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奇民族,过着“逐水逐草”的游牧生活。 “那达慕”大会在每年七、八月牲畜育肥期举行。这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它是人们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化、体育、娱乐大会。

2.回族 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又称肉孜节),又称大开斋节。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所有身体健康的回族男性年满12岁、女性年满9岁都必须封斋。解放后,国务院将开斋节定为回族法定节日。
3、苗族
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活跃在中原的蚩尤部落。苗族曾经信仰万物有灵论,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有很多节日。除了传统的过年、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的节日很多,但不同地区的节日名称和庆祝方式有所不同。苗年是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四、傣族
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这个节日傣语称“桑坎比买”。届时,要礼佛,摆设大宴,招待僧侣、亲朋好友,互相泼水祝贺。如今,由于泼水活动是傣族过新年的主要内容,这项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5、傈僳族

傈僳族,唐代称“傈僳族”。傈僳族最早居住在四川、云南交界处的金沙江流域。后来,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渐迁徙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 1985年6月11日,成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跨市节(12月20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火把节、丰收节、中秋节、沐浴会、刀节等。一年中的二月初八是令人兴奋的。据说,剑吧的成立是为了让傈僳族人民具有“敢登剑山、勇闯火海”的精神。

6.藏语

藏语是汉语名称。西藏藏语称“博”,居住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藏人”。被誉为“世界屋脊”的西藏“世界之都”,美丽而神奇,是藏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区。现有130万多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最大的传统节日是藏历新年。每年农历正月初一。

七、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岭南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农”、“布亚依”等,自称名称有20多个,新中国成立后被统称为作为“Tong na壮族”,后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信仰原始宗教。祭祀祖先。有的人信仰天主教、基督教。著名节日有每年的“三月三日”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5日的鬼节、清明节、 8月15日中秋节,还有端午节、重阳节、尝新节、冬至、牛魂、送灶等。

8.韩国人
< br> 朝鲜族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龙江、辽宁三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主要聚居区,朝鲜族的祖先是从朝鲜半岛迁徙到中国东北的朝鲜族,主要有五种:朝鲜人民的节日,至今仍盛大庆祝。五个主要节日是:元日、上元、清明、端午、秋夕。韩国人民有着尊敬老人的悠久传统。早在李氏朝鲜王朝(1392-1910),每年的9月9日就被定为老年人安抚日。

九、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民族。 “高山族”这个名称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各民族的总称。高山地区森林覆盖面积大,被誉为“森林宝库”。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丰收节”,又称“丰收节”、“丰收节”、“丰收节”。“圣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是高山族最隆重的节日。

10.纳西族

游牧的古代羌族青海省黄河流域、湟水流域南迁至四川西南、云南西北部,分为不同的民族,其中包括纳西族。“纳”是伟大或高贵的意思,“西”是人民的意思。丽江纳西族信仰神灵,崇拜自然,相信世间万物皆受神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举行祭祀狮子山的“转山节”,是一项公共活动。

11、布朗族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裔,唐代称“濮子蛮”,元、明、清时期称为“蒲漫”。布朗人过去居住的地区不同,有不同的名字。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统称为布朗族。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庆节日有:元旦、祭祀村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三天。

12.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他们是中国云南最早居住的民族之一。根据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萨”,他们自称“猛萨禅”、“杜萨”、“罕萨”等,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会节是阿昌族的传统聚会,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阿昌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回民街原是宗教聚集地。主要宗教节日有金瓦(关门)、楚瓦(开门)、烧柴、泼水节等。除了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卧螺节、浇花节、春节等。

13.怒族

怒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努苏”、“阿努”、“阿隆”。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共存。怒族的传统节日有新年、花节、谷神节、山林节等。他们之中,过年气氛最浓,既隆重又古朴。神仙节是云南贡山地区怒族的传统民间节日。当地又称花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举行。

14、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鄂温克族是民族自称名称,意为“居住在山林中的人民”。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还残留着鄂温克人的足迹和炊烟。他们的聚居地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被称为“北极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同时也举行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因此深受群众喜爱。除了春节等呃节日和其他民族一样,鄂温克族还有每年农历五月下旬举行的“米阔琴”节

