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拉萨曲水地图

西藏羊卓雍错海拔4441米。

1.羊卓雍措

羊卓雍错,有人简称羊湖(不是藏北的羊湖),藏语意为“碧玉湖”,西藏三大圣湖之一,形似珊瑚

它位于西藏山南市浪卡子县境内,距拉萨西南约70公里,与纳木错、玛旁雍措并称。被誉为西藏三大圣湖,是喜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内陆湖,湖光山色,美景在藏南无与伦比。羊卓雍错面积675平方公里,湖水清澈见底。海拔4441米,从拉萨到羊湖,需要翻越5030米的岗巴拉山口。2012年6月,有报道称要建设旅游项目,山南市责令浪卡子县立即停止该项目。湖面平静,碧蓝色,犹如山南高原上的蓝宝石[1]。羊湖和羊卓雍错是有区别的。搜索羊湖,就进入了羊卓雍错。事实上,西藏地图上标注的羊湖只是阿里地区北部靠近新疆的羊湖,羊湖盆地。有人把羊卓雍措称为羊湖。它不是正式名称,无法替换。

2.行政区划

羊卓雍错隶属于山南市浪卡子县。邮政编码是851100,行政区划代码是540531,区号是0893,藏语名称སྣ་དཀར་རྩེ་རྫོང་།,拼音是Làng KǎZǐXiàn,英文翻译是Nagazê County 。浪卡子县是山南市下辖的一个县。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山南市西南部,东与措玛县、扎囊县接壤,与甘孜州江孜县接壤。西邻格玛县、仁布县,南邻罗扎县、不丹,北邻比宁县、衢州。水县、贡嘎县。总面积8109平方公里。总人口4万人(2013年底)。全县辖2个镇、8个乡:阿扎乡、浪卡子镇、大隆镇、普马江塘乡、多雀乡、卡隆乡、工布学乡、卡热乡、白地乡、张大乡。县政府驻浪卡子镇。它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北麓,北部湖泊众多,最低点海拔4441.9米。气候不稳定,干燥缺氧,年降水量328.4毫米,年平均气温2.5℃,年无霜期60天左右。境内有著名的羊卓雍措湖,海拔4441米,面积638平方公里,水深30至60米。杨胡电站建成。景点包括雍布托寺、特灵曲德寺和桑顶寺。

3.交通信息

西出拉萨,经曲水县雅鲁藏布江大桥,沿拉雅公路向南行驶170公里,翻越5030米的甘巴拉山口。美丽如碧玉的羊卓雍措出现在我们面前。

从山口到羊卓雍措湖畔大约需要30分钟,然后可以继续沿着沿湖路行驶,欣赏羊卓雍措的景色。直到我们又行驶了60公里,接近浪卡子县城时,这面美丽的镜子才渐渐显露出来,渐渐地从你的视线中消失。走这条路线,经过浪卡子县城约40公里,就可以看到附近的宁津抗沙峰。

距离拉萨以南100公里,车程约2小时。您可以包车或乘坐班车。如果您乘坐班车 b我们,可以先坐雅鲁藏布江大桥(曲水桥),然后打车去羊卓雍措。

2.拉萨曲水河全图

拉萨河的水流入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藏语称吉曲,意为“幸福河”、“幸福河”,位于西藏中南部。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北侧的诺布鲁拉,流经墨竹工卡县、达孜地区,最后流经拉萨市,在拉萨市曲水县汇入雅鲁藏布江。

拉萨河源头区是一片平坦的湿地,海拔5200米。入口海拔3580米,总落差1620米。盆地北部山峰海拔5000~5500米,谷底海拔4000~4500米。相对身高差1000左右米。盆地南部山峰海拔4000米至4500米,谷底海拔3580米至4000米。干流河段水能蕴藏量171.7万千瓦,居雅鲁藏布江支流第三位。

3。高清版拉萨曲水地图

拉萨市包括:城关区、斗隆德庆区、达孜区、林州县、尼木县、当雄县、曲水县、墨竹工卡县

日喀则市包括:桑珠则区、南木林县、江孜县、定日县、萨迦县、拉孜县、昂仁县、谢通门县、白朗县、仁布县、康马县、定结县、仲巴县、亚东县、吉隆县、聂拉木县、萨嘎县、岗巴县县县

