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节日有哪些?
1.去苗市
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地区。每年农历2月13日和7月3日举行两次。关于苗市的由来,据说是苗族起义失败后形成的。政府不允许他们聚集在一起。人们开始以唱罢芦笙的名义偷偷地交往,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的节日。
2.送彩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地区。每年农历二月初五举行。当时,方圆数十里之内,都是青年男女。如果双方都喜欢,可以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如果事后后悔,可以拿回腰带并终止关系。
3.羊马节
流行于秀山龙池、石地地区县。每年农历4月26日至28日举行。届时,人们杀猪宰羊,待客送礼,隆重庆祝节日。
4.赶秋节
流行于天秀山县。它每年在秋天的第一天举行。届时,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涌向聚集地,参与和观看荡秋千、舞狮、耍龙灯、爬刀梯等活动。至于秋千的由来,相传古时有一位聪明的青年为百姓寻找心爱的姑娘,于是将单人秋千改造成八人秋千,吸引了远道而来的人们。快来荡秋千了。在秋千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女孩。从此,每年秋天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又到了赶上秋天的时候。
5.米敖年
苗年,苗语称“能娘”,是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庆祝苗年的日期并不统一。在融水苗族中,农历十一月三十是除夕夜,次日就开始过年了。今年苗年人口最多、面积最广。
苗年的民俗活动很多,有祭祖、吹芦走堂、走村结亲等。踏芦笙馆在村里的芦笙堂举行。男人玩,女人玩,男女都参与。首先由小簧吹短笙,然后大、小簧一起吹奏。姑娘们身穿鸟衣,佩戴银饰,头戴银花冠,翩翩起舞。清脆的银坠声与笙歌交织成一首喜庆动人的歌曲。梅尔奥迪。
6.吃年夜饭
又称“新丰节”。 “吃新东西”是生活在清水河、都流河中上游苗族的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确定日期。按照习俗,每到收获的季节,大家都会找到一片水稻长得最好的田地,大家都会在这里庆祝“新吃节”。
七月、四月八日
农历四月初八,是贵州省贵阳市附近苗族人民纪念古代英雄“亚奴”的传统节日。相传,很久以前,苗族人民在繁华的格罗格桑(今贵阳附近)疗养,过着幸福美满、丰衣足食的生活。为了抵御统治者官兵的进攻,足智多谋的首领“亚努”率领他的人民奋勇作战,给了入侵者沉重的打击。但最终他寡不敌众,不幸身亡卒于四月初八,葬于“甲八石”(今贵阳)。 (靠近城市喷泉)。为了纪念英雄“亚奴”,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群众身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贵阳市的喷水池前。
届时,喷泉旁红旗飘扬,人们蜂拥而至,吹笙吹笛,对歌,耍狮子,耍龙灯,打球,并参加武术比赛。青年男子芦笛比赛非常有趣。他们一边演奏簧管,一边表演快速旋转、短步和倒立等技巧。入夜后的贵阳城及喷泉区灯火通明,犹如白天,到处歌舞升平,一派欢乐景象。 4月8日活动在四川、湖北、湖南、贵州等地的苗族中也很流行。
8.香舞e派对
香舞会流行于吉首、古丈、潞西、沅陵等地区。举行这次聚会时,以舞蹈为主要活动,也有其他娱乐活动。活动。
9.钓鱼节
钓鱼节是贵州中部独木河、南明河两岸苗族的节日。独木河发源于云雾山,在贵州境内北流至右里、浮来交界处,与南明河汇合,再向北流入乌江。这个节日原是苗族播种插秧需要水时,到河边向龙王祈雨的雨节。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它逐渐演变成捕鱼节。
各地的节日时间各不相同,为三月至六月,由各村擅长捕鱼的有威望的“渔夫”决定。到时候,年轻力壮的小伙子们都会去摩妇女们会在家里收集叶子“药”和钓鱼,而妇女们则会在家准备熏肉、香肠、糯米和酒。中午,全家老少,盛装打扮,拎着酒肉,到河边吃饭。吃完饭后,那人就吹芦笙。妇女们唱着山歌,其乐融融。太阳落山时,他们把新鲜的鱼带回家,再摆宴席招待亲友,或送鱼作为礼物。