15.鄂伦春

“鄂伦春”是民族的自称名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是“住在山上的人”,二是“使用驯鹿的人”。清代以前,人们一般称鄂伦春部落为“ “索伦部落”、“大首部落”或“石鲁部落”。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6月18日是篝火节,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这一天,鄂伦春人要燃篝火,载歌载舞,庆祝自己民族的节日,还有腊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与火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并且极其喜爱火。输给篝火。

16.赫哲族

赫哲族的祖先自古繁衍生息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上曾有“黑金”、“黑真”、“赫真”、“奇冷”、“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的民族定名为赫哲族,意为居住在河流“东部”和“下游”的人民。河灯节是赫哲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世代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每年农历7月15日都会燃起河灯,祭祀河神,祈求保佑部落平安、捕鱼兴旺。丰收。

17.门巴族

据藏族史书记载,门巴族的祖先长期繁衍生息在藏南喜马拉雅山地区。门巴族主要居住在藏族自治州墨脱、林芝、错那等县等“门巴”是指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遵循藏历,节日与藏族相同。节日期间,宰杀牛羊,购买丰盛的酒菜,招待宾客。相传藏传佛教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和圆寂日是藏历4月15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地区各寺庙都要诵经、祈福,并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8.白族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省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和四川省凉山州。白族自称“白火”、“白泥”、“白子”等,汉语意思是“白种人”。 1956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有很多传统l 白族的节日。有着千年历史的“三月街”是白族一年一度最盛大的节日。现在被命名为“三月街民族节”。还有“火把节”(又称七夕节)等民族节日。

19、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与当地回族相似,又称“保安回族”。 1950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保安族讲汉语,大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制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保安族的节日与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宰牲节、圣祭等。冰日等。家家户户都有煎饺、炒米粉、蜜圈、油香。

20. 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型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族被称为“中甲”、“迷户”、“彝族”、“土边”、“土人”、“绕甲”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协商确定正式统一使用“布依”作为本民族的名称。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教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日”、“三月三日”、“四月八日”、“牛王节”等。等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的“六月六日”。

21、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 “达斡尔”的意思是“先锋”。产地:契丹。十七世纪中叶,为了保卫祖国的统一,这个民族打响了武装抵抗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视春节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是“黑灰日”。这一天,人们互相在脸上涂上黑色的痕迹,相信涂得越黑,新的一年就越吉祥。

22、德昂族

(崩龙族) 德昂族原名“崩龙族”。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德昂县。 “崩龙”是他的名字。德昂族各支系中三分之二以上自称“德昂”,意为“石头岩石”。德昂族是西南边疆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们有早在公元前二世纪我们就生活在怒江西岸。德昂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多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祭家堂、村神、土地神、龙、五谷女神等祭祀习俗,其中以祭龙最为有趣。

23.东乡族

东乡族是14世纪下半叶生活在东乡的多个民族融合而成的。其中,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和蒙古族。人们。他们居住在甘肃省的集中社区,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德节,是一个传统的民间节日。东乡族的节日。根据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历每年9月为斋月。这个月的月初和最后一天都是根据新月的出现而定的。斋戒结束后的第二天是节日。因此,它既是一个民族节日,又是一个宗教节日。

24.侗族

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骆越”。魏晋以后,这些部落统称为“辽”,侗族则属于“辽”的一部分。现主要分布于贵州、湖南等地。信仰多神并崇拜自然物体。各地侗族传统节日的日期不同,节日食品往往与宴席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结婚节、造桥节、祭牛节、吃新节、放烟花节、侗族人民喜爱斗牛,每个村寨都有一个专门用于比赛的“牛王”。

25、独龙族

独龙族曾被称为“齐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本民族的意愿改称独龙族。现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贡山市独龙江流域。本世纪中叶,独龙族仍处于原始公社解体阶段,妇女仍崇尚面部纹身的习俗。独龙族过去的宗教信仰还处于比较原始的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就连一年一度的节日(独龙语:卡乔瓦)也与宗教有关。过卡雀娃在每年冬季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同)。节日的长短通常由准备的食物量决定。

