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族的重要节日有哪些?
白色节庆祝春节,蒙古族称之为“新年”。古代称春节为“白节”。如今,人们把农历正月称为“白月”。原来,蒙古族视“白”为吉祥。据说与每天饮用白牛奶有关,寓意恭喜新春,吉祥如意。 “白月”也是人们社交、聚会的时刻。节日前,人们制作漂亮的蒙古袍,准备好羊肉和各种奶制品,添上几坛美酒,然后开始“训马”。除夕之夜,全家人坐在蒙古包中间的地板上。半夜,他们开始喝酒吃饭。像往常一样,他们应该多吃多喝。除夕之夜,人们还用“送别酒”向长辈致敬,围坐吃饺子,俗称“黄蒸包”。吃“扁食”,下“嘎拉卡”(下棋),听艺人讲故事,熬夜,沉浸在欢乐之中。大年初一,男女老少身着各式服饰一大早就骑上训练好的马匹,成群结队地赶往“热”(村),把蒙古包一一串起来。传包时,先给长辈磕头,再给女婿磕头。主人的礼仪是向来船堡的客人敬酒,习惯上每次都要喝这种酒,有的甚至载歌载舞,船堡的男女借此机会赛马。尤其是互不相让的青年男女,大多以“热”之间的距离作为竞争距离,开始男女追逐。蒙古族把这个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称为“白色节” ”。这是为什么呢?农历正月被称为“查干萨日”(m蒙古语意为白月。蒙古族最推崇白色,白色是纯洁、吉祥的颜色,所以春节被称为白色节。庆祝白色节是自古以来流传下来的习俗。这一习俗可以追溯到元朝初年。元朝创建者忽必烈在位时,非常重视庆祝白色节。这一点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也有详细的描述。现代蒙古人也把白色节视为最隆重的节日。腊月三十晚上,全家人老少身着节日盛装,欢聚一堂,共贺新春,彻夜不眠。通常全家老少先烧香拜佛,然后晚辈依次给长辈敬哈达、敬酒、拜佛。大年初一的清晨,亲朋好友开始互相拜年,一直到“白月”十五或月底才结束。整个白月期间,草原上的青年男女纷纷上马,带上崭新的哈达和美酒,成群结队地到各家饭店给亲朋好友、父母拜年。 (定居点)。端午节是每年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蒙古族有特殊的狩猎大围攻的习俗。其规模往往比其他狩猎日更大。因此,在东部地区,有些地方甚至将其视为蒙古族的节日。 “狩猎节”。狩猎是蒙古族的一项盛大的活动。一般每年进行两到三次,日期主要是商定的。然而,五月端午狩猎是固定的狩猎行为活性。相传,很久以前,蒙古部落遭到外来部落的入侵。由于部落成员都出去解围,所以才避免了一场报复性的仇杀。这一天正好是农历五月初五。于是从此,五月初五打大威的习俗就流传下来了。 还有一个传说,成吉思汗在五月初五狩猎时惊吓而死。后来,五月初五被定为狩猎日,射杀动物,保佑圣主的恩惠。无论是哪一种说法,都体现了蒙古族人民对自己部落的热爱,所以这个传统的狩猎日就被代代相传,一直沿袭至今。围攻开始前几天,部落成员聚集在一起,大致商定了狩猎的路线和范围,并选举“阿宾达”为围攻总司令。担任这个职位的人通常是一个人所在地区善于狩猎,道德高尚,做事公平。大攻城的狩猎一般有两种方式:一是城门狩猎。主要在山区,猎人将猎物从山口包围到峡谷中。另一个是“狩猎”。是在平原地区。由于这里没有沟壑,地势平坦,所以狩猎时,我们可以在方圆几十里的范围内,从四面八方到中间进行狩猎。狩猎开始时,猎人骑着最好的猎马,背着枪(或弓箭),腰上挂着猎刀,牵着成群的猎犬。