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
中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它们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历史文化长期积累和凝聚的过程。下面列出的节日都是从古代发展而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习俗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出。古代人们社会生活的精彩图画。
节日的起源和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潜移默化、慢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过程。就像社会的发展一样,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我国古代的这些节日大多与天文、历法、数学以及后来划分的节气有关。这可以追溯到文学中的“夏小正”。 、《尚书》,战国期间,一年的二十四节气基本完成。后来的传统节日都与这些节气密切相关。
节气为节日的出现提供了先决条件。大多数节日在先秦时期就已初具规模。然而习俗的丰富和普及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习俗和活动与原始崇拜和迷信禁忌有关;神话传说给节日增添了几分浪漫色彩;还有宗教对节日的影响和影响;一些历史人物被给予永恒的纪念并渗透到节日中。所有这些,都融入到节日的内容中,赋予了中国节日深厚的历史感。
到了汉代,我国的主要传统节日已经定型。人们常说这些节日起源于汉代。汉朝是中国统一后的第一个大发展时期,政治经济稳定,科学文化大发展。 ,为节日的最终形成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
随着唐代节日的发展,它已从原始崇拜、禁忌、神秘的氛围中解放出来,转而成为娱乐性、仪式性类型,成为真正的喜庆场合。从此,节日变得欢快多彩,出现了许多体育和享乐活动,很快成为一种时尚,流行开来。这些习俗一直持续发展和延续。
值得一提的是,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代文人墨客都为每个节日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这些诗词脍炙人口,广为传颂,使我国的传统节日充满了深厚的文化底蕴,精彩浪漫,高雅可人。融于民俗,雅俗共赏。
中国节日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广泛的包容性。每当节日来临之际,全国人民共同庆祝。这符合我们民族悠久的历史,是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这里介绍的只是汉族的一些较大的传统节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众多的民族节日是值得发掘的文化瑰宝。
春节简介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隆重的民间仪式,一个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祭祀神灵、祭祖的活动殷商时期的岁首和岁末。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这一天通常被称为新年的第一天。我国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1月1日被称为元旦。农历的第一天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来临,万物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的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即将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的漫长冬季,草木枯萎,早已盼望着春天、百花盛开的日子。新年到了,他们自然会迎来新年。是一个充满欢乐、载歌载舞的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把新年的庆祝活动搞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至除夕,民间称这段时间为“春日”,也称“扫尘”、“周日”,春节前扫尘、打扫卫生是我们人民的传统习惯。人们。
接下来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的时候了。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物品。年货有鸡、鸭、鱼、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果、鱼饵、水果等。他们必须买足够的东西。过年的时候要准备一些礼物送给亲戚朋友。孩子们过年时应该买新衣服、新帽子。
过节前,家门口要贴上用红纸、黄字写的新年贺词,即在红纸上写的春联。d 纸。屋内张贴着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了漂亮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如果掉落,则表示福气已到。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给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个名字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厄运的虚构动物。年到了。树木枯萎,草荒;年复一年,万物生长,鲜花遍地。过年怎么能过呢?放鞭炮是必要的,所以有燃放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另一种方式。