26. 俄罗斯人

俄罗斯ns是18世纪以后从沙皇俄国逐渐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封建军阀盛世才统治新疆时期,被称为“桂花部落”。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俄语。主要散布于新疆各地,少数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在华俄罗斯人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俄罗斯人基本相同。他们大多数信仰东正教。俄罗斯人非常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复活节”,最为隆重。放假前一周,不吃肉,只吃素。

27.哈尼族

据史料记载,哈尼族、彝族、拉祜族同古羌族,现主要分布编于云南西南部。哈尼族自称多人。新中国成立后,他们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主要传统节日有“新年扎拉特”(十月节)和“吃扎扎”(五月节)。此外,还有两个小节日:“插黄节”(又称“黄稻节”)和尝新节。

28. 哈萨克人

哈萨克人有着悠久的历史。西汉时期,北天山的乌孙人是哈萨克人的祖先。这些东迁的牧民被称为“哈萨克人”,意思是“难民”或“脱离者”。哈萨克族主要分布在新疆,少数分布在阿克赛、甘肃、青海等地。哈萨克人曾经信仰萨满教,但在公元11世纪左右皈依伊斯兰教。主要节日有古尔邦节、肉孜节节,还有“Nawurezi”节。哈萨克人热情好客、真诚。撒“博沙克”和糖以迎接喜事是哈萨克族的传统习俗。

29、基诺族

基诺族居住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景洪县基诺乡及其周边地区。基诺族自称“基诺”,汉译为“有乐”。 1979年,他们被国务院正式确定为中国第55个少数民族。基诺族曾经信仰万物有灵的原始宗教,但对祖先的崇拜却起了主要作用。传统节日以过年为主。具体时间由各村自行确定,但多在腊月期间举行。每年农历九月,基诺族都要庆祝一年一度的新米节,当地人称之为“好夕早”。

30. 京族

京族民族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自治县江平乡,素有“三靖群岛”之称。岛。京族历史上称自己为“京”、“越”或“安南”。 1958年,根据本民族的意愿,经国务院批准,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主要信仰道教,少数人信仰天主教。传统节日有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歌唱节等,其中最隆重、最热闹的节日是“歌唱节”(歌唱节)。哈多的演唱是在哈亭这座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建筑内进行的。

31.景颇部落

景颇部落是由唐代“寻传”部落的一部分发展而来的。现代文学多称“汕头”,他们主要居住在各县的山区。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人。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县于1953年7月24日成立,1956年改为自治州。目瑙宗歌(目瑙宗歌)是景颇族人民辟邪扬善、祈福的传统节日。财富和幸福。一般在正月十五以后举行,持续2-3天。据景颇族传说,天上的太阳召唤大地万物参加大型歌舞活动,由犀牛传播到世界各地,后来成为景颇族最盛大的节日。

32.柯尔克孜族

“柯尔克孜”是民族自称名称,其含义有多种解释:“四十个部落”、“四十个姑娘”、“山地牧民”或“柯尔克孜族大部分居住在南疆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这柯尔克孜族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是诺罗孜节。按照柯尔克孜族的历法,一年中每个新月出现一个月,十二个月。每年正月初一,过诺罗孜节,与汉族的春节类似。

33.拉祜族

拉祜族主要分布产于云南南部的澜沧、孟连等地。 、双江、勐海、西盟等县。 “拉祜”一词是本民族语言中的一个词。 “拉”是老虎的意思,“胡”是烤肉的意思。因此,历史上,拉祜族被称为“猎虎民族”。胡族的传统节日有拉祜年、阔塔节(即春节)、火把节、中秋节、尝新节等节日。其中,最隆重的节日当属拉祜族新年。据说拉祜兄弟出来了葫芦的。大年初一,拉祜族男女老少都会拿着装满水的葫芦洗手,以洗去过去一年的贫穷,迎来新的一年的丰收。