10.吃信节
吃信节是贵州省合江县包寨苗族的节日。为期四天,适逢每年农历六月的“辛辛节”。 ”(戊)日(按干枝年份计算)。届时,远嫁外地的苗族姑娘都会尽可能盛装打扮,身穿花衣,佩戴银饰,满载而归。带着节日礼物和旅行我回老家看望父母和村民。十一。华山节
华山节又称“踩华山”、“玩华山”或“华山”。 “踏山,又称跳场、桃花,是贵州中西部、云南东南部、四川南部苗族人民的盛大节日。日期各异,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五月和周六,五月和八月下旬。节前,几个苗寨联合成立了花山回三人领导小组,任期从三年到七年到十二年不等。花场位于平坦的风水宝地。
十二、割火星节
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省关岭地区。内容节日主要规定乡规,根据姓氏不同,节日时间也不同nt。大约是7天,每个月都有所不同,8月27日和9月27日。每年一次,家族里各家各户轮流过年。过年负责召集大家讨论乡规民约和相关大事。然后过年的时候,一家人就备酒、杀鸡。 ,请大家喝“合心酒”,并献上鸡头来迎接下一个新年。谁过年,谁就在那家聚会,喝心酒。
十三、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就是春节。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准外人打扰。他们在门半开的情况下放鞭炮,以示此时不准任何人进入。大年初一一大早,他们就继续放鞭炮。尊祖除恶。人们用手o 摆牛羊摊,并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夜饭。大年初二,苗族群众身着盛装开始下乡。互相挨家挨户拜访,互相祝贺节日。热情好客的主人会向客人敬三杯酒。家家户户都洋溢着节日的欢乐气氛。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村旁的草坪上,吹笛、弹月琴、载歌载舞,有的地方甚至进行“踏花山”、“聚牛”等活动。举行。
14.旱桥节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族乡寨头的传统节日。它也被称为“2月2日”。相传寨头人原本居住在野雾山。由于寨头土地肥沃,全村人一起搬进了寨头。搬家那天,龙要跟着他一起搬,但石屏河的水挡住了龙的搬家。无路可走,村里的勾罗(长辈)商量,决定建一座桥接龙,因为龙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村里十二栋房子都要连接起来,所以桥就建了十二个桥墩。桥建成后,取名“接龙桥”。该桥于农历二月初二建成。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间房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15.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又称“爬山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下旬(古时)的“马日”举行农历三月十九日。当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唱歌、与鸟儿搏斗,山上唱歌的人山人海。 。青年男女一边唱歌,一边沿着蜿蜒的山路爬到山顶。一路歌声迎着春风,苗族飞歌、情歌、饮酒歌、古歌充斥着山坡。第一个登上山顶的人被誉为“登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重。深受女孩子的青睐。
16.采葱节
这是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一次聚会。每年的清明节,苗族青年妇女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上拿着葱刀,青年男子则拿着沙刀。他们都聚集在翁牌坡上互相唱歌来选择一个伙伴。这是一年一度的节日。 “洋葱采摘派对”。
17.鼓祭节