春节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远离家乡的孩子我得回家过年了。新年的前一天晚上是旧年腊月三十的晚上,也叫除夕夜,也叫团圆夜。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熬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人都在一起守岁。除夕夜守岁,聚在一起喝酒,分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除夕夜有吃饺子的习俗。包饺子的方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和”;饺子里的“交和”是同音字,“和”和“交”是聚在一起的意思。取“更岁饺子”之意。在南方,过年有吃年糕的习惯。香甜糯糯的年糕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甜蜜、繁荣。
当第一声鸡叫,或者新年的钟声敲响时,鞭炮声响起最后在街上,声音来来去去。每个家庭都充满了欢乐。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身着节日盛装,先给家人送礼物。节日里长辈们拜年、拜寿。节日期间,孩子们也发压岁钱,吃团圆饭。初二、初三,我们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说祝福,表示祝贺新喜、兴旺、恭喜、新年快乐、祭祖等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渗透到家家户户,也充满了大街小巷。当地一些市场还有舞狮、龙灯、放火表演、花市、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满城张灯结彩,街上游人如织。这个很热闹非凡,前所未有。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春节是汉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但满族、蒙古族、瑶族、壮族、白族、高山族、赫哲族、哈尼族、达斡尔族、侗族、黎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最重要的节日。有庆祝春节的习俗。形式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为深刻。
1月1日:元旦
(“元旦”一词最早出自南朝梁人萧子云的《结雅》诗:“四气者, “元旦,长寿为本朝之始”。新年为始,第一“旦”是识字,上面的“日”是太阳,下面的“一”意思是地平线。太阳从地平线升起,象征着一天的开始。元旦是一年的第一天。
1月1日公历的元旦是当今世界公认的元旦。中国历代元旦的日期并不一致。例如,夏朝是正月初一;夏朝是农历正月初一;夏朝是农历正月初一;商代为十二月初一日;商代为十二月初一日;商代为十二月初一。周代为十一月初一日等。 1949年2018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公元历法”,定公历1月1日为元旦。 )
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即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书中称这一天为“上元节”,其夜称为“元夜”、“元夕”或“元宵”。元宵节的名称一直沿用至今。因为元宵节有放灯观景的习俗由于元宵节,民间又称“元宵节”。此外,还有吃元宵、踩高跷、猜灯谜等习俗。中国古代的历法与月相密切相关。每月十五日,人们迎来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这一天自然被视为吉日。早在汉代,正月十五就被定为祭天祈福的日子。后来古人把正月十五称为“上元”,七月十五称为“中元”,十月十五称为“下元”。最晚在南北朝初期,三元就已经是举行盛典的日子了。三元中,以上元为最受重视。后来,中元院、下元院的庆祝活动逐渐增多。废除了,但上元院延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清明节前一天:寒食
(旧俗中的一个节日,清明节前一天[有人说清明前两天春秋时期,流亡多年的晋国太子重耳回国即位[即晋文公],并赏赐了大臣们。与他同归于尽的只有介子推,介子推带着老母亲隐居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得知此事后,想要增加一己之力。介子推拿了赏金,到绵山去找他,找不到他,就想烧山,逼他出来,介子推不肯出来,母子俩都被烧死了。晋文公遂规定每年这一天,天不准人生火。并做饭,用冷食表达哀悼。后来就形成了寒食日吃冷食、扫墓的习俗。 )
4月5日:清明节
(清明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扫墓-扫墓,祭祀死者的活动。清明节,汉族和部分少数民族大多扫墓。按照旧习俗,扫墓时要带酒、食物、水果、纸钱等。将物品带到墓地,在亲人的坟前供奉食物,然后烧纸钱装饰坟墓,涂上新土,折下几根绿枝插在坟墓上,然后磕头祭拜,然后就可以了。终于吃完酒菜回家了。唐代诗人杜牧有《清明》诗:“雨大,杜里”。ng清明了,路上的行人都想死了。请问餐厅在哪里?牧童指着杏花村。”这描述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在每年公历的4月4日。六日至六日之间六、正是春天景色秀丽、草木葱绿的时节,也是人们在春天外出(古称踏青)的好时节,所以古人有这样的习俗清明节踏青,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
