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2017年中国旅游业统计

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出境旅游国、第一大国内旅游国、第三大入境旅游接待国。 2017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5.40万亿元。综合贡献GDP9.13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4%。旅游业直接就业人员2825万人,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人员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10.28%。

从经济规模来看,我国已经是世界旅游大国,但还不是旅游强国。世界经济论坛《全球旅游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旅游业综合竞争力位居全球第17位,与旅游大国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美国、法国、西班牙等国家。此外,我国旅游业还存在国际吸引力弱、国际部署能力不足、国际话语权小、缺乏较强的国际旅游枢纽和世界知名旅游品牌、国际游客人均消费低、旅游缺乏价格优势等问题。旅游产品匮乏。存在科技含量不足、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压力大、旅游供需结构矛盾突出等问题。

全国旅游工作会议提出,到2040年将我国建成世界旅游强国。“强”是指旅游经济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产业规模与效益的统一。我国要成为旅游强国,必须不断提高国际旅游吸引力、旅游因子部署能力和国际旅游话语权。

首先,要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国际旅游吸引力。

提供优质低价的旅游产品。要加强旅游产业融合,积极推进“旅游+”战略,推动形成多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切实丰富旅游内涵,延伸旅游产业链。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养生旅游、游学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等旅游新业态,提供多元化、高水平的旅游产品。借鉴泰国、印尼等国家的成本控制经验,打造更多优质低价的旅游产品。

坚持旅游科技创新。注重产品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融合尝试和旅游业。了解国际游客需求,实现旅游管理、运营、体验智能化发展,努力提高旅游服务接待水平,增强旅游吸引力、体验感、游客满意度;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旅游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以有效降低成本、提高旅游便利性。

培育国际旅游品牌。可以选择北京、上海、云南、四川、海南等地建设国际旅游强省(市),加强营销推广,树立中国特色旅游形象;推动“一地一品”旅游产品建设,找准各地区旅游特色。精准发力推动旅游业差异化发展;进一步推广入境免签政策旅游业和国际旅游岛建设,探索旅游消费免税优惠政策,拉动国内旅游需求,增强国际旅游品牌吸引力,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前来旅游。

加强旅游市场监管治理,确保旅游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规范旅游市场准入规则和市场秩序,强化市场监管整顿,建立旅游诚信体系,严厉打击“不合理低价旅游”、旅游欺诈等行为,严守旅游食品安全底线;继续抓好旅游质量管理,定期开展A级景区质量复评,整治旅游景区庸俗现象。加快完善交通、酒店、餐饮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建设大力发展全区旅游,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充分发挥旅游扶贫功能,通过旅游发展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

二是抓住旅游贸易新机遇,加强国际旅游枢纽建设,完善国际旅游要素配置。

加强国际旅游枢纽建设,形成国际旅游要素配置中心。抓住旅游客源优势,加强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旅游合作,整合旅游资源要素,培育壮大国际旅游资源和市场配置能力,采取旅游电子商务投资、经营出口等形式、旅游产业园投资等打造区域旅游资金流、旅客流的产业枢纽和地理枢纽促进旅游产业链和地理空间的资源流、信息流,为我国旅游企业构建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体系,加快实现全球化布局。

顺应出境客流,投资在线旅游和接待服务,打造东南亚、南亚“产业枢纽”;依托产业园形式,打造中东节庆、会展、购物娱乐的“产业”与“地域”双用投资。中心;跟随产业投资打造“地理枢纽”,投资中东欧旅游接待设施配套;依托资源条件,投资中亚及俄罗斯、蒙古资源开发,打造“地理枢纽”。

积极支持以在线旅行社为代表的旅游产业基地打造国际品牌、m 国际旅游组织中心。大力发展北京、上海、广州、乌鲁木齐、昆明、南宁等成为辐射“一带一路”的国际旅游地理枢纽,形成游客集散中心。

三是加大对外开放力度,积极参与国际旅游规则制定,提高我国旅游国际话语权。

扩大对外旅游开放。我国应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加大对外开放程度,降低旅游入境投资门槛,鼓励外资“进来”。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旅游合作,特别是与重要旅游目的地的合作。加快海南岛、平潭岛等国际旅游岛建设。大力推广跨境旅游合作区、边境旅游试验区建设。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世界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合作,倡导国际旅游贸易公平自由发展,树立国际旅游强国形象。

积极参与国际旅游组织管理和国际旅游规则制定。近年来,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世界旅游联盟、世界旅游经济论坛、国际山地旅游联盟等国际旅游组织落户中国,举办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我国深度参与管理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组织的合作,致力于提升旅游组织的责任和能力世界旅游治理体系。通过“一带一路”、上海合作组织、中日韩、中俄蒙等跨区域旅游部长会议机制,创新发展一系列旅游年活动机制推动全球旅游合作。实现从被动遵循国际规则到主动开展国际旅游合作和旅游外交的转变。

积极为世界旅游业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向世界旅游业介绍中国旅游扶贫、旅游生态文明建设、旅游集团管理经验,承担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责任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切实增强国际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总结我国旅游扶贫、乡村旅游、产业国际化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智慧旅游、全域旅游、厕所革命等,为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旅游产业治理。旅游规划、中国旅游案例、中国标准增强了中国在世界旅游中的引领作用。

2. 2017年我国旅游业统计

旅游业直接就业2825万人,旅游业直接和间接就业7990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总数的10.28%