昌都市包括:卡若区、察雅县、左贡县、芒康县、洛龙县、边坝县、江达县、贡觉县、丁清县、八宿县、类乌齐县

灵芝市包括:八一区、米林县、墨脱县、察隅县、波密县、郎县、工布江达县

山南市包括:乃东区、扎囊县、贡嘎县、桑日县、琼结县、洛扎县、加查县、隆子县、曲松县、错美县、错那县、浪卡子县

那曲市包括:色尼区、神扎县、班戈县、聂荣县、安多县、嘉黎县、巴庆县、汝县、索县、尼玛县

阿里地区包括:噶尔县、普兰县、扎达县、日土县、格吉县、改则县、措钦县

4、拉萨曲水站

共十个。拉萨站、日喀则站、那曲站、安多站、当雄站、尼木站、仁布站、谢绒站、曲水县站、唐古拉火车站。

其中拉萨站、日喀则站、那曲站为一等站; Amdo站、当雄站为三等站;尼木站、仁布站、协荣站、曲水县站是拉日铁路上的重要车站;唐古拉火车站是一座旅游火车站。

5.拉萨那曲地图

提起中国最大的湖泊,大家都知道它是青海湖,而说到西藏最大的湖泊,很多人条件反射地想到它就是纳木错。 “纳木错是西藏第一大湖”早已成为很多人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然而,近十年来,色林错已悄然超越纳木错,成为西藏第一大湖。

色林措位于西藏自治区那曲地区尼玛县、申扎县、班戈县交界处。湖面海拔4544米。藏语意为“反映力量的魔鬼湖”。相传色林是一位大魔王,曾住在拉萨西边的堆隆德庆。他贪婪地每天吞噬数以千计的生物,包括人类和所有动物。没有人能够对他的力量做任何事。降魔锄魔的莲花生大士,将色琳赶到冈尼羌塘以南的一片浩瀚浑浊的湖泊中。他命令色林永远不要离开这个湖,要在湖里虔诚忏悔,不要伤害水生人民,并将这个湖命名为“色林杜措”,意为“色林魔鬼湖”。

大多数人都认为纳木措是西藏最大的湖泊,过去也确实如此。原始地图数据显示,色林错和下方的卫星湖雅干错曾经是两个独立的湖泊。

但2000年至2010年,色林措湖面大幅上升8.2m,湖面整体扩大656.64k㎡,增长率达39.4%。 2005年,Yagenco和Selincuo成为一个整体。 。与近10年来色林错湖水位快速增长相比,纳木错湖水位呈现缓慢而稳定的上升趋势。截至 2010年,纳木措面积2017k㎡,色林错面积2323.6k㎡,为西藏第一大湖。

近十年来,纳木措面积仅略有扩大,而比色林错面积却迅速扩大,已成为西藏第一大湖。瑟林措不断扩张已是不争的事实。或许中小学的课本很快就要重写了。西藏最大的湖泊是色林错。或许很多很多年后,中国最大的湖泊将不再是青海湖,而是浩瀚如海的色林错。

6.西藏拉曲地图

宜宾以西城市包括宜宾市平山区、徐州区、云南省水富市、木川县、犍为县、绥江县、马边县、永善县、美姑县、甘洛县、越西县,还有更远的攀枝花市、丽江市、昌都市、林芝市、那曲市、拉萨市等。如果想更了解地图,可以查看市场使用流行的地图软件,查询更好更直观!

7.拉萨到曲水公路多少公里?

拉萨到盖泽县自驾路线经过曲水县、日喀则市、拉孜县、卡嘎镇、措钦县、大雄乡、朗荣嘎:全程约1137.3公里

8.拉萨曲水有什么好玩的

西藏的河流有雅鲁藏布江、麦曲河、怒江、拉萨河、巴河等。

1.雅鲁藏布江:是中国最长的高原河流,位于西藏自治区,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河流之一。发源于西藏喜马拉雅山北麓结马央宗冰川上游,称马泉河。它自西向东横贯西藏南部,绕过喜马拉雅山最东端的南迦巴瓦峰,转向南边,经帕克西卡出境中国。

2.麦曲河:主要河流之一西藏察雅县。麦曲河水电站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地区察雅县境内,距县城11公里,距昌都126公里,距成都1526公里。项目区平均海拔3025m。

3.怒江:怒江在西藏嘉峪桥流入塔尼安塔翁山与博苏拉岭之间的峡谷时,正式称为怒江。嘉峪桥以上的怒江上游称那曲。河;怒江中游,自西藏嘉峪大桥至云南省泸水县。怒江进入云南后,流经碧罗雪山和高黎贡山之间。西岸高黎贡山峡谷高差高达5000米。