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 “端午节”。“端午节”原名“端午”,“端午”是开始的意思。“五”与“午”同音。且通用。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 屈原中国古代最早的爱国诗人
在被诽谤和流放后,他看到楚国政治日益腐败,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无力拯救垂死的祖国,于是自杀身亡。国家。此后,为了防止鱼虾吃掉它们的身体,人们把糯米、面粉揉成各种形状的饼,扔进河里。这就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炸糕的来源。这个习俗已经流传到国外了。)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
(农历7月7日晚上被称为“七夕节”。根据中国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在这天晚上在天河鹊桥相会,后来就有了“女人们向织女星穿针乞巧”,所谓乞,就是穿针引线。月光下织女星面前挂满了彩线。如果能穿过七个大小不同的针眼,那就算是“本事”了。农谚说:“七月初七,晴朗,镰刀已磨,收稻谷。”这是磨镰刀,准备收割早稻的时候。)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这个白天正值仲秋,故称“中秋节”。夜晚,月圆香浓,桂香飘香,老人们视之为团圆的象征,准备各种水果和蔬菜。煮熟的食物。这是一个赏月的节日。中秋节他们也吃月饼。相传元朝末年,人们为了推翻元朝的残暴统治,写下了“日期”把骚乱的情况写在一张纸上,然后放进去月饼馅料可以偷偷地互相传递,并号召大家一起庆祝8月15日。日本起义。终于在这一天,发动了全国性的农民起义,推翻了元朝的腐朽统治。从此,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更加广泛流传。)
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农历,在中国古代,初九为农历正月,为阳日,故称“重阳节”。相传东汉时期汝南人桓英曾听费长方说:对他来说,9月9日汝南将会有一场大灾难,于是他赶紧让家人缝了一条小船,塞上山茱萸,绑在手臂上,爬上山,喝菊花酒,避难。这天焕景一家人爬山去晚上的我。果然,家里的鸡、狗、羊全都死了。从此,人们便有了制作山茱萸代用品、喝菊花酒、举办庙会、重阳节登高的习俗。由于“高”与“糕”同音,重阳节也有吃“重阳糕”的习俗。唐代诗人王维有《九月九记山东兄弟》诗:“异乡异客,佳节更思念亲人,远方兄弟相识” “少一棵山茱萸。”记录了当时的风俗习惯。由于这首诗的感情真挚,所以至今仍广为流传。)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很多地方有庆祝冬至节的习俗。冰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25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我国就已利用土圭观测太阳来确定冬至。 。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的公式。时间为每年公历12月22日至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冬至过后,白天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关于冬至的说法是:当阴极到达阴极时,阳气开始增长,当太阳到达南方时,太阳短,太阳影子长,称为“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进入最冷阶段,俗称“进九”。我国民间有“冷39伏,热3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科学测定,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阳光最向北半球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这一天之后,太阳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冬至是被非常重视的。冬至被视为一个重大节日。素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并有过冬至的习俗。 《汉书》云:“冬至阳气上升,君尊,恭喜。”人们认为,冬至过后,白昼一天天变长,阳气上升,是一个太阳周期的开始,是一个吉祥的日子。庆祝。 《晋书》记载:“魏晋之冬至,诸国百官皆贺……其礼,不如之”。正旦之时。”由此可见古代对冬至的重视。
现在,有些地方仍把冬至当作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杀羊吃饭的习俗冬至吃饺子、馄饨。南方地区在这一天有吃冬至粽子、冬至面的习俗。各地还有冬至祭天祭祖的习俗。
< br>腊月初八:腊八节
(古代把十二月祭祀“神”称为腊八,所以腊月被称为腊月初八。腊月,喝腊八粥是一种古老的习俗,相传嘉木尼在这一天开悟成佛,所以寺院都会在这一天煮粥供养佛陀,从此,腊八就成了佛祖的供养。民间习俗直到今天。)
