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的节日:

1.元旦

元旦是苗族的“春节”,又称“客家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烤糕,庆贺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习俗,苗族人民通过对歌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来自黔湘渝边境地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赶赴三省市交界处的天星坡脚下表达他们用歌声迎接新年的喜悦。

2.踏花山节

踏花山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云南、贵州、四川等省的苗族盛行爬山、跳跃运动。农历正、二月或四、五月,起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求偶;老农民来到花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祈求丰收。居住在山区的苗族人民在节日期间还举行斗牛比赛。屏边县苗族还举办跳狮子、爬花竿等比赛。

3. 4月8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相传这个节日始于明代。每年农历四月初八,身着盛装的苗族群众聚集在贵阳市的喷泉边,吹笙吹笛,唱歌交谈,纪念和祭奠古代传奇英雄亚努。

此外,4月8日也是一个节日布依族。有人称其为“牛王节”,也有人称其为“牧童节”或“开苗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吃“牛王粑”或糯米,并休息一天,以表达对牛的哀悼。

4.端午节

端午节是流行于湘西、黔东南石洞、松桃地区的苗族节日。大多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这一天除了赛龙舟外,还有赛马、斗牛、击鼓等活动。

5.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河边的苗寨,每年农历3月15日至18日,苗家都会举办“姐妹节”。节日期间,苗家有吃“姐妹饭”的传统。这种米是将糯米用机智染成五彩缤纷的颜色后蒸熟的。h 山里姑娘们采集的野花和野叶。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旅游”活动。

苗族的传统节日

苗族的传统节日一、元旦

元旦是苗族的“春节”,又称“元旦”。客家年”。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烤糕,庆贺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按照习俗,苗族人民通过对歌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希望。一大早,来自黔湘渝边境地区五乡四镇的各族同胞就赶赴三省市交界处的天星坡脚下表达他们用歌声迎接新年的喜悦。我们还需要唱《春天歌》,歌词是思念春天、盼春天、惜春天、庆春天。

二、踏花山节

踏花山是苗族的传统节日。云南、贵州、四川等省苗族在农历正、二月或四、五月流行爬山、跳山,源于青年男女的求爱活动。节日期间,青年男女对歌、跳芦笙舞、求偶;老农民来到花田交流生产经验,传授生产技术,祈求丰收。居住在山区的苗族人民在节日期间还举行斗牛比赛。屏边县苗族还举办跳狮子、爬花竿等比赛。

3. 4月8日

传统节日苗族。相传这个节日始于明代。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苗族人民身着盛装,聚集在贵阳市的喷泉边,吹笙吹笛,唱歌交谈,纪念和祭奠传说中的古代四英雄亚努。

另外,4月8日也是布依族的节日。有人称其为“牛王节”,也有人称其为“牧童节”或“开苗节”。这一天,人和牛都吃“牛王粑”或糯米,并休息一天,以表达对牛的哀悼。

5.端午节

端午节是流行于湘西、黔东南石洞、松桃地区的苗族节日。大多在农历五月初五举行。除赛龙舟外,还有赛马、斗牛、击鼓等活动。这天。

6.姐妹节

在贵州省东部清水河边的苗寨,每年农历3月15日至18日是苗族的“姐妹节”苗家。节日期间,苗家有吃“姐妹饭”的传统。这种米是用山里姑娘们采集的野花、树叶将糯米染成五彩缤纷的颜色后蒸熟的。节日里还有热闹的斗牛场面和“旅游”活动。

7、去秧

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叙永、古蔺地区。每年农历2月13日和7月3日举行两次。关于苗市的由来,据说是苗族起义失败后形成的。政府不允许他们聚集在一起。人们开始以在现场打芦笙娱乐为名,偷偷联系。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固定的节日。

