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国旅游公共服务规划全文

推进标志性公共文化空间建设

到2025年,以市级公共文化艺术场馆为中心,县市文化馆、图书馆以镇街综合文化站、村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纽带的城市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空间布局已基本形成。深入挖掘沿江历史文化古迹、工业遗址、古建筑、生态节点等文化旅游内涵,积极参与滨江展示带建设。

02

梵螺山市图书馆功能区将于2022年竣工

一期改造工程将对外开放< /p>

打造具有城乡特色的阅读空间。首批城市自习室将建成2021年、2022年,梵螺山市图书馆功能区改造工程一期工程竣工并向社会开放。到2025年,梵螺山建成集展示、阅读、休闲等为一体的公民学习中心,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公共阅读体系。

03

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建设

城东文旅度假区

优化优势文化旅游产业布局。继续推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芜湖园区和城东文化旅游度假区建设。加快发展文旅企业平台经济和总部经济。着力推动文旅消费、数字创意等新业态融合,促进各类文旅消费活动。到2025年,三维龙头、产业链、支撑平台的复合型现代文化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04

建设幸福芜湖演艺之城

2022年,完成全市公共文化场馆演艺功能不断完善,各县市建成至少1个示范演艺场所。 2022年,各县市全面启动“欢乐芜湖周末剧场”演艺活动并定期提供服务。

到2023年,全市建成不少于5个连接长三角、辐射周边地区、对演艺产业有强劲带动作用的优质演艺场所。城乡公共空间“+表演”模式全面推广,学校、企业等社会主体演艺场所开放活跃。

到 202 年5、在城市培育1个社区型、景观化、开放式、高品质、时尚的周末剧场演艺空间品牌,在乡村培育1个,实现宾客与宾客的共享。依托本市高端演艺载体,不断引进国际、国家级优质演艺资源。歌剧、话剧、话剧、交响乐、芭蕾舞等品牌演艺活动引领皖江,在长三角地区具有较大影响力。

05

将芜湖打造成为长三角地区乡村旅游目的地

支持万郡、南岭等地发展全域旅游建设提升。到2023年,在以可达性、便捷性、生态性为核心功能的旅游走廊建设带动下,各乡镇形成差异化、高质量的乡村旅游集群发展格局。到2025年,芜湖将建成乡村旅游目的地n 位于长三角地区。

06

动态完善文旅产品矩阵

打造创新文旅精品工程

到2025年,持续完善提升以汽车、智能机器人、3D打印、通用航空为代表的奇瑞工业旅游为代表的文化旅游产品矩阵;以过江头船、新四军革命遗址群为代表的红色旅游;以芜湖古城、九子古镇、西河古镇、弋江古镇等古镇和方特旅游区、松鼠小镇、马仁奇峰、大埔村世界等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旅游,构建了文化矩阵旅游产品特色鲜明、货源丰富、满足多元化需求。

2021年,推动创建全国夜间文化旅游消费集群和全国文化旅游中心消费试点城市。 2022年,各县市制定文物保护、研究、振兴任务清单,并公布实施。文物保护主体责任、直接责任、监督责任体系更加健全。 2023年,完成“可读建筑”品质提升工程;每个县市至少创建1个“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示范点。 2025年,夜游、夜购物、夜住宿、夜读书等多种夜间经济消费模式将各具特色、互补发展。

07

加快旅游要素协同创新

支持各类文旅装备制造业发展,发展航空、机器人、房车、3D打印深度体验,创造集特色住宿、餐饮等文旅元素于一体、要素协同的新型文旅空间及示范项目。到2025年,培育一批跨界融合、要素协同的示范性文旅新空间和新项目。

08

构建更加完善的旅游交通体系

贴近时代特征和芜湖实际,推进空港一体化、高铁一体化高铁、高速公路、轻轨等城市交通枢纽,构建连接景区、文化场馆的交通服务体系;加强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之间的交通联系;畅通重点旅游区内部交通流通体系。

09

打造优质数字服务平台

2021年,持续提升优化市县数字化服务功能对城乡街道各级公共文化机构进行需求采集、预约预约、在线互动,建设智慧场馆。将文化旅游数字化建设融入智慧城市平台,实现功能对接、资源共享。到2023年,基本完成全市智慧文旅特色服务体系创新发展,为游客提供“全景、全链条、全流程”的文旅服务。到2025年,基本建成标准统一、互联互通的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10

实施文化基地培训工程

2021年,建成全市应急广播系统,发挥文化传播作用。到2023年,省级农民文化乐园、国家乡村旅游重点开发区等中心村固定电影放映点建设建成省级特色旅游村。推动文化创意融入生活场景,创新社区乡村“嵌入”文化空间建设和服务。到2025年,每个县市建成两个以上文化形态齐全、产业业态集中的文化艺术村,打造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基层文化设施网络进一步巩固。