34.黎族

黎族居住在海南岛通石镇等地。据考证,黎族是由古代“百越”族的一个分支发展而来的。早在四五千年前,黎族的先民就在海南岛繁衍生息,成为岛上最早的居民。黎族自称“孝”、“齐”、“美孚”等。黎名的使用始于唐末,沿用至今。黎族的传统节日有春节和3月3日。黎族的大部分节日和汉族的节日是一样的,比如春节,就和汉族的春节基本一样。黎族一年一度的农历三月三日,源于黎族祖先繁衍子孙的传说。

35. 珞巴族

珞巴族主要分布在西藏东南部,人口仅有2300人。很多人是中国人口最少的民族。珞巴族是他们的藏语名称,意思是南方人。在解放之前,家庭奴隶制仍然存在。 1965年8月,它被正式承认为单一民族。居住在墨脱、米林地区的珞巴族遵循藏历,一切节日和祭祀活动与藏族没有太大区别。西门珞巴族把过年称为“跳更古儒树”节。许多地方至今还保留着“宗族聚会”的古老习俗。

36. 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钦东部三省a、辽宁省数量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H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来发展成为女真族。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族改称满族。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两个。节日期间通常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授金节是满族人的“民族庆典”的日子。 1989年10月,每年12月3日被正式定为“金奖颁奖日”。

37、毛南族

毛南族主要居住在广西环江县南山上、中、下山区。毛南族是灵溪的一个土著民族。唐代以前的傣族和宋元明时期的岭人是他们的祖先。历史记载称毛南族为“毛坦”、“毛南”。 1986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更名为现名。毛南族的节日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要祭祀祖先;二是要祭祀祖先。二是开展大量的歌歌对歌活动。毛南族最大的民间节日是每年夏至后的芬龙节。农历五月庙会、清明节“赶祖宗”、元宵节“飞鸟”也是他们独特的纪念活动。

38.仫佬部落

仫佬部落,在他们自己的语言中,“Melao”一词的意思是“母亲”。仫佬族主要集中在广西罗城等县,有自己的语言。没有书面语言。他们大多能说流利的汉语和壮语,并使用汉语。过去,仫佬族信奉多神,举行许多节日。除十月和十一月外,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三年一度的“一饭”节,又称“喜乐猴”,是仫佬族最隆重的节日。 “一帆”的主要目的是完成祖先的愿望,祈求人畜平安、五谷丰登。

39.普米族

普米族的起源属于中国古代西北游牧民族的羌族支系。 “普米”是白人的意思。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和丽江地区的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永胜县、宁蒗彝族自治县。过去,普米族崇拜多神多祖,节日大多与祭祀密切相关。日常活动。诸如春节、清明节、立夏节、端午节、火把节、尝新节等节日。过去,普米族每三年举行一次规模较大的祭祀小天地神的活动,由全族或全村共同举行。

40、羌族

羌族现主要居住在川西茂汶。羌族自称“尔玛”,意为“本地人”。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关于羌族的记载。他们主要活动在中国的西北和中原地区。羌族居住的山区是世界珍稀的大熊猫、狐蝠、金丝猴等的栖息地。农历十月初一是羌族年节。年夜饭又称“哈”。元旦这一天,全村人都到“神林”去实现心愿,烧柏香祭祀祖先神灵。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祭祀、聚会、招待时做客,或者外出打工,除了丰盛的饭菜,美酒也是必须的。

41、撒拉族

撒拉族主要居住在青海省循化地区,位于黄河沿岸,撒拉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文字,通用汉语。撒拉族男人大多靠上山砍树、漂流为生。此外,还以养蜂业为生。撒拉族最喜爱的副业生产,园艺也是他们的特长。撒拉族的主要节日有开斋节、古尔邦节等,最大的传统节日是古尔邦节。节日到来,撒拉族人民会招待客人、做饭手抓羊肉、炖鸡、做糖包子、炸饼、煎饺、做“比麦海”(油炒食品)。 Tuan)、“Musiri”(一种用油、煮熟的面条等包起来的包子)和各种炖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