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县永汉镇廖田村地名由来及意义 [编辑本段]基本概况 永汉镇位于广东省中部、惠州市北部、粤海东北边缘。珠江三角洲“大三角”,东经113.57,北纬23.35,是一个四面环山的平原小盆地。西、南分别与从化市、增城市毗邻。是龙门县的南大门。是连接龙门县与广州市的唯一交通大动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必争之地。社会主义新农村永汉镇,东距县城43公里,北距南昆山18公里,南距增城市35公里,距广州市93公里。广和高速公路穿越21公里腹地永汉镇,是龙门县城的第一个出口。从广州开车到永汉仅需45分钟。受益于广鹤、鹤庆高速公路等区域基础设施,永汉镇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将加入珠三角1--2小时黄金旅游带。

永汉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23℃,平均降雨量2278毫米。

永汉镇辖面积216平方公里。辖城东、城西2个居委会,大埔、河湖、地罗、牛会、杨陂、建田、官田、梅州、油田、马兴、黄河、金城、上浦、河口、镇东,下设22个村委会,包括前锋、莲塘、新陂、红星、廖田、富坑、焦坑等222个自然村。 2007年,全镇总人口60974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10357人。身份和 13,000 名临时居民。农业人口37617人。城镇人口主要集中在中心城区,即城区东西两条街道,约2万人,占总人口的34.9%。镇东、北人口相对集中,镇西、南人口较少。 S119省道、S355(永南路)、永马路沿线的自然村人口较多,每个村人口在0.1至70万人之间。镇西南部村庄人口较少,均在10万以下。 。 [编辑本段]历史沿革 永汉四面环山,东起天灵山,西至牛古杖,北至南昆山,南至麒麟山,中间为盆地,四水归来。池塘,水库自古象征着“聚宝盆”。这里是兵家必争之地,商贾必争之地。原名横龙(因永汉盆地中的一条山脉将永汉平原与河谷分隔开来,蜿蜒北向南,犹如一条巨龙卧睡于永汉盆地而得名)。元年,改名永庆;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时更名为永汉,沿用至今。永汉镇范围明清时为龙门县长沙乡平康渡的一部分,分七区;民国时期为第十一区(后称永汉区);解放初期属龙门县第四区管辖,1952年冬分为三乡、十四乡;永汉人1958年成立鄂氏公社(当时的永汉卫镇已于1956年被省批准为省级建制镇); 1961年,又分为永汉、镇东、游田、辽田四个公社,1963年重新合并为永汉公社; 1986年冬成立永汉镇(原永汉镇更名为居委会)。 [编辑本段]民俗文化 龙门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之乡”,在国内外有一定影响。龙门农民画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与陕西户县、上海金山农民画齐名。龙门农民画结合了水墨画、水彩画、油画的绘画形式,采用单线平画技法描绘风土人情。 2005年永汉镇嘉义村成为全国首个豌豆示范村龙门县桑特绘画创作。它将客家村落与农民画有机结合起来,成为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旅游点。农民画以其浓郁的乡土气息和独特的传统民间艺术风格,描绘风土人情、民俗风情,再现农民生活场景和细节,以质朴的风格展现艺术魅力。 [编辑本段]永汉镇文物古迹、古建筑众多,主要有河口古村、官田王屋古建筑群、鹤湖及嘉义村古建筑群、书怀堂、客家文佑王公祠等祠堂、柳氏巨庄寺等民居,文笔塔、凌云塔等风水塔,何仙姑庙、铁神关古城寨遗址等,这些古村落、古建筑、祠堂具有浓郁的客家文化和客家民俗。海关,有良好的历史保护关于价值。其中,关田王屋、河湖古建筑为明清围屋,铁神关古城村遗址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永汉四面环山,地势险峻。境内有多处革命遗址:洛文伏击旧址、龙门第一临时党支部旧址、东江纵队医院旧址、革命教育基地等。 [编辑本段]地理环境 (一)区域生态控制区,珠三角生态后花园

永汉镇与珠三角环形区域生态屏障接轨,与从化、增城、博罗北部山脉连成一片珠江三角洲北部生态控制区协调城镇与自然的关系,维护和促进稳定和巴拉区域生态系统的重要性。生态环境优越,生态系统敏感。永汉小镇建设遵循“生态优先”的原则和“保护也是开发”的建设理念,顺应自然、尊重自然,依托生态环境的资源禀赋发展旅游业,使产业生态共生,城市与自然繁荣。面对珠三角经济区快速城市化带来的极端土地消耗和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永汉镇静谧的绿化吸引并聚焦了珠三角城市群市民的目光,成为一个逃离喧嚣、寻求庇护的地方,是生态休闲、旅游度假的“后花园”和避暑胜地。

(二)广佛都市圈生态卫星城环城游憩区

瓜广东省环城游憩区分布于以广州、深圳、珠海为核心,沿海岸线呈狭长状的环形区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和休闲时间的增加,环城休闲带的地位日益凸显,其空间也呈现出不断扩张的趋势。从州根据人们的旅游喜好、风景、海滨沙滩和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