11

聚焦质量提升

实施文旅人才扶持行动

汇聚优质品牌示范引领,力争创建一批国家级、省级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注重服务标准宣传提升,芜湖公共文化服务标杆不断提升,部分公共文化服务标杆不断提升。文化服务品牌享誉全国。将全市文化旅游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全市“紫云英人才计划”,到2023年建成一批文化旅游服务和产品研发平台。各县市建立文化旅游“名片工作室”。到2025年,重点围绕编舞、作曲、编剧、表演、创意设计等专业,建立一支完整、高水平、专业化的文旅志愿者队伍,在文旅公共服务、产业服务等领域涌现一批领军人才。发展等领域的人才。

12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各类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管理和运营在各个层面。到2023年,完成公共文化法人治理结构改革拉尔机构(图书馆、文化中心、博物馆、美术馆)。到2025年,深入开展公益创投和基层公共文化场所委托管理试点,进一步完善文化志愿服务表彰激励和促进机制,打响一批文化志愿服务品牌——全国闻名。

13

增强“欢乐芜湖”文旅宣传联动

到2023年,持续完善新媒体平台对文旅市场的服务功能实体和公共文化场馆,培育高粘性的“粉丝”文化旅游社区。到2025年,实施文旅、商务、体育、宣传等单位平台整合融合,凝聚“幸福芜湖”文旅传播动力,放大综合效应。

2.旅游发展纲要

《纲要》提出推进全民旅游休闲发展目标:到2020年,职工带薪年休假制度基本落实,城乡居民旅游休闲消费水平显着提升,全民旅游休闲质量提升得到显着改善。与小康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国民旅游休闲体系已基本建立。

3.最新版国家旅游规划通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T18971-2003《旅游规划通则》,旅游规划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另一大类是旅游区规划。旅游发展规划按照旅游发展规划分为全国旅游发展规划、区域旅游发展规划和地方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范围和政府管理水平。旅游发展规划。地方旅游发展规划可分为省级旅游发展规划、地市级旅游发展规划和县级旅游发展规划。旅游区规划按规划级别分为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等。

4. 《国家旅游公共服务规划纲要》全文解读

这里面包括很多东西,包括休闲座椅、垃圾桶、公厕等。电话亭、报刊亭、公交车站、报亭、花车、标牌、雕塑、花箱花池、景观灯、洗手盆、灯笼等。

公共设施是指由公共设施提供的公共建筑或者设备。政府或者其他社会组织供公众使用或者享用的。根据具体项目特点,可分为教育、医疗卫生、文化娱乐、交通、体育、社会福利和保障、行政管理和社区服务、邮政电信和商业金融服务等。

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提供、属于社会的公共物品或设备。供公众享用或使用。根据经济学,公共设施是公共政府提供的公共物品。从社会学角度看,公共设施是满足人们公共需要(如方便、安全、参与)和公共空间选择的设施,如公共行政设施、公共信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公共体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交通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绿化设施、公共住房等。城市公共设施与农村公共设施不同。其中,城市公共设施是指城市污水处理系统MS、城市垃圾(含粪便)处理系统、城市道路、城市桥梁、港口、市政设施应急维护、城市广场、城市路灯。 、道路标志、城市防空设施、城市绿化、城市风景区、城市公园等。城市公共设施按照是否收费分为收费设施和不收费设施。从空间布局来看,公共设施分为全市公共设施、区域公共设施和邻里公共设施三种类型。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实施方案 一是提供就业服务、基本社会保障等基本民生服务。

第二,提供教育、医疗、公共文化等公共服务。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情况更为复杂,需要区分营利性和非营利性。政府有一个发展公共服务责无旁贷。

三是提供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等基本公益服务。政府要承担起保护环境的责任,切实推进节能减排。同时,还要加快电网、铁路网、通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商业部分交给市场,公益部分直接承担。

四是提供生产安全、消费安全、社会保障等公共安全服务。企事业单位对安全生产负有责任,政府也应加强安全服务体系和监管责任建设。消费、食品药品安全都是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环节,政府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s。

6. “十三五”国旅旅游公共服务规划

一是旅游经济平稳增长。城乡居民旅游人数年均增长10%左右,旅游总收入增长11%以上,旅游直接投资增长14%以上。到2020年,旅游市场总规模达到67亿元,旅游总投资达到2万亿元,旅游总收入达到7万亿元。

二是综合效益显着提升。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综合贡献率达到12%。餐饮、住宿、民航、铁路客运行业综合贡献率达到85%以上,年均新增旅游就业人数100万人以上。

第三,中国人民的满意度更高。旅游交通更加便捷近年来,旅游公共服务更加完善,带薪休假制度加快推进,市场秩序明显好转,文明旅游蔚然成风,旅游环境更加优美,“厕所革命”成效显着。

