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春节 春节代表着农历新年的到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在门上贴上起伏的红对联,并燃放鞭炮,祈求来年红红火火。相传,很久以前,有一种名叫“年”的凶猛怪物,时常令人恐慌。上帝把他囚禁在山里,每十二个月才放他出来一次。十二个月后,莲被释放,开始作恶。人们商量着对付年兽的办法。有人说年害怕红色、火和噪音。人们贴上写有吉祥话的红对联,并燃放鞭炮。锣鼓敲响,怪物吓得浑身发抖。夜幕降临,家家户户都亮起了灯笼。怪物受到惊吓,躲进山里,再也不敢出来。年兽被打败了,但庆祝新年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2.元宵节正月十五是元宵节。这种习俗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据说,在天堂里,人间过着枯燥乏味的生活。当他听说地上的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时,他非常生气,于是派了一位带着燃烧火焰的仙女来到人间,并在正月十五烧毁了人间。一位善良的仙女下去告诉人们这件事,一位智者提议大家立即点灯笼。仙人还说,要把鹤锁在笼子里,并把火扑灭。当鹤来到世间时,他被抓住,关在不能生火的笼子里。人们点起了灯笼,放起了鞭炮。和烟花。天帝看到地上有火,非常高兴。他认为起重机已经成功摧毁了地球。事实上,人们提着灯笼游行庆祝他们的胜利。为了纪念这一天,人们挂灯笼或提着灯笼在街上散步。这就是元宵节。

3. 2月2日:民间传说,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是掌管天上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现在开始,雨势将逐渐加大。因此,这一天被称为“春龙节”。我国北方流传着一句民间谚语:“二月二日,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4.清明节:清明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前一天称为寒食节。这两个节日恰逢三月,春光明媚,花红柳绿。寒食节是为纪念春秋两季晋代介子推而设立的。秋时“冤枉烧死儒生”。清明寒食期间,有禁火寒食、祭祖、扫墓、踏青等民俗习俗。还有荡秋千、放风筝、拔河、斗鸡、穿柳、斗草、打球等传统活动。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端午节。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采兰沐浴”的习俗。但如今的端午节很多活动都与纪念我国伟大文学家屈原有关。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粽子,南方各地举行龙舟比赛,都与纪念屈原有关。同时,端午节也是民间流传下来的“卫生节”。远古时代。这一天,人们打扫庭院,挂艾枝,挂菖蒲,洒雄黄水,喝雄黄酒,以刺激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

古代几千年来死了那么多名人。为什么只有端午节来纪念屈原?

中国自古以来,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无数。为什么端午节是唯一被人们纪念的法定节日?

我认为三个主要原因是屈原的气节和他对祖国诗歌文化的杰出贡献。

首先,屈原的爱国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纪念。

战国时期,战争不断。作为楚国的高级官员,他拥有楚国的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都处于重要地位,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楚王听到小人的谗言后,解除了屈原的官职,并被流放。然而屈原并没有背叛自己的国家而投靠他国。要知道在春秋战国时期,很多国家都只能求屈原这样的人才,但是屈原却以自己的处境陷入了非常艰难的境地。尽管处境困难,他仍然一如既往地热爱自己的祖国。屈原得知自己的国家被秦国攻陷后,不顾一切投汨罗江自尽。这种爱国精神值得后人学习和弘扬。

2.屈原的正直

作为楚国的大夫,屈原不断向楚王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意见,让楚国人民过上美好的生活。甚至一个楚王反对后,仍坚持发声,足见屈原无私、无畏、不屈的气节。在罢官流放的日子里,屈原没有妥协,没有对自己施暴,没有向敌人投降,足见屈原的高度气节。

第三,屈原的诗歌文化成就。屈原作为哪个时代的诗人,创作了许多诗歌,开创了诗歌的新时代。其中以《离骚》为代表的诗歌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对诗歌的探索和贡献是当时任何人都无法比拟的。

由于屈原对古代诗歌的巨大贡献,1953年,屈原被评为世界四大杰出文人之一。

我们纪念屈原,是因为屈原的精神得到了全国人民的认可。我们纪念屈原是为了弘扬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尚的诚信。我们将端午节定为国家法定节假日,是为了让全国人民在纪念和缅怀屈原的同时,弘扬屈原精神,振兴中华!

中国传统节日除了纪念屈原的端午节外,还有纪念春秋时期晋国重臣介子推的寒食节。

晋太子重耳(晋文公)为避祸,带着几位家臣流亡十九年。历经千辛万苦,路过魏国时,被魏侯魏拒之门外。外部。

重耳没有食物了,差点被饿死。介子推偷偷从腿上割下一块肉,和野菜一起煮汤给重耳吃。重耳这才救了他的命。

当时,冲她身无分文,处境岌岌可危。介子推这么做只是出于忠心,并无炒作之意。

后来,在秦穆公的大力支持下,重耳回到了晋国,登上了晋国的王位,并开始册封那些与他共患难的大臣。他这才发现,那个割下王肉吃掉皇帝的介子不管如何,竟然在晋文公复辟之后就悄然离开了。

介子推回到家,对年迈的母亲说:老夫能恢复江山,是天意。我不能像其他大臣那样贪图天功(贪天功这个成语的由来),于是就隐居了。

介子推的母亲有些不情愿地说:“你刚正不阿,把名利当垃圾。但你和重耳毕竟有君臣之誉,所以你应该和他说再见”

介子道:“我既然决定隐居,若再告辞,就有讨功之嫌了。”

见状儿子决定离开,母亲无奈,只好跟随介子推回到绵山定阳(山西介休)隐居。

介子推走后,好友化解了委屈。并在晋文公宫门前留下一封信:龙欲升天,五蛇辅佐。龙已升云,四蛇各入其内。自己的空间,一条蛇独自诉苦,最后消失了。

晋文公看到介章的消息后,羞愧难当,连夜带领群臣来到绵山,却始终没有找到介子推的母亲和

大臣魏季(殷丑饰)想出了一个坏主意,从三个方向放火烧山,以迫使介子出去。

当时已是春末了。此时大火已烧了三天三夜,介子推母子却始终没有出现。

大火扑灭后,晋文公仍不死心,发誓一定要找到介子推。他派出重兵继续山上搜寻。几天后,士兵们终于在山后的山谷里找到了背着介子推的介子推。母亲靠在柳树上,身体已被烧焦。

晋文公在介子推母子的尸体旁痛哭流涕,心中充满悔恨。

晋文公为了弥补自己的过错,将介子推的家乡命名为井结村,将家乡定阳改名为介休,隐居的绵山改名为介山,并于公元1975年修建介公庙。他隐居的山洞。 1942年被日军烧毁)。

此外,晋文公还用烧柳树做木屐,每天都穿。当他上法庭时。当他听到木屐的声音时,他悲痛地喊道:可惜了!一步!后来,人们把自己最忠诚、最尊敬的朋友称为“师师”。

大火烧毁绵山时,已是清明节前三天。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从那天起全国一个月内不许用火做饭,只能吃冷饭。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

第二年清明节,也就是绵山大火熄灭的日子,晋文公再次率群臣来到界山,发现去年被烧死的柳树长出了新芽。晋文公认为这是介子推的精神,就把这棵柳树命名为“清明柳”。他还命令晋人家家户户门前摆上柳枝,以召唤介子推的神灵。这也是齐国扫墓的由来农明节。

后来三国时期,曹操认为长达一个月的寒食节太影响人们的生活,颁布了《明刑令》,规定寒食节缩短为三个月。天。宋朝以后,蒙古人下令将寒食节缩短为一天。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距离太近,所以将两个节日合二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