这是苗族传统的祭祖节日。每十二年有一次大祭,每六七年有一次小祭。传说,人类母亲“梅邦梅柳”是从枫树的心脏中诞生的。他们死后,必须回到枫树那里。人死后,灵魂必须回到故乡安息。我们祖先的故乡就在这里,树的中心,木鼓象征着祖先的安息之地。后来,祭祀祖先时,“祭祖”变成了“鼓祭”。迄今为止,鼓祭仍是祭祖活动。鼓祭是以“簪”为单位进行的,其中“簪”是祖先传承下来的血缘亲属。他们共同祭拜他们相信祖先灵魂居住的木鼓。鼓节那天,各家各户都会准备水粘牛一头,或者几个家庭准备一个,或者买一些牛肉。首先让牛打斗,数百头牛一起打斗。场面十分壮观,然后被宰杀祭祀。按照习俗,无论是前来庆祝的亲友,还是来看斗牛的客人,还是路过的商贩,都留下来,不许离开。人越多,主人的脸就越光彩。
第十八、花舞节
苗族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关岭地区。这是关岭地区苗族历史最长、规模最大的节日。据说这是多年不育夫妇的娱乐活动。现在已经远远超出了这个范围。该项目大多在第一个月举行,持续三天左右。白天吹芦笙、口弦、唱歌、跳舞。晚上,他们对歌,谈情说爱。老人们围着篝火喝酒聊天。有时参加人数达数万人,男女老少竞相参加。
19.斗马节、白龙坡节
融水西北部山区的安泰、洞头、四容、襄汾、安街等乡镇的苗族群众酷爱斗马。每当苗族庆祝传统节日时,都少不了斗马活动。 1987年,融水县人民政府将县节假日11月26日定为斗马节。斗马之日,村乐歌声嘹亮,铁炮、火药炮齐鸣。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人民情绪高昂,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这时,精力充沛的苗族同胞,牵着自己的马匹,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赛场上。赛马是两个人之间的战斗哦,公马。一次只有一对打架。胜利者留在场上并继续战斗。根据胜负次数决定胜负。
二十、拉姑节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侗族自治县苗族的传统节日。每13年在农历十月举行一次。关于鼓的起源,民间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鼓本在天上,人间天上的人都可以自由行进。天上打鼓节期间,永鹏夫妇受舅舅一家邀请观看天上打鼓活动,并向天上要鼓。鼓一响,豺狼虎豹逃走,蚊虫飞走,人们获得丰收,过上太平的生活。另一个传说是,雷神与鹰战斗,导致世界上所有的树木都被烧毁,莫不能裸露。为了寻找树种,浩良不辞辛劳,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杉树树种并种植了。后来,妙山有翠绿的杉林,他却变成了一棵花牛树。人们感激浩亮造福人类,便砍下一段花牛树做成鼓带进村里,仿佛邀请浩亮回到村里,与男女老少一起玩耍。 。于是就有了每13年举办一次的太鼓节。
二十一、与花共舞
又称田间舞、年上舞、厂上舞、月上舞、芦苇上舞等等。名称不同,但内容相似。它们都是青年男女的社交活动形式。这种活动在古代大多数苗族人民中流行。如今除松桃、铜仁、吴川、道真等地外贵州是这样,其他地区还是有的。大部分时间是在二月,也有的在其他月份。如毕节大南山为正月初三至初五,贵阳花溪桐木岭为初八至初十。正月,惠水五六河为正月初四至初六,长顺竹林山为正月初六至初九,广顺周边则为正月初十一至十三。农历正月。农历正月十二至十四,平坝县阳昌河畔。参加者均为未婚青年,其余为游客。届时,男子盛装打扮,女子衣着鲜艳,一起跳芦笙舞。以此为媒介来了解对方并坠入爱河。今后,我们将经常联系、互访。
二十二、芦笙节
它是苗族地区最常见的节日。苗族自古喜爱芦笙,擅长芦笙舞。黔东南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等地的芦笙节十分盛大。其中,芦笙节以凯里市郊周溪乡和黄平县古龙大寨最为盛大。
二十三、姐妹米节
这是一个典型的“东方情人节”,充满了温馨浪漫的色彩。这是台江县石洞、格洞苗族一年一度的节日。石洞地区为3月15日,格东地区为2月15日。
二十四、端午节
5月24日至27日四天,是清水河沿岸苗族人民庆祝的重大节日。关于清水江苗族端午节的来历,还有一个神话传说。
二十五、除邪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三,黄平、施秉、施秉三县苗家照例过“除邪节”。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