)
·40厚C15细石混凝土,表面加5厚1:1水泥砂浆,随走随磨
· 150厚3:7石灰土
·将素土夯实,向外倾斜4%
·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