在农业地区,他们还驾驶马车。进入围场。中午,猎人们聚集在一起,点燃篝火,就地野餐。饭后,狩猎继续进行,到了下午十点,狩猎达到了高潮。此时的猎物也非常丰富。黄羊、野兔、老虎、豹子都是好东西猎人需要炫耀他们的技能。在狩猎的过程中,最能表现出一些勇敢无敌的英雄,一些艺术家也利用这种素材创作了一些传奇故事,在民间流传。也有一些老人趁机给那些好猎手介绍伙伴,供大家娱乐。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天黑,猎人才带着他们的货物回来。端午节过后,盛夏已至,生产活动增多。此时动物也到了繁殖季节,所以狩猎活动也基本停止了。勤劳的牧民每天驰骋在无边无际的草原上,用马、用竿守护着自己的牛群,也热切地等待着下一个更加丰盛的端午节狩猎日。动物饲养节 蒙古人是游牧民族,他们像爱孩子一样爱护动物。正月,庆祝春节的时候为人们过节,我们也不忘为牲畜过年。动物兴盛节,蒙古语又称马里因辛奥鲁鲁呼,也可译为“春节宴会”。这是蒙古族牧民自古就有的传统习俗。这个节日没有固定的日期,但一般在农历正月和清明节前后。预计以每个村庄为单位举行。到了那时,男女老少都聚集到野外,搭起帐篷,生起炉灶,把所有的牲畜都赶进来,检查牲口的状况,研究春天捡羊羔和牛犊的问题,并给肥胖的雄性动物涂上颜色。然后就是摔跤、说书、唱歌、拜年等娱乐活动,然后举办一些简单的宴会来庆祝节日。苏尼特人的牲畜节在除夕夜举行,其中的重头戏就是画公羊。新年之际除夕夜,苏尼特地区的牧民像打扫家园一样打扫羊圈、牛圈,把牲畜全部赶回来,吃饱喝足,然后,在羊圈中央,放置方形的九块羊砖空了,露出了一个方形的坑,羊砖已经被抬高了。这就是“羊席”。羊粪砖是牧民用羊粪制作的方形羊粪砖。将这些羊粪砖移到炎热的东南方向,朝太阳升起的方向堆起来。蒙古语称“驰戴尔”。当东方的晨星缓缓升起时,全家男女老幼,都穿上崭新的衣服,来到庭前,摆上食物,烧九炷香,浇上新茶、酥油。 ,把糕点天上地下,看着新年的光辉灿烂。太阳三拜。然后在羊席上生火,上面撒上雪松叶、黄油、糕点等,插上几根烧香,让圈里的羊闻到燃烧的香气。群体中的雄性山羊和绵羊受到特殊待遇。就是给他们举行绘画仪式。孩子们冲过去,揪着羊的角,把羊拉到羊席上。大人们带来了一个银碗,里面装满了黄油和鲜牛奶。打开羊的嘴,喂一些碗里的食物,在它们的脖子上系上哈达,在它们的背上撒一些黄米,然后念诵:“形状像盘羊,威武像大象。”头上长着大角,尾巴肥硕,屁股上长长DD,给这只白公羊涂上美味佳肴……繁殖季节,产羔数以千万计。来年春天,无数的小羊将会出生……它们不会被风吹走,不会被雪迷失,不会被干旱损坏,不会被雨或洪水罚款。 .愿我的福畜如黄米般诞生!然后把它们放回去走进牛群,给它们倒一些奶茶。这是公羊画,寓意牲畜繁衍、兴旺。公羊画完后,羊栏门打开,牧羊人追上羊准备出去。这时,女主人快步跑了出来,端来了满满一盘白油、黄油、酸油、奶豆腐,还有糕点等熟食,都是画着公羊的食物。这些通常称为千。女主人把它送给了牧羊人。牧羊人高兴地带着迈尔德斯,悠闲地跟着羊群出去了。大年初一外出拜年的人们,如果看到牧羊人外出放牧,就会下马向牧羊人拜年。牧羊人把迈尔德斯交给了来访者。品尝过千里德的客人必须绕着羊走,不能跑过羊中间。夜幕降临,牧羊人放牧归来,主人就得放牧了。早去拜访他,问:“初一羊吃得好吗?”脱下袋子,倒入木盘中作为“牲畜的福气,祖宗的恩赐”,与邻居分享,边喝酒边唱歌,气氛热闹。克什克腾旗的蒙古族只在二月初给牲畜过新年。日期不固定,需要提前确定。