四是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入境旅游持续增长,出境旅游健康发展,旅游业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明显缩小。

7.下载《国家旅游公共服务方案》全文

哪里都可以去,但并不意味着放弃防疫

首先,没有核酸检测报告就不能正常出行。虽然全国疫情还没有那么严重,但他们并没有放弃防疫工作。进入公共场所须出示健康码、扫描场馆码、进行核酸检测乘车、乘船、乘飞机时的测试记录。没有核酸检测,就不可能顺利过关。因此,没有核酸检测就不可能出行。

8.国家旅游公共服务规划纲要全文

整合省文化厅、省旅游发展委员会职责,组建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化厅、省旅游厅作为省政府组成部门,不再保留。发展委员会。

省文化和旅游厅的主要职责是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有关文化、文物和旅游的政策和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全省文化和旅游政策措施协调全省文化事业发展规划。负责管理全省重大文化活动,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组织实施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普查、发掘和保护工作,指导全省文化和旅游资源综合利用工作。文化市场执法,依法规范文化和旅游市场,指导协调全省不可移动文物保护和博物馆建设,指导管理全省文化和旅游对外、香港交流与合作、澳门、台湾等。

9.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规划

国家导游公共服务监管平台有五大功能:

一是导游执业管理。导游可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申请电子导游证该平台取代了原有的导游IC卡,让导游证的领证、执业、保管更加便捷。

二是导游专业信息的完整记录。该平台是导游实践的“记录器”。采集导游执业信息、游客评价及奖惩投诉信息、旅游团实时位置等,实现对导游的事中事后监管。

三是导游服务价格评价及投诉。游客、用人单位等可以通过平台或平台接入的商业网站对导游服务进行评价,使评价成为检验导游服务质量的“晴雨表”。

四是旅游部门的监督执法。旅游执法人员利用该平台实时查询导游位置、验证导游信息查处行程单、电子合同、网上记录违法导游信息等,提高执法信息化水平。

第五是其他公共服务。随着平台建设不断完善,将实现导游在线培训、星级评定、信息咨询、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等公共服务。

10.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

旅游业的发展还带动了哪些产业?

主要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1.在餐饮行业,民以食为天。古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虽然这是一个军事术语,但用在旅游上也很合适,尤其是外出游玩的人。有很多人声称吃过世界各地的美食,这无形中促进了当地餐饮业的发展。

2.在导游行业,旅行的目的不仅仅是吃喝。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也是不可或缺的目的。怎么理解呢?不能一一询问人家。如果不铤而走险,导游行业自然就会应运而生。

3.酒店住宿。吃饱喝足、旅游累了的时候,总得找个地方落脚休息一下,所以酒店住宿行业自然是少不了的。

4.食品行业,走遍全国,不带一些当地的特色糕点回来与亲朋好友分享,那是不合理的,所以食品行业一定要发展!

除了以上这些,还有户外装备,比如旅行帐篷、睡袋、餐具、户外炉灶等。

总之,发展旅游经济就是绝对是个好办法以促进经济发展。当然,前提是老百姓必须有一定的闲钱,否则一切都是空谈!

11.旅游业发展规划纲要

根据旅游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大力发展国内旅游,积极发展入境旅游,有序发展出境旅游,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实现速度、结构统一,质量与效率统一。科学利用资源,坚持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并重,加强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观光旅游品质,大力发展生态、文化、红色、田园、森林、湿地、草原、海洋等休闲度假旅游和特色旅游,提升旅游发展科技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国家旅游目的地和精品旅游线路,推进民族特色名镇(村)建设,规范主题公园发展。加快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鼓励旅游公共服务主体多元化。培育一批有竞争力的大型旅游企业集团,支持民营和中小旅游企业发展。加快中西部地区和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实施人才旅游工程,推动《国家旅游休闲纲要》实施。加快旅游立法和标准体系建设,加强旅游信用体系建设,规范旅游市场秩序,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十二五”期间服务质量旅游业发展水平显着提高,市场秩序显着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显着增强,初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 1.乡村旅游发展。推动实施《国家乡村旅游发展纲要》,建设一批乡村旅游休闲农业示范村和示范县,加大对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 2.精品旅游产品建设。推动实施《国家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十二五”规划》,加强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升级打造一批国家级城市旅游目的地、国家级精品景区,启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多条文化旅游、演艺精品旅游线路和特色高品质旅游线路文物、森林、海洋、温泉、草原、工业、科技、会展、学校等精品旅游景区。 3.红色旅游发展。推动实施《2011-2015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继续加大红色旅游基础设施投入,深化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精品线路、重点旅游区建设,加强红色旅游与旅游融合发展。其他旅游产品,完善配套设施服务,提高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精品线路的吸引力和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