8.送彩带节

流行于叙永县下东地区。每年农历二月初五举行。当时,方圆数十里之内,都是青年男女。如果双方都喜欢,可以互赠腰带作为订婚礼物。如果事后后悔,可以拿回腰带并终止关系。

9、吃年夜饭

又称“新丰节”。 “吃新东西”是生活在清水河、都流河中上游苗族的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确定日期。按照习俗,每到收获的季节,大家都会找到一片水稻长得最好的田地,大家都会在这里庆祝“新吃节”。相传远古时,世上没有小米,只有天上雷神(雷神)掌管的小米。人民他不得不打猎为生。为了获得五谷种子,苗族先民求救,带着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来到谷子国,换取了九斗九升九碗的五谷种子,放进了仓库。以便在来年春天播种。但有一天晚上,手臂很长的阿无忧用手抓天,借着天灯的光踩石头、砸蕨根,不小心打翻了天灯,天灯掉进了木仓里。顶部。结果,发生了火灾,火越烧越大。顾忠在仓库里又哭又叫,最后乘着烟雾飞上了天空,跑回了高虎家。高老去找高虎,让他劝他归还谷种,高虎却坚称谷种还没有到达天庭。没办法,高老和高虎商量,交换了9999种珍禽。和动物来获取谷物种子。嘴上磨破了九层皮,喉咙里干了九坛水,求生求死也不肯答应。想了九个昼夜,乔老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等小米成熟了,就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滚,让小米连着皮毛一起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晨,狗正要出发,他请求帮忙:要采集茎高五尺、穗长五尺的谷种。但由于狗走得太快,到了南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也听错了他对我说的话。结果,他跑到了一片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他翻滚了几下,又跑了回来。 。被告胡某发现了该计划。当狗到达天桥时,高虎派了九十九名壮士守桥。他们敲了t他狗跌入天河。他们以为天河又宽又深,狗只会死。一块。但他们万万没想到,狗掉进天河后,迅速把尾巴高高地举出水面,费力地游回了天河,尾巴上还夹着九粒谷粒。当我拿到五谷种子时,我很快地犁地,把种子除去。古历6月6日,一串串像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从秧苗顶上探了出来。一个月后,金灿灿的麦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是五谷种子收获的日子。这一天,我摘了九升小米,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狗们吃,然后自己又尝试了一些新的东西。每年都播种剩下的粮食种子,让人们吃上白米。为了记住7月13日是收获谷物种子的日子,被定为新食节,一直流传下来。逢年过节,家家户户都用新粮做饭。天一亮,人们就把新米、新酒、鸡、鸭、鱼、肉带到田里。祭祀完祖先后,宴会开始,大家围成一圈。 ,每个人都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个人的唇边。老者一声令下,众人连喝三声,然后互相敬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野里回荡着欢声笑语,对歌、踏塘、跳芦笙等传统文体活动开始直至黄昏。

10、羊马节

流行于秀山县龙池、石地地区。每年农历4月26日至28日举行。那时,人们杀猪杀羊,待客送gifts,隆重庆祝节日。

11.中秋节

流行于天秀山县。每年立秋时节举行。届时,人们将从四面八方涌向聚集地参加和观看秋千、舞狮、龙灯、刀梯等活动。至于秋千的由来,相传古时有一位聪明的青年为百姓寻找心爱的姑娘,于是将单人秋千改造成八人秋千,吸引了远道而来的人们。快来荡秋千了。在秋千上,他终于找到了心爱的女孩。从此,每年秋天人们都会聚集在一起荡秋千。年复一年,又到了赶上秋天的时候。

12、苗年

苗年,苗语称“能娘”,是苗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各地庆祝苗年的日期并不统一。阿蒙对融水苗族来说,农历十一月三十是除夕夜,从次日开始过年。苗年是庆祝人口最多、面积最广的节日。

苗年的民俗活动非常丰富,主要有祭祖、吹芦笙走堂、走村结年等。踏芦笙馆在村里的芦笙堂举行。男人玩,女人玩,男女都参与。首先由小簧吹短笙,然后大、小簧一起吹奏。姑娘们身穿鸟衣,佩戴银饰,头戴银花冠,翩翩起舞。清脆的银坠声与笙歌交织成一首喜庆动人的歌曲。旋律。