4.拉萨河:藏语吉曲,意为“幸福河”、“幸福河”,位于西藏中南部。源自N奥布鲁拉河位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中段北侧,流经墨竹工卡县、达孜县,最后流经拉萨市,在拉萨市曲水县汇入雅鲁藏布江。

5.巴河:又称“巴曲”,是尼洋河最大支流,雅鲁藏布江二级支流。它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脉东端南麓。河水主要是冰雪融水。在工布江达县巴河居以南注入尼洋河。全长约89km,流域面积4177.9k㎡,占尼洋河总流域面积。 23.9%。

参考资料:

9.曲水所在地图

中国浙东唐诗之路-绍兴会稽秦王山佛教文化旅游区欢迎您来到浙江绍兴会稽秦王山佛教文化旅游区,位于位于绍兴平水镇平江村,也是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以下几大景点:书法圣地——云门古寺,中国三论宗祖堂——嘉祥寺,佛教圣地——天一寺(法华寺)、崇福寺(崇福寺)、美丽的若野诗溪、会稽湖风景区、秦始皇游历的秦王山、会稽石刻(李斯碑)、云门山、云门明觉寺、云门普济寺、云门永熙寺、云门光福寺、云门甘佛寺、少室寺、显圣寺(云门显圣寺)、云门光孝寺、王献之故居、辩才香阁、辩才塔、陆游草堂、王献之洗砚池、洗笔池、立谷亭、智勇和尚(铁坎) (《退壁墓》),明崇祯三年(1630年),文学家王思仁撰一篇文章,范云林然书法,著名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如、董向猛所书《云门寺征建》,董向猛、王子敬笔仓、王子敬碧桌、王子敬山亭、宋高宗的“传中光孝寺”碑、王勃仿兰亭“曲水水上”遗址、五云溪、白如亭、五云山亭、火楼、息风阁墓、杉木祖师墓、雪教和尚塔、 “云门卓里”石牌坊、“云门古寺”石牌坊等文物古建筑景点。这里简单介绍一下: 1、书法圣地——云门古寺 云门寺位于绍兴市南16公里的秦王山脚下狭长的山谷中,平水镇四里头村。这是一座有着千年悠久历史的古刹,也是一处集文化、旅游、文化为一体的古文化胜地。伊贡、文化和旅游。云门寺始建于晋义熙三年(407年)。据史料记载,金代大书法家王献之曾隐居于此。一天晚上,屋顶上突然出现了五彩缤纷的祥云。王献之将此事报告给皇帝,晋安帝遂下旨将其重建为寺庙,称“云门寺”。昔日的石桥名为“五云桥”。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元毓编的《云门寺笔记》云:“寺书中记有灵王贤故居。安帝义熙三年东晋元年(407),上见五彩云,闻安帝,故名云门。云门寺的规模曾经非常大,从政府的记载和绘制的地图来看,有“云门古寺”、“云门古寺”等石牌坊数处。云门谷入口处有“卓里云门”,路旁有著名的“辩才塔”、“丽居亭”。辨才塔为唐太宗所建,立谷亭内存有历代诗人留下的赞美云门的诗篇。云门寺有五个入口:山门、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禅堂。除主庙外,还有“看经院”、“少室院”、“广福院”等附属寺庙。后来,这些辅助寺庙也成为独立的寺庙,分别称为显圣寺、永熙寺和寿圣寺。其实附近还有很多寺庙、尼姑庵,“云门”只是一个统称。据陆游《云门寺寿圣元记》记载:“云门寺自晋唐以来,名扬天下。先辈说,旧时这里依山傍水,有塔楼,其间,倚岩跨沟,金玉飞蛹……观者终日疲倦,常迷失。”明万历《会稽志》卷十六:“今有云门有六庙:光孝,恩宇等人所住;庵曰光福;看景园 名曰先生;门兴告解院是永熙初期的;西曰普济;西曰普济;西曰普济。南曰明觉,各有胜地。”可见当时的盛况。”游览完十峰,走进古山。进入云门的道路陡峭如梯。美景渐分秦王山,寒声犹入若叶河。”