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

现代旅游业的主要特征:

1.旅游多元化、大众化趋势。旅游目的不同。

使当前主导的观光旅游向商务会展旅游、文化宗教旅游、特色旅游和新兴高端旅游等多元化发展。此外,旅游不再是一项高消费活动,而是走进了千家万户的日常生活。

2.文化是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旅游本身的文化功能是内在的。

旅游企业是生产文化、经营文化、销售文化的企业。游客旅游本质上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在旅游开发、管理和运营过程中,没有文化就没有竞争力。因此,旅游发展首先要注重文化内涵内涵。无论是文化、生态、探险还是度假旅游项目,无论是旅行社还是酒店,都必须充分挖掘文化内涵。

3.形式和内容多样化。

是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在旅游业发展初期,人们主要以游览名胜古迹和自然景观为目的。随着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人们不再满足于单纯的“观赏山水”,而是对在旅游过程中获取知识、体验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旅游需求的多层次发展,必然迫使旅游业在形式和内容上呈现多元化特征。

4.旅游服务。

逐步向人性化、社会化方向发展。随着旅游业从体验管理走向科学管理,标准化服务的实施ces大大提高了服务质量。但由于旅游需求的多样性、多变性,标准化服务的弊端逐渐显现。因此,未来旅游服务将通过人性化服务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力争让所有游客满意。

5.高新技术在旅游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随着旅游资源的高科技开发,海底游、北极南极游、太空游等旅游方式已成为可能;高科技旅游服务。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计算机预订系统、酒店管理系统、开业结算方案等信息网络技术可以极大地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2.我国旅游业的历史发展

1)创业阶段(1949-1977)

标志:

1.新中国旅游业的诞生行业的标志是“华侨服务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两家旅游机构的成立。

2.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以“国家旅游局”的成立、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的转移、旅游者构成的变化为标志。

(二)改革振兴阶段(1978-1989年)

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的地位和作用国民经济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系列正确的旅游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不断改革,我国旅游业突破了长期以来以外事接待为主的模式。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经济事业的性质得到肯定,已成为极具活力的产业。新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步迈出形状。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居世界第4位、第5位,成为世界上旅游大国。亚洲第一旅游业大国。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三大市场共同发展的历史阶段。

截至2006年底,我国共有星级饭店12751家,旅行社17957家。全国设有旅游系(专业)的高等旅游院校762所,中等职业学校941所。有学生734,900人。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超过271万人。

3.我国旅游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

旅游业40年来经历了四大阶段:

1. S起步阶段(1978-1986年)

1978年和1979年,国家为适应改革开放总体需要,提出“大力发展旅游业”。

国家第一个关于旅游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1年国务院第80号文件)有两个定位:

1.双重定位性质和双重目标。 “旅游业既是我国经济事业的一部分,也是外交工作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治经济双丰收”。以此来确定旅游“中国式道路”的特征。

2.比较调试旅游业在经济领域的定位。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因素。 ”

这也是第一次准确定位产业的重要性努力,为40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旅游业“选对跑道”、“对表”。

二.工业化进程阶段(1986-1998)

从1986年国民经济“七五”规划到199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旅游业列为“新的产业”国民经济增长点”。

1981年,国务院主持制定了第一个旅游业发展规划,五年后被纳入第七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五年的实践,五年的摸索,可想而知是多么的艰难。最终,这份《规划》敲定了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组成部分”应具备的基本政策和制度保障,旅游业开始走上国民经济产业化的轨道。过程。

4.特点我国旅游发展阶段

旅游的定义

1、定义旅游的意义 (1)定义旅游的实际需求 定义旅游有两个学术和实践需求: 研究需求:研究一个学科首先需要这个学科的研究内容有一个标准。在定义、实践的约束下,需要确立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衡量旅游经济活动对地方、国家和全球的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需要统一的口径。

因此,建立地区间统计数据的一致性和可比性是必要的前提,并且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来获取这些数据。 (2)明确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基本要求对于旅游统计指标的准确性非常重要。其准确性直接关系到对直接、间接和内部的评估。旅游和旅游活动所带来的经济影响,与旅游设施和资源的规划和开发有关,关系到如何确定游客结构和制定营销推广策略,以及识别游客的流向、方式和偏好。 。联合国非常关注国际旅游相关数据的统计。 1971年召开“贸易与发展会议”,制定旅游统计指南。指出,国家旅游统计综合系统在功能上应满足以下要求: ——在需求侧,能够计量国内外国(和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的数量和方式; - 能够提供相关旅游信息,提供游客使用的住宿和其他设施的供应信息; - 帮助评估旅游业对国际收支和整体经济的影响c 条件。

