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吃月饼

据现有记载,吃月饼的习俗起源于唐代。唐僖宗在中秋节吃月饼。他觉得味道鲜美,就命御膳房用红绸包裹起来。月饼赠新进士。到了宋代,月饼有了“荷叶”、“金花”、“芙蓉”等雅名,制作方法也更加精致。诗人苏东坡有诗赞道:“小糕如嚼月,内酥香甜。”其美味可想而知。

2.拜月

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中秋之夜,祭祀月神。月下,摆起大香案,月亮雕像朝着月亮的方向摆着,红烛高燃,点着月饼、西瓜、苹果、枣子,嗯,放置葡萄和其他祭品。全家人依次拜月,然后由一家之主的主妇把团圆月饼切成家里有多少人的块。

3.赏月

赏月源于对月亮的崇拜。民间中秋赏月活动大约始于魏晋时期,但尚未成为习俗。到了唐代,中秋节赏月、玩月盛行。到了宋代,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间节日已经形成,并被正式定为中秋节。宋朝的中秋节是一个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赏月的游客络绎不绝。

宋人赏月更多的是对物的感伤。他们经常利用云朵的盛衰和晴朗ar 卫星来描述人际关系。即使在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盖不了宋人的悲伤。

4.燃灯

中秋夜灯的内燃蜡烛用绳子绑在竹竿上,高高挂在屋檐或露台上,或者是刻成汉字或各种形状的小灯笼。高高挂在屋内,俗称“树中秋”或“立中秋”。富裕的人家会挂上数尺高的灯笼,一家人聚集在灯笼下饮酒作乐。老百姓会立一根旗杆、两盏灯笼来消遣。整个城市灯火通明,就像一个玻璃世界。可见,中秋节燃灯的习俗从古至今似乎仅​​次于元宵节。

5.观潮

古代t中秋节除了赏月之外,观潮也是中秋的一大活动。中秋观潮的习俗由来已久,汉代梅成的《祈法》中已有详细记载。汉代以后,中秋观潮的习俗更加盛行。明代朱廷焕的《旧武补》和宋代吴自牧的《梦良录》中关于观潮的记载表明,宋代中秋节观潮达到了顶峰。

6.和兔子一起玩

兔子是一种粘土玩具,有人形,有兔子的嘴和耳朵。它是孩子们在中秋节期间玩耍和娱乐的。如今市场上已经很少见到兔爷了。它们作为民间文物陈列在民间博物馆等场所,或在工艺品商店出售。

7.在月球上行走

明亮的月色下,人们穿着华丽的衣服,成群结队地闲逛,或逛集市,泛舟秦淮河,或登楼观月,有说有笑。这项中秋活动被称为“月球漫步”。旧时,南京人有一种祈求“走月”的特殊方式:已婚未生儿子的妇女到夫子庙参拜,然后过桥(生男孩)。

8.偷洋葱和蔬菜

台湾有句俗话:“偷洋葱嫁个好夫,偷菜嫁好女婿”。这意味着,在中秋之夜,未婚女子如果偷别人家菜园里的蔬菜或洋葱,就意味着将来会遇到如意郎君。

9.吃鸭子、田螺、芋头

8月15日,我国云南仫佬族民间有买煎饼、杀鸡的习俗ng 鸭子庆祝中秋节。据说,这一习俗是为了纪念三位卖糖人一家,动员村民在村里卖糖杀鬼,教育后人不要忘记反侵略斗争。另外,中秋节前后,田螺的肉质特别肥美。人们相信中秋节吃田螺可以明目。因此,在广州民间,很多家庭都有中秋节炸田螺的习惯。清代乾隆皇帝所著的《潮州府志》中说:“中秋玩月,剥芋头吃,谓之剥鬼皮”。中秋节吃芋头有辟邪、消灾的寓意。

10.喝桂花酒

屈原《九歌》中有“助姬战饮桂花”等诗句中秋节,人们自古就有喝桂花酒的习俗。中秋之夜,仰望明月,闻着肉桂的清香,想着吴刚砍桂花,喝一杯桂花蜜酒,庆贺天伦之乐,欢聚一堂,成了一种节日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