进村打结也是苗年重要的民俗活动。年年发芽。这村里互为宾主,同年结为朋友。全村几十、上百名男女老少,带着芦笙,身着节日盛装,敲锣打鼓,到铜年村去开派对。进村前,先由三首笙歌告知主人,主人带领全村男女出村迎接。然后到芦笙堂,再次吹奏芦笙,踩芦笙,作为进村仪式。主人亦吹芦笙,踏堂回敬。仪式结束后,宾客被邀请到各家招待。客人通常会停留三天。白天,他们在厅堂里吹芦笙,举行芦笙比赛,晚上则表演苗戏。这一时期,未婚青年男女进行“与姑娘坐在一起”、对唱的社交活动,寻找自己的对象。所爱的人,彻夜不眠。

苗年期间,除上述活动外。苗族还举行斗牛、斗马、斗鸟、射击、爬竿等传统体育比赛。其中以斗牛、斗马最为吸引人,常常吸引数千人观看。

13.火星割节

苗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贵州关岭地区。节日的内容主要是规定乡规民约。根据姓氏的不同,节日的时间也不同。大致范围为7月、8月和9月27日。每年一次,家族里各家各户轮流过年。过年的时候,他们负责召集大家讨论村规民约和相关的大事。然后,一家人备酒杀鸡,请大家喝“合心酒”,把鸡放进去头在它上面。迎接下一个新年。根据周期,轮到除夕夜时,聚会和喝酒将在那所房子举行。

14.客家年

苗族的客家年是春节。农历三十晚上,家人团聚,不准外人打扰。他们把门半开着,并放鞭炮,以示此时没有人来,才允许进入。大年初一,清晨继续燃放鞭炮,以敬祖除邪。人们用手摆出牛羊摊,并说:“赶牛,赶羊……”以示六畜兴旺,然后吃年饭。大年初二,苗族群众身着盛装,开始互相串门拜年。好客的主人应该向客人敬三杯酒s。家家户户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前村旁的草坪上,吹笛、弹月琴、载歌载舞。有的地方举办“花山行”、“斗牛”等活动。

15.旱桥节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三穗县苗族乡寨头的传统节日,又称“二二”。相传,寨头人原居住在野雾山。由于寨头土地肥沃,全村人一起搬进了寨头。搬家那天,龙要跟着他一起搬,可是石屏河挡住了龙的去路。于是村里的勾罗(长辈)商量,决定修一座桥把龙接过来,因为龙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村里十二栋房子都要连接起来,所以这座桥建了十二个桥墩。后桥建成后,取名“接龙桥”。该桥于农历二月初二建成。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的这一天,寨头苗家十二户人家各抬一头猪,在桥上宰杀。

16、爬山节

苗族的爬山节,又称“爬马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每年农历三月下旬“马日”举行。 (古代用十二生肖来记录日期),在农历三月十九日举行。当时,居住在黔东南凯里地区的苗族聚集在香炉山上。他们在山上与麻雀唱歌、打斗,热闹极了。青年男女载歌载舞,沿着蜿蜒的山路攀登到山顶。春风一路歌唱,苗族的飞歌、情歌、饮酒歌、古歌充满了山坡。第一个登上山顶的人被称为“登山英雄”,受到大家的尊敬。受到女孩子的青睐。相传香炉山登山节是为了纪念苗族帅哥阿布和玉皇大帝的小女儿阿别。玉皇大帝的小女儿阿碧渴望在人间过自由的生活,于是从山顶飞了下来,嫁给了聪明能干、诚实善良的阿布,并育有三个女儿。一天早晨,当全家人正在其乐融融时,鸡第一次叫了。玉皇大帝规定,公鸡一日三叫时,就是祭祀的时间。如果阿比不能及时赶到,灾难就迫在眉睫了。焦急的阿比爬上了山顶,一脚踢倒了六层楼,同时飞向了山上。是天空。没有了山顶,阿比就无法再下到地上。玉皇大帝还因阿布烧香而惩罚他成为香炉,因为阿布没有山顶就无法享受人间的香。为了纪念阿比和阿布之间的忠贞爱情,苗家每年都会在阿布化身香炉的这一天庆祝登山节。