2.旅游界定的难点(一)旅游范围的模糊性与其他行业不同。旅游业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而是一个产业群,由多种各具特色的产业组成。旅游业具有特色、分散性,包括景点经营、旅行社及酒店服务、餐饮服务、交通运输、娱乐等诸多商业行业。这些产业还为当地居民提供服务,因此旅游的概念和范围存在模糊性和不确定性。 (2)统计困难旅游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给旅游分析和决策带来一定的困难。在所有国家,建立可靠的行业信息基础并评估旅游业对当地、国家和世界经济的贡献都是困难的。由于模糊性导致统计测量困难尽管定义的准确性,目前还没有关于旅游业对世界经济的贡献和经济影响的准确数据。与此同时,旅游统计也成为旅游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日益受到重视。

5.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历史

(一)创业阶段(1949-1977年)

标志:

1.新中国旅游产业的诞生,以“华侨服务社”和“中国国际旅行社”两家旅游机构的成立为标志。

2.新中国现代旅游业的拓展是以“国家旅游局”的成立、中国旅游客源市场的转移和旅游者构成的变化为标志。

(二)改革振兴阶段(1978-1989年)

1978年以后,随着国家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我的受到了应有的关注。在一系列正确的旅游方针政策指导下,通过不断改革,我国旅游业突破了长期以来以外事接待为主的模式。旅游业作为综合性经济事业的性质得到肯定,已成为极具活力的产业。新的发展模式正在逐步形成。

(三)全面发展阶段(1990年至今)

我国入境旅游人数、旅游外汇收入分别居世界第4位、第5位,成为世界上旅游大国。亚洲第一旅游业大国。

我国旅游业已进入入境旅游市场、国内旅游市场、出境旅游市场三大市场共同发展的历史阶段。

6.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哪一个阶段?

新中国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了一到三个阶段:初创期(1949~1966年)、停滞期(1966~1976年)、发展期(改革(开放后至今)),特点:初创期提供了机遇我国旅游业;停滞期对我国旅游业造成很大损害;发展期我国旅游业大发展,1.建立健全组织机构2.破除旅游业障碍制定制度,实行政企分开行政和企业3.推行现代企业制度,实行股份制。

7.当今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2021年要把握起伏,主动出击

>

前段时间,我在《艰难的开始》中提出了五个字:盘、丁、沉、贴、贴。其中,贴、贴、深是市场应该高度重视的。

一、泛.泛旅游,pan思维,立足主业,超越传统领域,拓展业务范围。

第二,决心。做出决定后就行动。适应疫情常态化,重新定位。

第三,深度。要深耕市场,靠专业创造吸引力。

第四,发帖。贴近需求,贴近市场,贴近文化,最终贴近人性。

第五,粘性。增加客户粘性。

把这些事情做好比降低成本靠谱得多。

在旅游业的困难时刻,作为专家,必须设身处地为顾客着想,帮助他们摆脱局限,从而增加顾客粘性。

今年我们还需要努力。我们要在不确定的过程中把握确定性,在变化中掌控变化。一帆风顺从来不可能,平时更不可能。

2020年是一只黑天鹅,2021年不会出现黑天鹅,2021年的困难我们可以预估一下,困难有坎坷,机遇也有坎坷。把握好起伏,就能占据主动。

8.我国旅游业的发展阶段

中通旅游产业发展初期:1978年、1979年,国家针对改革开放的总体需要,提出了“大力发展”的“大政策”。旅游”。国家第一个关于旅游发展的战略性文件——《国务院关于加强旅游工作的决定》(1981年国务院第80号文件)有两个定位:

一是双重性和双重目标。 “旅游业既是中国经济事业的一部分,也是中国外交工作的一部分。”旅游业的发展需要“政治经济双丰收”。以此来确定旅游的“中国式路径”。特色定位;

T二是经过比较调试后的旅游在经济领域的定位。 “旅游业是一项综合性事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国计民生不可缺少的事业’——这也是对行业重要性的首次精准定位,‘选对了旅游’。 “轨道”与“配套表”促进了旅游业在40年“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大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