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黎族、苗族、瑶族、侗族、土家族、土族、布依族、汉族等。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是汉族、壮族、苗族、瑶族。

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日”是壮族祖先布洛陀的生日。在广西,农历三月初三不仅是壮族传统的踏青唱歌节,也是壮族祭祀祖先盘古、布洛陀的重要日子。每年3月3日,壮族青年男女聚集在街头唱歌,在河边设宴。同时,“三月三日”不仅是壮族人民的重要传统习俗节日,也是广西汉、瑶、侗、苗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发展历程壮族民歌尤为突出,歌唱聚会十分盛行。古代,青年男女聚集在街头或河边饮酒、宴饮、唱歌。到了清代,形成了数百人甚至数千人聚集唱歌的大型歌会。

相传,农历三月初三是黄帝的生日。自古就有“二月初二,龙抬头;三月初三,轩辕生”之说。

3月3日起源于中华民族原始社会的原始制度。

哈尼族有什么特点?

哈尼族村寨一般有几十户,多则三四百户。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哈尼族建造的土木结构房屋被称为“土掌房”。这种房子有坚固的土墙和厚厚的草屋顶。草屋顶可以为房屋遮风挡雨,还可以使房屋冬暖夏凉,通风干燥。

哈尼族的服饰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哈尼族服饰多为青色、黑色,款式、装饰较多,尤其是妇女服饰,种类繁多。各地女装上身可分为长衣、短衣、斜襟、双襟、有领、无领、纽扣、无扣、长袖、短袖等。下半身可分为长裤、中裤、短裤和长裙。中长裙和短裙的区别。

哈尼族的木鞋独具特色。这些木屐大多是用竹板制成的。鞋底有竹节或雕脊以防滑。它们非常适合在田埂和田间的土路上行走。这是哈尼族服饰的独特部分。

哈尼族有很多传统节日,最重要的是十月和六月。哈尼族以农历十月为新年,十月后过新年。节日持续五六天,长则半个月。每年的六月,红河地区称“库扎扎”,是哈尼族的一项农业祭祀活动,也是哈尼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由于哀牢山气候不同,农业节日的农事时间也不同。因此,不同地方的节日略有不同。节日可长可短。有的地方这个节日持续4天,有的地方则持续6天。

哈尼族实行父子命名制,以父亲名字的最后一个或两个字作为名字的第一个或两个字。儿子的名字。例如:黑嘎(父亲的名字)——嘎老(儿子的名字)——老晒(孙子的名字)……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形成悠久的父子血统。目前父子继承的家谱一般在第40代至第55代左右。

哈尼族信仰多神教,崇拜祖先。 20世纪初,基督教传入部分哈尼族地区,佛教也在部分地区传播,但信徒数量不多。

哈尼族善于利用山区自然条件开垦梯田。根据不同的地形、土质,利用“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自然条件,通过山附近的沟渠引水灌溉,培育梯田。梯田是建立在哀牢山自然生态系统基础上的良性农业生态系统。在 s西南高原,凡是哈尼族聚居的地方,都有哈尼族耕种的梯田。

如何简述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的婚俗、服饰、丧葬、部落标志等都可以介绍。哈尼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他们的传统节日有“过年扎拉特”、“吃扎扎”、“插秧节”、“尝年节”等。禁忌:禁止砍伐“龙树”,禁止在“龙树”下倾倒污物。

哈尼族独特的风俗习惯

哈尼族历史悠久。早在唐代之前,他们就居住在宁洱。自称的有哈尼族、好尼族、毕越族、卡多族、阿姆族等。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其民族意愿,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的主要节日是“十月年”和“火把节”。每一个每年农历十月的第一个龙日被定为一年的开始并庆祝。由于长期与汉族交往,他们也与汉族一起过春节。每年六月火把节(宁洱哈尼族称“绻扎扎”),村里或家家宰杀一头牛祭“秋放”,分给各家各户。煮熟后加入青玉米、母丝、花生。供奉祖先的有黄瓜、京豆、糯米,供奉时间需要五天。农历六月二十四,各家各户用松柴扎火把,将干松木磨成粉,炒黄,做成香面条。他们点燃火把,把香喷喷的面条撒在火苗上发出声音,把房屋和牲畜圈的角落和缝隙烧掉。有的还散落在边缘田间地头,以示“驱鬼除魔”。随后,全村人聚集在一起,在火把的火焰下载歌载舞,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