17.采葱节

湘西保靖县翁排坡苗族青年的聚会。相传很久以前,苗寨土官的女儿阿黛尔爱上了邦沙苗族放牛娃颜诺。土官大怒,说道:“凤凰鸟怎么能和钉雀同窝呢?”言诺的老人也劝言诺:“金银花和地八菜不能同心。”阿达拉被锁在吊脚楼里,无法出去。言诺赶着他的牛每天晚上从邦沙跑到老子村去看他心爱的女孩。失去自由的阿达拉唱道:“翠鸟被锁在竹笼里,挂在山上的花上。鸟儿盼着花儿,花儿盼着鸟儿。我们只有彼此相见。”清明节采青花的时候。” “清明采青”是苗族姑娘的名字。清明这天,人们上山采摘葫芦、洋葱,祈求山神的保佑。言诺明白女孩的意思,连忙唱道:“从树上扯下来的藤蔓卷在地上,藤蔓枯萎,叶子枯萎,我感到孤独凄惨,希望清明节和清明节。”春雨,我将自己纠缠在村子里,不再离开。”清明节这一天,两人早早地离开了家,相约在郁郁葱葱的葫芦覆盖的翁牌坡上。他们的彼此忠贞的爱情感动了葫芦琮仙子,也促成了他们美好的婚姻。因此,每年清明节期间,苗族青年妇女穿上节日盛装,带上蒸好的“清明粑粑”,手上拿着葱刀,青年男子则手持沙刀。它们都聚集在翁牌坡上,互相唱歌以择偶。这就是一年一度的“采洋葱聚会”。

18.鼓祭节

这是苗族传统的祭祖节日。每十二年有一次大祭,每六七年有一次小祭。传说人类母亲“梅邦梅柳”是从枫树的心脏中诞生的。他们死后,必须回到枫树上。人死后,灵魂必须回到故乡安息。祖先的故乡在树心,木鼓象征着祖先的安息之地。后来祭祖的时候,“祭祖”变成了“祭祖”。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拜鼓就是祭祖。鼓祭以“簪leu”为单位进行。 “簧”是从祖先那里传承下来的有血缘关系的亲戚。他们共同崇拜一个木鼓,据信木鼓里住着祖先的灵魂。鼓节这天,家家准备一头水胶牛,或者几个家庭准备一只,或者买一些牛肉。首先让牛打斗,数百头牛一起打斗。场面十分壮观,然后被宰杀祭祀。按照习俗,无论是前来庆祝的亲友,还是来看斗牛的客人,还是路过的商贩,都留下来,不许离开。人越多,主人的脸就越光彩。

19. 苗族斗马节、白龙坡节

安泰、洞头、思荣、香妃苗族融水西北山区的n、安街等乡镇喜打马。 。每当苗族庆祝传统节日时,都少不了斗马活动。 1987年,融水县人民政府将县节假日11月26日定为斗马节。斗马之日,村乐歌声嘹亮,铁炮、火药炮齐鸣。身着节日盛装的各族人民情绪高昂,跳起了欢快的芦笙舞。这时,精力充沛的苗族同胞,牵着自己的马匹,从四面八方聚集到赛场上。斗马是两匹公马之间的战斗。一次只有一对打架。胜利者留在场上并继续战斗。根据胜负次数决定胜负。

近年来,斗马已被列入节日体育比赛项目。获奖者分别排名第一、第二、第三名,马匹饰以红色。 襄汾古龙坡是在茫茫大山中凸起的一个约900平方米的斜坡。正月十六,一年一度的“古龙坡会”在这里举行。

斜坡上有十多根木芦管柱。柱子上的红纸上写着“笙歌声满长春大地”、“太平盛世喜气洋洋”,表达了苗家子弟的心声。每个芦柱的周围都有一个芦苇队在玩耍,每队有三十或四十人。他们拿着用竹管制成的芦苇。长芦苇长十余尺,短芦苇长如尺,芦管粗如碗,细如手指。