3。 2017年中国旅游统计分析

中国旅游市场主要包括商务旅游、大众休闲旅游和品质休闲旅游。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大众休闲旅游收入占比36.7%,品质休闲旅游收入占比30%,商务旅游收入占比33.3%。虽然大众休闲旅游占比最高,但品质休闲旅游占比呈上升趋势rd趋势。 2017年,品质休闲旅游占比25.9%,2020年将提升至30%。展望未来,中国旅游业将向品质旅游方向发展。这是2021年国内旅游市场需求。

4. 2016年我国旅游统计

2016年,贵州省共接待游客5.31亿人次,旅游总收入达到502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41%和43%;预计全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左右,旅游业成为贵州的支柱产业。入境游客人数首次突破百万大关,达到110万人次。

为了让多彩贵州走向世界,贵州开始实施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国际天文科普旅游带、世界名酒文化旅游带和世界级旅游胜地滨海度假带,打造全区域旅游集散中心。

5.旅游行业最新统计数据

国家统计局:2018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1478亿元

2018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国家统计局2018年核算数据显示,2018年旅游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1.478亿元,占GDP比重上升。

数据显示,经核算,2018年全国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41478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51%,比上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前一年。

从旅游及相关产业内部结构看,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7501亿元,占旅游业增加值的90.4%及相关产业;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3976亿元,占旅游及相关产业增加值的90.4%。 9.6%。

从旅游业看,旅游和购物增加值占比最大,增加值13.005亿元,占全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31.4%;其次是旅游及出行,增加值11.173亿元,占全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26.9%。

6. 2017年中国旅游统计数据查询

2005年,我国入境旅游人数达12029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92.96亿美元。

国内旅游人次达到12.1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达到5286亿元。

国际国内旅游总收入7686亿元。

公民出境旅游人数达3人103万。各项统计指标均创历史新高。

7. 2017年中国旅游统计表

简单来说。旅游信息化是指充分利用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收集、整理和利用各种旅游信息资源,使之成为旅游业发展的生产力,促进旅游业的发展。提高旅游业管理水平。重要手段。

8. 2018年中国旅游数据统计

旅游统计的核心数据是“全国旅游总人数”,统计方法为抽样调查。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告诉新游世界,主要统计方法是入户调查。根据一定的城乡比例,询问全国样本家庭的出行次数和出行费用,估算出行总次数,并得出该国的旅游总收入。

数据是通过抽样调查获得的。当然有误差,但是估计值还是靠谱的!

当地对游客人数的估算是根据酒店入住、门票购买、旅行社接待游客人数等综合科学估算得出的!

9. 2018年我国旅游业数据

旅游业,国际上称为旅游产业,是国家依托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主要从事招揽和接待旅游者,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等活动的国家,餐饮、购物、娱乐等六大环节的综合性产业。旅游业务必须由旅游、交通运输、客运和以酒店为代表的住宿业三部分组成。这三个部分是旅游业的三大支柱。

国内旅游市场稳定增长

据中国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0年至2019年国内旅游市场持续稳定增长; 2017年国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50亿人次,2019年国内旅游人数突破60亿人次,达到60.06亿人次,较2018年同比增长8.43%。

2010年至2019年,我国旅游业总规模实现稳定增长,旅游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2010年旅游总收入1.57万亿元,2019年国内旅游总收入6.65万亿元,创历史新高,年均复合增长率17.36%,同比增长11.06 2018年以来,我国旅游业对GDP总量的综合贡献稳步提升

旅游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做出重要贡献。旅游业对GDP总量的综合贡献是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观察的重要指标。 2019年,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创2014年以来的历史新高。从2014年的10.39%到2019年的11.05%,中国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GDP稳步增长。

我国旅游业对GDP总量的综合贡献稳步提升。一方面,体现了我国旅游业与国民经济的并行发展。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旅游业为内需拉动经济提供动力。

国庆假期国内旅游市场

根据国庆八天旅游市场数据l 中国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庆假期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9年,国庆假期国内旅游收入逐年增长。但总体增速呈现波动下降趋势。 2019年,旅游收入突破6000亿元,达到6497.1亿元,同比增长8.45%。 2020年,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79.0%;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元,按可比口径同比恢复69.9%。

从各地国庆假期接待游客量来看,河南省国庆假期接待游客量位居全国第一。全省共接待游客7234.98万人次,比2019年同期增长9.09%;江西 接待游客6809.75万人次,居全国第二位;山西接待游客5246.89万人次,居全国第三位。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受疫情破坏最严重的湖北旅游业也迅速恢复。 2020年10月1日至8日,全省共接待游客5228.5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48.29亿元。恢复到去年国庆假期的82.74%和72.26%。

从各省旅游收入来看,2020年国庆假期,江苏、江西、贵州位列全国前三,实现旅游收入512.55亿元、398.81亿元分别为367.21亿元和367.21亿元。

中国旅游业趋势分析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测算,预计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负增长15.5%。同比减少旅客9.32亿人次;国内游旅游收入负增长20.6%,全年旅游收入减少1.18万亿元。到2020年底,全国旅游人数预计下降至50.74亿人次,全国旅游收入下降至4.55万亿元。

但未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及消费主体和消费观念的变化,旅游需求将不断增加,旅游业的发展前景广阔、前景广阔。因此,前瞻性预测,到2025年,国内旅游人数将突破8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