云门寺作为林木泉秀、环境幽静的寺庙丛林,尤其成为文人雅士山水游览的对象。历朝历代。萧毅、王博、宋志伟恩、钱起、杜甫、白居易、元稹、崔浩、孙体、李宝、范仲淹、陆游、李密训、于吉、金卷、刘基、王思仁等都在这里他们留下了不朽的诗篇。云门寺也是绍兴除兰亭之外最著名的书法胜地。中国书法史上的许多名人、轶事都与它有关。云门寺的前身是王献之故居,相传是王献之隐居习练书法的地方。 “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帖》真迹,也长期保存在云门寺内。王羲之第七代孙志勇及其侄子慧心曾在此出家。叔侄都是书法大师,深受梁武帝的器重。因此,云门寺一度更名为“永信寺”。志勇有两个徒弟,志国和辩才。其中两人都是他的书法继承者。绿色的智慧果胜过蓝色的智慧果。隋炀帝曾对智勇说:“和尚(指智勇)可以得到右军的肉,智慧的果实可以得到右军的骨头。”当时求书的人很多,家庭限量提供。穿。继庸死后,原王家传家宝“兰亭帖”被本才收藏,却被唐太宗派来的御史萧逸从云门寺盗走。元二年(675年)三月初,唐高宗、初唐四大宗师之首王勃在云门寺主持模仿王羲之兰花的祭祀仪式展馆收藏。 《序言》,其中景物描写部分写道:“暮春三月,修邪工作进行。出于仙芝山亭。清晨的景色出现在郊区,迷人。仙云远近,生长在疏林之中。杂草会生长。 ,不仅仅是洮河。晚鸟飞来飞去,山谷里仍有莺声。王孙春草遍地绿。中通方圆,家家绿意。”在云门寺,有许多与上述人员有关的建筑和设施,如仙芝山阁、仙芝壁仓、智勇铁门槛、智勇土壁墓、本才塔、云门草堂等。陆游年轻时求学等,可惜他们都早已爱上了整座古刹,废墟一起变成了历史古迹。云门寺自明末以来就日渐衰落,如今仅存一处。残存麻池池、五云桥一座、清代木结构建筑两座、东厢房数间。首先进入的是三间厢房。y山门,建于清初。门楣上方用楷书书“云门古寺”。明代还用作韦驮殿,东西厢房为平民使用。第二进是三开间的大雄宝殿,为清代建筑。前檐下横匾“主雄殿”。明代抬梁五根,前廊。前后金柱均为圆形石柱,底座为鼓形;东、西厢房均为斗式结构。东厢房北端廊壁上有明崇祯三年(1630年)王思仁所书的“募建云门寺”碑,范云霖行书,董其昌、陈继儒、董向猛后记。该碑用太湖石制成,底座呈长方形。碑高148厘米,高82厘米rs 宽。碑文记述了云门寺的所在地以及筹款修建云门寺的过程。这是古代云门寺确凿的证据。寺后有一清泉,相传为王献之的“洗砚池”。清澈的水就像历史老人的眼睛,闪烁着神秘的神色。寺庙周围散落着许多废弃的房基,是古寺庙的遗址。 2.嘉祥寺,中国三论派祖庭。据朱观璞、朱越编着的《绍兴宗教》一书记载,嘉祥寺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平水镇平江村秦王山麓,东临茶山观音斗,东临若叶。两山相对,若叶河穿过两山向北流去。据佛教史料记载,嘉祥寺始建于明初年间。东晋宁康年(373年)、晋太元三年(378年)。离家后创立嘉祥寺。当时,高僧朱道一从平江(今苏州)虎丘山东麓来到秦王山麓若叶河畔。他在林中结识了高僧薄道友(云门寺住持),沉迷于人间,以经文自娱。王徽钦佩道一高尚的品德,特建嘉祥寺,请他为住持。据《中国佛教》记载,朱道一在嘉祥寺时,取了六件物品留在寺内,并制作了金牒和数千尊佛像。它们是用薄铜板锤打而成的。他在造像艺术上也取得了突破,受到当时各界的称赞。 。朱道一精进学佛,内里外达,学识渊博。尼,一群来自四方的贤士,凭借他的才能,当时被称为“九州杜维那”。此时般若佛教十分盛行,有六宗七派,朱道一就是“浣花派”的代表。越州嘉祥寺,自朱道一下凡以来,五百年来,高僧高师相继到来,法市繁荣,佛教兴盛。东晋义熙年间(405-418年),高僧惠谦从庐山东来,云游吴越,定居嘉祥寺。他虔诚地约束自己和引导事物,并吃苦去引导别人。一切新经皆成说,皆成说。五年后,她在寺庙圆寂。