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汉族、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自古就有“二月二日,龙抬头;三月三日,轩辕生”的说法。

每年的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中华儿女来到黄帝故里新郑市,寻根祭祖;这一天也是古巳节,古人举行“净浴”活动的最重要的节日。孔子记载:“暮春时节,春衣已备,太子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衣,风如舞,吟而归”,《曲水水上》 《兰亭序》均与上巳节有关。

传说中的上巳节。壮族人,“三月三日”是壮族祖先布洛陀的生日。在广西,农历三月初三不仅是壮族传统的踏青唱歌节,也是壮族祭祀祖先盘古、布洛陀的重要日子。每年3月3日,壮族青年男女聚集在街头唱歌,在河边设宴。同时,“三月三日”不仅是壮族人民的重要传统习俗节日,也是广西汉、瑶、侗、苗等民族的传统节日。

据记载,三月三歌节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壮族民歌的发展尤为突出,歌唱聚会十分盛行。古代,青年男女聚集在街头或河边饮酒、宴饮、唱歌。到了清朝,大规模的“歌市”

自2014年起,“壮族三月三日”成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节日,全体公民自治区放假两天。

汉族人怎么过春节?

汉族——大年初一。春节期间,人们不扫地满族人——过年的时候,家家户户打扫庭院,打扫孩子,打骂孩子,互相祝福新年好运、财源滚滚、万事如意。腊月三十这天,家家户户都竖起六米多高的灯杆,初一到十六都挂起红灯笼。天天。除夕包饺子的时候,是最好包更多褶子的饺子。除夕之夜,煮饺子,有的还包着铜钱。吃它们的人将会有好运。春节期间我们要拜两次,一次在除夕辞旧岁,一次在元旦迎新年。春节前将举办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元宵节。朝鲜人民——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种丰盛的饭菜,吃“八宝饭”。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演奏伽倻琴、洞箫。天一亮,人们就穿上节日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尽情歌舞、按跳板、拔河。传统的庆祝聚会在正月十五夜。几位当选的老人登上木制“望月架”,在长鼓、笛子、唢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尝山珍,喝美酒,吃年夜饭。年轻人向长辈、近亲行礼、磕头。半夜,人们在马厩周围多次举起桦树皮箱或铁箱,祈求牲畜兴旺。大年初一,我们穿上新衣,互相问候,互相问好。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围成一圈跳舞。有狩猎舞、“红果子”舞、“黑熊打架”舞等。 赫哲族——除夕夜,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贴灯笼。大年初一农历新年,女孩、妇女和儿童穿上新衣绣上云朵,去亲戚朋友家拜年,摆“鱼宴”招待客人。有酸辣味的生鱼、酥脆的“炸鱼毛”和三文鱼子。民间诗人向人们吟诗、讲故事。妇女则玩“摸盲贴”、“扔骨头”。青少年们参加滑雪、滑冰、草地射击、草球等比赛。蒙古族——半夜吃饺子、放鞭炮,和汉族一样。此外,他们在除夕夜吃“手肉”,以示合家团圆。大年初一清晨,晚辈给长辈敬“辞酒”,然后青年男女就上马,乘坐蒙古包。他们先向长辈磕头,然后喝酒跳舞。后来,青年男女还利用这个机会举办赛马比赛。纳西族——正月和新年互相拜访亲戚朋友,轮流做客。青壮年男子组织元宵节,与其他村子进行竞赛。城市乡村都举办元宵节,元宵节目演绎着自己的民族故事:如《安于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等。 、《凤凰舞》等藏族-藏族-除夕夜,举行盛大的“神舞会”。除夕夜,举行盛大的“神舞会”。”,人们戴上面具,唱着歌并以舞蹈表示辞旧迎新,祛邪送福。春节期间,彝族群众聚集在一起跳“阿细舞对月”。在一些村庄,大年初一,男人负责打水做饭,让女人休息。向辛勤工作一年的他们表示慰问。苗族称S春节为“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烤糕,庆祝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们还唱《春歌》,歌词大意有思春、盼春、惜春、庆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在新年开始互相祭拜,互赠礼物。前夕。他们在除夕夜守夜。午夜过后,青年男女争先恐后地挑水,以示辛苦。清晨,全家人一起喝泡泡。米花糖水,祝甜蜜生活。大家可以一起游览名胜古迹,或者放龙灯、舞狮、打王鞭。壮族——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在火塘上生火,并持续通宵,称为“迎年火”。这是一种民间习俗包粽子庆祝春节。节日期间,要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来庆祝,包括唱“采茶”、舞狮龙、舞钢管、打锣、打陀螺、球类比赛等,表演地方戏曲等。京族——大年初一,要带香、蜡烛到井边烧,称为“买新水”。藏族妇女在大年初一黎明前要从河里挑起“吉祥水”。新水可以带来好消息和好运气,可以保证一整年的好运。东乡人——春节喜欢打土战,以表达对养育他们的土地的热爱。羌族——家家户户都要做各种炸面牛、羊、鸡等祭品,用来祭祀祖先和神灵。过年的时候,他们要喝酒。每个人都坐在阿尔塔周围r,由最年长的人唱《祭坛开场词》,然后用大约两尺多长的吸管从左到右依次啜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问候,特别是自己问候。大年初一,长辈、亲戚都要磕头拜年。大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少聚集在一个大房子里玩耍。这种娱乐聚会通常是由老年人召集的。女人们首先开始跳舞或唱歌,然后每个人,无论性别,都跳舞。达斡尔族——正月初一,黎明升起时,妇女准备早餐,男子烧香,祭天地、拜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平安、五谷丰登。拜完神灵后,向长辈敬酒、磕头,接受长辈的祝福。吃完后包饺子、穿新衣,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在长辈的带领下,按照辈分从事各种娱乐活动。哈尼族——除夕夜,妇女们忙着做糯米糕,小伙子们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春节期间,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喜欢荡秋千。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坑旁,彻夜不眠。大年初一天一亮,姑娘们就赶到河边打水。谁第一个打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这也预示着丰收。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集在一起观看有趣而独特的“农耕剧”。一个人扮演牛,另一个人扮演拿着犁的农民,还有一个人扮演拿着锄头的农民。三人共舞并唱歌庆祝农业丰收。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子周围的草坪上,吹笛、弹月琴、唱山歌,寻找爱情。景颇族——春节期间举办“打靶”比赛。大年初一早上,操场上聚集着人们。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上。如果射手击中挂着钱包的细绳,他就被认为是神枪手。姑娘们奖励神枪手一碗甜米酒。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春节)。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象征日月星辰的糯米糕,祭祀日月星辰,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他新年。每逢初一到初四,青年男女都会涌向泉边迎接新水,新水象征着纯洁和幸福。第一个得到它的人是最快的。同时,他们还带着礼物走访了一个又一个村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