古龙坡的主要内容是芦笙舞和斗马斗鸟。黄昏时分,家家户户接待外宾,用自酿的甜酒、酸鱼等美食招待外宾

20。拉姑节

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三江苗族自治县的传统节日。每13年在农历十月举行一次。关于打鼓的由来,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故事:鼓本在天上,人间天上的人可以自由行走。天上打鼓节期间,永鹏夫妇受舅舅一家邀请观看天上打鼓活动,并向天上要鼓。鼓一响,豺狼虎豹逃走,蚊虫飞走,人们获得丰收,过上太平的生活。另有传说,雷神与鹰大战,天下树木尽烧,山野光秃。为了寻找树种,浩亮不辞辛劳,长途跋涉,终于找到了杉树树种并种植了。后来,妙山有翠绿的杉林,他却变成了一棵花牛树。人们感激浩亮造福人类,便砍下一段花牛树做成鼓带进村里,仿佛邀请浩亮回到村里,与男女老少一起玩耍。 。于是就有了每13年举办一次的太鼓节。

三江同乐地区苗族在庆祝拉古节时,首先要在当年农历二月选出负责人,砍下一棵粗壮的花牛树(有人说一棵六七英尺长的大空心树)。将一段树芯挖空制成木鼓,然后将一根粗大的山藤穿过鼓中心,绑在鼓上。藤蔓末端留有许多藤枝,拉鼓的山上必须种一棵楠木树。当十月吉日到来,黎明时分,一个人各家各户上拉古山,带的包都挂在楠木树上。巫师念完咒语后,大家抓起楠叶,放进袋子里。村民们认为,摘的叶子越多,运气就越好。

打鼓时,有芦笙师在前引路。年轻人打着鼓下山,其他人护送着。周围挤满了看热闹、拎着酒肉的人。应邀参加活动的亲朋好友都不肯放过信藤,还不时将信藤的尾部绑在沿途的树木上制造麻烦,致使击鼓无法顺利进行。这时,组织者用酒肉敬酒、招待他们,并请求释放。如此反复了五六次,终于把鼓拉回了村子,停在了村边。拉赫。

鼓手归来,妇女们已在门口等候,送酒送肉。每个家庭也应该好好招待外宾。最后,巫师把所有13年的时间都写在纸上,把死者的名字、年龄、死亡年份写在纸上,放进鼓里,然后同意把鼓放进山洞里,这就完成了迁祖的大事。晚上,人们欢聚一堂,吹芦笙,载歌载舞。

在融水苗族自治县,每13年举办一次的鼓乐节也热闹非凡。敲锣打鼓的那天,成千上万的男女老少聚集在宽阔的草坡上。壮实的小伙子们从树林里搬出一根又长又大的空心树节,并用牛皮封住了两端。它变成了一种奇怪的鼓。用一根粗藤绑住鼓身,然后抓住粗藤用力拉鼓。可能的。这时,周围的人们欢呼雀跃,吹起芦苇,翩翩起舞,直到月亮西沉。哪队能把鼓拉走,谁就走运,发财。

21.芦笙节

苗族地区最常见的节日。苗族自古喜爱芦笙,擅长芦笙舞。黔东南凯里、从江、榕江、黄平等地的芦笙节十分盛大。其中,芦笙节以凯里市郊周溪乡和黄平县古龙大寨最为盛大。凯里、麻江、雷山、丹寨四县交界地区的周溪芦笙节每年农历正月十六至二十一举行。芦笙堂位于赫沙坝。 16日“聚会仪式”开始,17日有聚会。 18日、19日、20日,芦笙舞举行。 19日新增赛马活动。 20日,举行了斗牛活动。 21日,芦笙节结束。当时,苗族青年男女开展“巡游”活动。芦笙节期间,方圆数十公里的附近市县群众纷纷前来参加会议。顿时,人山人海,笙声如潮。人们跳着芦笙转圈。小伙子们手持长短芦笙围成一圈,边吹芦笙边跳舞。姑娘们随着笙歌的节奏翩翩起舞。黄平县古龙芦笙节于每年农历9月27日至29日举行。芦笙节举办地在一片平缓、宽阔的山坡上。人们会从四面八方涌来,最多的时候可以达到数万人。节日的活动与周溪的活动相差不大。千卢之景衡的齐奏非常壮观。
苗族的起源
苗族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早在四千多年前,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以及长江中游以南地区就繁衍生息着众多氏族和部落。其中,历史记载中称为“南蛮”的氏族或部落就包括苗族先民。有人认为,远古历史传说时代的蚩尤是当今苗族所尊崇的祖先,因此他可能与苗族有关。有人认为,古代三苗人与苗族有亲缘关系。也有人认为,现在的苗族可以追溯到殷周时期的“苗族”。此外,还有奥豆说、夜郎说、八郡南郡人说、武陵人说等。关于苗族起源的各种争论,至今还没有。历史领域尚未定论,但有足够的史料证明,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汉时期,苗族的祖先就已经生活在秦汉时期,至今仍生活在秦汉时期。今天最集中。湘西,黔东地区,当时被称为“五溪”。历史上,居住在这一地区的少数民族,包括苗族先民,被称为“无锡人”、“武陵人”。后来,他们陆续西迁,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分布局面。
苗族禁忌
(一)饮食禁忌

