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近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和名人不断呼吁公众关注传统节日,并要求政府将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定为法定假日,但公众的反应显然并不乐观。热情的。这不禁引发我们深思,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节日?

从保护民族文化传统的角度来看,我完全同意大多数民俗学家和相关学者的观点。
传统节日是我们历史和文化的一部分。它们能够流传较长时间,扩展到全国大部分地区,为大多数人所使用,说明它适应了社会需要,丰富了当时人们的文化生活,体现了人们的愿望和追求。 。因此,与传统节日有关的活动、史料、实物、人物等应予以保护和保存。尽可能完整,相关专家学者也应该记录和研究。


但是要让人们高兴地庆祝传统节日,除了大力倡导和推广之外,还必须研究这些节日形成和演变的具体情况,看看其原因。它们在今天和未来继续存在,包括年轻人不感兴趣的原因。

应该承认,时代变了,传统节日延续的条件有的不复存在,有的则发生了很大变化。
以中秋节为例。过去,最吸引人的两个因素就是赏月和家人团聚或思念家乡。就月光而言,以前没有电照明的时候,明亮的月光显得格外动人。今晚,在户外举办活动很容易不依赖月光。

此外,随着通讯、交通的发展,亲朋好友可以随时保持联系,文字、声音、图像都是同时传送的。无论你有多么的思乡之情,你仍然可以在月光下“低头想故乡”。 ”?家人团聚并不难。如果刚刚团聚,或者很快还有一次团聚的机会,不一定会盼望中秋节。
但古人而他们就没那么幸运了,他们往往不知道亲朋好友的下落,只能在月光下表达“望人长寿,千里共赏月色”的感慨。比如海峡两岸完全隔绝,无法确认亲友是否还活着,重逢更是一场梦,一场梦。中秋节的乡愁和亲情将是真实而感人的。

要让中秋节有吸引力,我们必须找到新的理由,而不是一味强调传统。
过去如何庆祝中秋节,可以作为历史课或文化课的内容,可以作为知识介绍,但不能让人自愿跟随,更不能强迫年轻人人们接受它。现在的中秋活动除了桌上加月饼、偶尔借月光之外,与平常的活动没有什么不同。我们怎样才能吸引人呢?任何节日如果没有公众特别是年轻人的参与就毫无意义。
中秋节如此,其他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也是如此。

所以,保守主义与传统节日的创新他们可以齐头并进,而且也应该齐头并进。一方面,专家学者应该完整保留它们,即使它们没有实际意义。除了在博物馆展出外,还可以在节日或平时向公众演出。
另一方面,要立足现有条件,创新活动内容和形式,吸引最多的人。比如,将中秋节与环保、节能、登月等活动结合起来。如果中秋之夜天气晴朗,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不妨关掉城市大部分的灯光,让大家都能体验到真正的月光。这样赏月会更有吸引力。

传统节日自古以来就没有一成不变。
历史上有些节日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有些节日形成时间不长,但他们从未被打断过。一些节日最终被淘汰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如此,在保留一些传统节日的同时,也应该创造新的节日,以满足社会和人民的需求。例如,电视普及后,中央电视台的春节联欢晚会应运而生,现已成为除夕夜不可缺少的活动。
从长远来看,完全有可能形成新的传统。这种创新既可以依托传统节日,也可以创造新的节日。

我们不必拒绝所有外国节日。我们还可以引入新产品或将其本地化。韩国的“江陵节”起源于中国的端午节,但加入了很多本土的内容,这与中国的端午节不同,也让“江陵节”成为韩国节日的一部分。
其实,在我国现有的法定节假日中,还有以下这些:比如五一节、国际劳动节等,几十年来已经中国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