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农历年,俗称“过年”。这是我国最隆重、最热闹的传统节日。春节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起源于殷商时期的岁首祭祖活动。按照中国农历,正月初一古称元日、元辰、元正、元朔、元旦等。这一天通常被称为新年的第一天。我国民国时期,改用公历。公历1月1日被称为元旦。农历的第一天被称为元旦。正月初一称为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来了,家家户户万物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的季节即将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的漫长冬季,草木枯萎,早已盼望着春天、百花盛开的日子。新年到来之际,他们自然会载歌载舞,欢欣鼓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人们把新年的庆祝活动搞得异常丰富多彩。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至除夕,民间称这段时间为“春日”,也称“扫尘”、“周日”,春节前扫尘、打扫卫生是我们人民的传统习惯。人们。
接下来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的时候了。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着采购物品。年货有鸡、鸭、鱼、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果、鱼饵、水果等。ts。他们必须买足够的东西。过年的时候要准备一些礼物送给亲戚朋友。孩子们过年时应该买新衣服、新帽子。
过节前,家门口要贴上用红纸、黄字写的新年贺词,即红纸写的春联。屋内张贴着色彩鲜艳、寓意吉祥的年画。心灵手巧的姑娘们剪出了漂亮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红灯笼,或贴“福”字及财神、门神像。如果掉落,则表示福气已到。所有这些活动都是为了给节日增添足够的喜庆气氛。
春节的另一个名字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厄运的虚构动物。年到了。树木枯萎,草荒;随着岁月的流逝,一切都在成长到处都是鲜花和花朵。过年怎么能过呢?放鞭炮是必要的,所以有燃放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另一种方式。
春节是一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家人团聚的日子。离家在外的孩子们都得回家过年。新年的前一天晚上是旧年腊月三十的晚上,也叫除夕夜,也叫团圆夜。在这个新旧交替的时刻,熬夜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除夕之夜,全家人都在一起守岁。除夕夜守岁,聚在一起喝酒,分享天伦之乐。北方地区,除夕夜有吃饺子的习俗。包饺子的方法是先和面,“和”字就是“和”; d中的“交河”字umlings是同音字,“和”和“娇”是聚在一起的意思。取“更岁饺子”之意。在南方,过年有吃年糕的习惯。香甜糯糯的年糕象征着新的一年生活甜蜜、繁荣。
当第一声鸡叫,或者新年的钟声敲响,街上鞭炮齐鸣,声音此起彼伏,家家户户都洋溢着欢乐,新年就开始了。初二、初三农历正月,男女老少都穿上节日盛装,向家里的长辈拜年。节日期间,孩子们还要发压岁钱,吃年夜饭。每到初二、初三,他们就开始走亲访友,互相拜年,互相祝贺,道贺。新的幸福、好运、好运、祝贺、新年快乐等词语埃斯托尔崇拜和其他活动。
节日的热烈气氛不仅渗透到家家户户,也充满了大街小巷。当地一些市场还有舞狮、龙灯、放火表演、花市、庙会等习俗。 。这期间,满城张灯结彩,街上游人如织。非常热闹,盛况空前。直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后,春节才算真正结束。
春节是汉族人民最重要的节日,但满族、蒙古族、瑶族、壮族、白族、高山族、赫哲族、哈尼族、达斡尔族、侗族、黎族等十几个少数民族也有最重要的节日。有庆祝春节的习俗。形式具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更为深刻。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源于农业。古时候,人们把生长周期称为五谷有“年”、“说文”。 《合部》:“年的意思是五谷成熟:。夏商时期,产生了农历,以月亮的盈亏周期为月,将一年分为十二个月。每个月,看不见月亮的日子是新的一天,农历正月初一是新的一天。一年中的这个时间称为岁首,也就是一年的开始,也年的名称始于周代,直到西汉时期才正式固定,并延续至今。但在古代,农历正月初一被称为“年”。 “元旦”一直到近代中国的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为了适应农时和便于统计,南京临时政府规定民间使用农历,并在1911年实行公历。政府机构城市、厂矿、学校、团体,以公历正月初一为日。元旦,农历正月初一,称春节。
1949年9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批准使用世界通用的公历,并更改公历。定农历正月初一为元旦,俗称阳历年;正月初一一般是立春前后,所以农历正月一定是“春节”,俗称农历年。
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至腊月初八或腊月二十三祭灶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以除夕、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这一传统节日期间,我国汉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大多以祭神佛、祭祖、辞旧迎新、迎新迎新为主。新的一年,祝福,祈求丰收。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春节传说之一:敖熬夜