这一天,一群男女老少早早起床,带上食物和帐篷,聚集在水草丰美、环境优雅的僻静之处。他们搭起了帐篷,架起了炉灶。当牧民赶着牲畜从四面八方赶来时,孩子们纷纷冲上来,为他们照看牲畜。因为今天是牲畜节,所以这些牧羊人、牧牛人、牧马人、牧骆驼人,无论年龄大小、资历深浅,都是功臣。他们正在暂时休假并被邀请进入中心的大帐篷,会见那些受人尊敬的乡村长者。并排坐着。大家选出一位“尼尔巴”,负责总务。他吩咐大家把带来的茶和肉放到一个大锅里煮。这期间,人们带来各种奶制品、面包和一瓶酒放在牛羊、牧民和长辈面前。然后每个人拿一些样本,向四面八方撒向天上地下,然后每个人都可以用嘴分享。当肉快熟的时候,一直看管牲畜的孩子们就把奶多的奶牛、多驹的母马、公羊、骆驼等“牲畜的代表”带了进来,请教长辈或者牛羊。牧民照顾每只动物。在头上或额头上涂一点酥油,并说一声祝福:“愿你成为万羊之首,万牛之首!”采取 o从第一只羊脖子上取下旧布条,换上新布条。这时,大家可以大吃大喝,畅饮不已,其乐融融。往往还穿插一些赛马、摔跤、射箭等小型比赛,以活跃气氛。和苏尼特牧民一样,克什克腾旗的人们也会将这一天的食物分享给大家。因此,尼尔巴会把剩下的肉、酒、食物、奶制品和煎饼分发给大家,作为“牲畜的新年祝福”。此外,在巴林等地,牧民也非常重视这个节日。在我国古代,家家户户都注重人口的兴旺,但对于草原上淳朴的牧民来说,牛群的兴旺同样重要,因为牛群是他们赖以生存的东西。没有他们,草原就会失去应有的生机,草原上的牧羊人也会变成稻米。不知道如何谋生的妻子。那么,让我们也用一首牧民的悼词来祝福草原牧民:把这只纯白的公羊涂上颜色……在繁殖季节产下数千万只羔羊。佛灯节 佛灯节是一个宗教节日。农历10月25日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圆寂升天的日子,享年108岁。这一天,众僧人都点起佛灯,为他举行葬礼。此后,为了纪念这位宗教界伟人,一些弟子和后人逐渐设立了佛灯节。还有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宗喀巴大师的诞辰。随着黄教在蒙古地区的兴起,这个节日在民间流行起来。各喇嘛寺院齐集诵经。夜晚,星星升起后,数千盏佛灯被点亮。参观的人很多。每豪星星升起后,乌荷德还会在佛前点灯,供奉新鲜酥油,并准备美味的食物。 “Amus”吃掉它并送给邻居。相传这一天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辰,也是他的圆寂之日,所以这是一个源于宗教的节日。每天这一天,居住在卫拉特蒙古族地区附近的几户人家都会在霍特东南约半英里处用泥或砖砌起一座六英尺高的敖包。当黄昏降临,满天繁星时,家家户户都拿出自制的佛灯。在一位长老的指导下,他们填满了敖包。卫拉特的这种佛灯是用白面粉做成的,在一根稻草棍上扎上干净的棉花,嵌在中间作为灯芯,然后灌满酥油,就成了一盏灯。每个人至少要制作一百盏这样的灯,而且灯的数量没有限制。因为宗喀巴大师已经108岁了,是一位长寿老人,人们制作了许多佛灯,不仅是为了虔诚,也是为了给自己求吉祥。这样,敖包上的灯就完全上下插好了。当大家点起自己的灯时,敖包就变成了一座绚丽的灯山,美丽而壮观。这时,大家在灯山脚下跪拜,围成一圈,祈求宗喀巴大师的慈悲加持,保佑我们长寿,保佑一切众生健康平安。然后绕山三圈,各回各家喝茶吃饺子。察哈尔蒙古族的佛教元宵节与卫拉特蒙古族的佛教元宵节有所不同。察哈尔地区的灯是用燕麦片和牛奶加糖揉成的,用新棉花包裹芫荽棒,插在每盏灯里当灯芯。