南子明帝统治时期g朝(465—471年),长安高僧檀吉,善法华、碧谈。行至雪集,受县令王琨之邀,宿嘉祥寺。南朝梁朝(503-557)年间,著名佛教史学家慧教在嘉祥寺居住了三十多年。惠蛟,上虞人,博学内学,博学经律。他春夏写法,秋冬写法。他着有《涅盘易术》等书,并编成《高僧传》,成为中国佛教史部的一部传世名著。 3、佛教圣地——天一法华寺 天一寺原名法华寺,位于绍兴城南约20公里的秦王山西北麓。法华寺始建于义熙十二年(416)东晋高僧昙一所传。谈一,余杭人,七岁出家,十六岁出家。他开始进入庐山,后来成为关中石罗氏的弟子。义熙十二年,随沙门谈雪游会稽山。只见秦王山西北,有五座连山,十座山峰。南、西两条清澈的溪流,犹如两条玉带,在群山环抱中汇成一条。景色多样,奇特灵性,闲林沟壑,苍松婀娜,群峰争绿,百谷生烟。在如此美丽的地方,谈一决定住在茅草庵里,念诵《法华经》,永远留在这里。昙一在此修行十二年后,相传当时普贤菩萨化身为美女前来考验昙一。谭毅没有被女人的举动所感动美丽。普贤菩萨观其虔诚修行,赞叹她如水中月。 ,不被玷污,于是普贤菩萨修行此法,一场大雨倾盆而下,地动山摇。雨停不久,祥云祥光普照大地。普贤菩萨现身云中,轰动朝野。当时,会稽使蒙毅向朝廷奏报,请建法华寺。后来,在富春富翁孟毅、陈载的鼎力支持下,谈一建寺,取名“法华寺”。昙一在寺内专修法华经,吃斋喝水,精心修行三十多年。南朝梁朝时期,慧居禅师隐居法华寺修行。梁武帝(502-519)招募欲请慧举为国师,慧举不肯。当时昭明太子萧统见他心地坚强,赐给他一件金玉兰袈裟。后梁武帝还向寺院捐赠四件珍宝:紫檀十二面观世音一对,头上长翅膀;红银藻瓶一对;红釉钵一对;还有一尊金铜威威佛像,加上太子赐予的袈裟。 、五件宝物,藏于寺内,后供奉于大雄宝殿西序。 (据宋嘉泰《会稽志》载,五宝“今犹在”)五宝中,巍巍佛像原为西域阿育王铸造。西域国王阿育王的四女儿,因相貌丑陋。阿育王希望她端正美丽。他用黄金和青铜制作了 49 座她的雕像,头上有火焰,足上有莲花,为一切众生带来加持。这尊佛像漂洋过海传入中国。梁武帝将其安置于法华寺。因皇帝赠宝、太子赠衣,法华寺后来更名为天一寺。 (与后来的传说不同)唐朝会昌年间(841-846年),唐武宗即位。在道士李桂珍的怂恿下,颁布“杀沙门令”,废除寺庙,焚烧经卷、造像,没收财产。许多寺院高僧殉道。全国数千万公顷寺庙财产被没收;超过26万僧尼还俗; 4600多座著名寺庙被毁。世称“会昌法难”。在这场动乱中,天一寺也未能幸免。佛毁寺毁奥耶德,彻底失败了。六年后,唐武宗去世,玄宗即位(847-859),复兴佛教,重建寺庙。天一寺也被重建。重建期间,法华寺正式更名为天一寺。与此同时,大殿后方,又扩大了十座山峰。殿名因寺庙周围的十座山峰而得名:1.莲花,2.斗篷,3.积翠,4.朝阳,5.云门,6.夷琴,7.娘娘,八,啸猿,九,云起十,明月岭。石峰殿前有唐开元二十三年(736年)郭州(今永嘉)刺史李邕所撰的《唐代秦王山法华寺碑序》。碑记:檀一早年入禅智,尤学佛乘。他与鲑鱼探雪一起前往秦王山。法华山西北,扎营布兰若,专攻法华。阿华等。此碑在“会昌法难”时被打碎成石,重建时又重新竖立。唐代众多诗人曾涉足天一寺(法华寺):宋之问、颜伟、皇甫然、刘长卿、于良时、白居易、李绅、元稹、薛举、罗隐、房潜、吴容、僧娇然、齐无迁等都有现存寺庙的诗。宋代海会大师云:《天衣十峰颂》,钱易作序。宋宣和元年(1119—1125年),皇帝下旨:改僧为德士(即道士),改庙为庙宇,祀道教。所有铜钹和铜佛必须在十天内进口到政府。或许这个命令并没有让百姓满意,大臣们意见不一,引起了骚乱。皇帝还下令恢复寺庙,或者为了避免铜佛败给官府,所以天一寺的巍巍铜佛像一直在寺内严密看守。 4.若叶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