熬夜是除夕夜旧年最后一晚不睡觉、熬夜迎接新年到来的习俗。又称除夕夜熬夜,俗称“熬夜”。探究这一习俗的由来,民间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循环:
远古时代,有一种凶猛的怪物,散居在深山密林中。人们称它们为“年”。它有着凶猛的外表和凶猛的本性。它专门吃鸟类和动物。介壳虫的口味每天都在变化,从磕头的虫子到活生生的人,让人不好意思谈论“年”。后来,人们逐渐掌握了“年”的活动模式。它每三百六十五天就会赶到人多的地方去品尝新鲜的食物,它的出现时间总是在天黑之后,直到鸡鸣天亮。 ,他们又回到了山林。
计算出“年”肆虐的日期后,人们把这个可怕的夜晚视为关键时刻,称之为“除夕”,并想出了一整套庆祝的方式过年:每到这个晚上,家家户户都提前准备好晚饭,关火打扫卫生把炉子烧好,把鸡圈、牛圈全部扣紧,把房子的前后门封起来,躲在屋里吃“年夜饭”。晚餐有不吉利的意思,所以吃得很丰盛。除了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饭以表达和睦团圆外,吃饭前还要祭祀祖先,祈求神明的保佑,平安度过这段时间。一天晚上,吃完晚饭,大家都不敢睡觉,就挤在一起聊天,壮着胆子。渐渐地,我们养成了除夕夜熬夜的习惯。
守岁的习俗兴起于南北朝时期。梁朝许多文人墨客都写有守岁的诗篇。 “一夜为二年,五更为二年。”人们点燃蜡烛或油灯,彻夜守夜,象征驱除一切邪恶瘟疫,祈求美好。新的一年好运。这个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春节传奇2:万年创造历法
相传,古时候,有一个名叫万年的年轻人,看到当时的节日十分混乱,就想要规范节日。制定准确的计划。但他找不到计算时间的方法。有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就坐在树荫下休息。树影的移动给了他灵感。他设计了一个表盘来测量太阳的影子并测量一天中的时间。后来,悬崖上的滴水泉水启发了他,他制作了一个五层漏壶来计算时间。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每隔三百六十天,四个季节就会轮回一次,日子的长度也会重复一次。
当时的国王名叫祖乙,经常为突发的天气状况而烦恼。 AF万年得知后,带着日晷和漏壶去见皇帝,向祖乙解释了日月运行的原理。祖易听后,龙颜大喜,觉得有道理。于是他留下万年,在天坛前建造了日月亭,并修建了日晷台和漏壶亭。他还希望能够准确测量日月规律,推算出准确的早晚时间,创造出历法造福天下人民。
有一次,祖易去了解万年测试历的进展情况。当他登上日月殿时,看到天坛旁的石壁上刻着一首诗:
日出日落三百零六次,一切从头再来。
草木枯生有四个季节,一年有十二个循环。
知道万尼历法完成后,我亲自到日月亭参观万年。万年指着天空,对祖乙说道:“现在是十二个月的结束,旧岁已过,新的一年已经开始,请祈请大王定下节日。”祖乙说:“春天是一年的开始,所以就叫春节吧。”据说,这就是春节的由来。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万年的长期观测,他精心计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当他向继任者呈递太阳历时,他的脸上布满了银须。君主深受感动。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他将太阳历命名为“万年历”,并将太阳、月亮、长寿星命名为万年。后来过年的时候人们就挂长寿星的图,据说是为了纪念万年大德和尊重。
春节传说三:贴春联与门神
据说,贴春联的习俗始于一千多年前的后蜀时期,有历史为证。另外,据《玉烛集》、《燕京纪事》等著作记载,春联的原始形式就是人们所说的“桃符”。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据说有一个鬼界。里面有一座山。山上有一棵占地三千里的大桃树,树顶上有一只金鸡。每当早晨金鸡报晓,夜晚外出的鬼魂就会赶回鬼域。鬼界之门位于桃树的东北方。门边立着两位神仙,名叫神荼和玉垒。如果鬼魂在晚上做了一些对自然有害的事情,S母兔和玉垒立刻发现了它,抓住它,用芦苇制成的绳子把它绑起来,送去喂老虎。所以,天下鬼魂都惧怕神荼和玉垒。于是人们用桃木雕刻出神像,放置在自家门口,以避邪害。后来,人们干脆将神荼、郁垒的名字刻在桃板上,认为这样做也能镇邪除恶。这种桃木板后来被称为“桃润”。
到了宋代,人们开始在桃木板上写对联,一则不失桃木镇邪之意,二则寄托美好祝愿,三则装饰门扉以求美观。春联还用红纸写成,象征着喜庆吉祥,过年时贴在门窗两旁,表达人们对来年吉祥如意的美好祝愿。
为了祈求为了家人幸福、长寿、健康,有些地方的人们至今还保留着贴门神的习惯。据说,如果在门上贴两个门神,所有的妖魔鬼怪都会受到震慑。在民间,门神是正义和力量的象征。古人认为,相貌奇特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天赋和非凡的能力。他们正直善良,捉鬼捉妖是他们的天性和责任。人们敬佩的捉鬼大师钟馗,有着如此奇特的外貌。因此,民间的门神总是眼神愤怒,神情凶猛,手里拿着各种传统武器,随时准备与任何胆敢上门的鬼魂战斗。由于中国房屋的门通常是两扇相对开的门,所以门神总是成对出现。
唐朝之后,除了之前的两位大将申屠和郁垒之外,人们还将唐朝两位将军秦叔宝和尉迟恭奉为门神。相传唐太宗生病时,听到门外有鬼叫,整夜不安。于是他让两位将军手持武器守在门边,第二天晚上就再也没有鬼魂来打扰他了。后来唐太宗命人画了这两位将军的像,贴在门上。这种习俗开始在民间流传。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