然后将黄油一一填满碗。服用以家庭为单位,每个家庭至少有几百盏灯,富裕的家庭有几千盏灯,全部放在铜盘或木盘上。晚上,星星放尽后,将佛灯取出,从佛袋中开始,放置在客厅、凉亭、羊圈、羊棚里。每人手持一炷香,在长老的带领下,一起点燃所有佛灯。顿时,浩特内灯火通明,金碧辉煌,犹如佛陀居住的精神世界。然后大家聚集到一个大户人家的房子里,围着火供坐成一圈,念诵《摩尼经》。然后炖一锅美味的羊肉。念完一圈摩尼经,锅里的羊肉就熟了。让我们一起分享佛陀赐予的神圣食物。吃饱喝足后,大家就回家睡觉了。巴林的蒙古人在这一天制作一种名为“Mongli Sembada”的小吃这天。做法是将炒米磨成碎米,用黄油炒熟,加入红糖,放入“帕纳”(制作奶豆腐的模具)中。将它们压碎成硬块,然后切成正方形和三角形,互相赠送。大人念玛尼的时候,孩子们在灯光下跑来跑去,追逐嬉戏,玩得很开心。第二天一早,他们依然是最活跃的人。人们还在睡觉的时候,就已经争先恐后地起床,三五个人一组,吵吵嚷嚷,到各家各户去抢灯笼。因为此时佛灯的灯芯已烧尽,油也已用完。灯在燃烧时酥油已渗入灯内,热火将灯烧黄了。佛灯原本是用糖、牛奶和面条制成的,自然是一种独特的小吃。而且大家都在供奉长寿佛,应该尝一尝元宵节的祝福,所以大人也应该尝一尝。随着时间的推移,察哈尔的佛教元宵节在1949年后逐渐暂停。卫拉特虽然延续至今,但已失去了原有的风味。没有孩子们跑来跑去抢着灯笼,那灯火通明的景象也很少见。也许这就是时代的变迁和进步给人们带来的改变。我们在更加严格和虔诚的崇拜中失去的是另一种基于现代社会的幸福。梅德尔节 梅德尔节曾经是一项宗教活动。自古以来,卫拉特人就将正月十五作为麦德福的生日举行庆祝活动,并视为吉祥的日子。在宗教中,梅德尔被称为传播佛教、解除人民苦难的神。人们信仰这位神佛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宗教界认为,农历正月十五是正月十五。正月十六是佛教大师结束宗教学习的日子,正月十六是麦德福主持教法的日子。为了不断地推进宗教研究,将农历正月十五定为麦德尔福的诞辰。天。由于蒙古人过去过着游牧生活,日常生活中,举行盛大集会的场所受到很大限制,一般只能在寺庙里举行。正月十五,各县、乡、村的男女老少都要早起,穿上盛装,去寺庙参加梅德尔节庆祝活动。巴音郭楞土尔扈特、和硕部落的马德节以喇嘛们吹号、敲锣打鼓、念经祈福的宗教活动开始。随后,前来参加的人都向梅德福磕头。例如,向梅德尔福下跪的仪式是由一位年长的人带领。他们在神殿前排成一排,双手放在额头上,向梅德福跪下。之后,他们就可以拿走自己带来的贡品了。把它放在麦克德尔菲亚的祭坛前。在梅德尔福雕像旁边从右向左转,从右边绕着神庙转几圈。这样跪下之后,大家互相拜年,互相祝福。随后,梅德尔节将举行赛马、摔跤、射箭等各种娱乐活动。就像那达慕一样,人山人海,载歌载舞,热闹非凡。每个人都怀着一颗赤诚的心,告别吉祥如意的过去一年,迎接今年吉祥如意的一年。所以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卫拉特人从各地来到寺庙参加这个活动。因为他们相信这种对佛的尊敬会给他们带来吉祥、消除灾难。与陈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这种宗教活动逐渐变成了互相拜年的传统节日。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