1、进餐时,应敬鸡头。老人家,鸡肝、鸡杂要送给老年妇女,翅膀要送给青年男女,祝愿他们有一个美好的未来,鸡腿要留给孩子们。儿童不宜吃鸡血。他们认为

2、忌在家中煮食蛇肉。

(二)节日禁忌

3. 节日期间(特别是春节),不准打架或说不吉利的话。

4. 春节第一天,不准用刀,不打架。浇水,不扫地,不敲墙,不赤脚一定要穿鞋,不吃糕点,洗脸水不可以倒到屋外,妇女不能去别人家。

5、初一到初三不要在村子里晾晒 人们相信,如果这样做,就会有猛烈的雷声和大风吹过房子。妇女在家不能带针线,但可以在外面使用。在外用针线的妇女,就是有人所说的“坐年”(汉译音)。

(三)礼俗禁忌

6、最忌讳的称谓是“苗子”。

7、同姓者不准通婚。严禁同宗、同宗的人通婚。

8. 家里有客人来时,男主人应陪男客人进餐,女客人则由女主人陪同。不这样做被认为是不礼貌的。

9. 苗家来客,必须以酒相迎。如果客人接受了,主人就会把他当作知己。如果客人不知所措,也应该给它象征性的味道。

10.年轻人不能在年长的人面前盘腿,尤其不能在老人面前盘腿。

11 . 禁止妇女与长辈坐在同一张凳子上。

12. 家庭几代人共同生活时,青年男女不应过于亲密。

13 、孕妇不宜外出探望。如果有怀孕的家里有女人,门前会立一个“草牌”,表示外人不准进屋,但亲戚可以进。

14、穿孝服的人不准入内

  (四)建筑禁忌

15、人们居住的房屋内若建台阶,其数量必须是奇数。牲畜圈内若建台阶,其数量必须为偶数。

16、老人去世后,三年内不能盖房。

(五)丧事禁忌

17. 埋葬后1个月内,不得出售或借用家里的任何物品。

18、百日孝。

19、三年内不举办婚礼、喜事,不盖房屋。

(六)日常禁忌

20、“草标”是苗族生产活动中的重要语言标志,用来向人、鬼、神表达事物。六牲之后生下幼畜后,门前挂“草牌”,防止外人入内。

21、避免让孩子头过头,否则孩子长不高。

22. 任何人不得在屋内或夜间吹口哨。

23.避免在危险环境中微笑,避免将刀刃向上,避免将武器指向他人。

24、苗族崇拜“牛皮鼓”,认为“牛皮鼓”是可以与神灵沟通的东西。一切丧葬、祭祀活动都要敲“牛皮鼓”。平时必须挂在竖鼓的屋内特定的地方,禁止随意移动,也禁止随意敲击牛皮鼓。

25、外人不准触摸苗族的神龛。神社下靠墙坐都是禁忌,更不用说睡在神社下了,因为只有死人le都放在神社下面。

您可能还喜欢:

1. 苗族的传统节日有哪些

2. 少数民族节日的传说

3. 传统节日布依族节日简介

4. 侗族传统节日简介

5. 壮族传统节日简介

6. 贵州少数民族传统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