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陕西榆林有哪些民俗活动?
春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农历的第一天。民国时期,改用阳历,将农历年称为“春节”。由于农历每年都在立春前后,“春节”之名由此而来。古代在“腊八”过新年,后来称为“腊八”。榆林百姓渐渐开始过年了。在古代,吃“腊八粥”在宫廷和民间有“斗鬼”的意思,属于迷信之举。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祭祀掌管吉凶的“灶神”。他会烧香点烛,烧黄年糕,念诵:“天公说好话,福报朝堂”。我希望有足够的食物和衣服。过年之前,你应该理发、拆包、洗衣服、清除污垢、预防疾病。过年之前,人们一般都会去扫墓,用年茶、年饭祭祖。除夕夜,人们要贴门神(唐代秦叔宝、尉迟敬德的画像),为后世所沿袭。他们以画像为门神镇邪(见任继余主编的《宗教词典》),贴“福”字,贴对联,贴窗花。全家人聚在一起吃饺子、吃年糕,晚上放鞭炮,告别新年。除夕之夜,他们把一些醋倒在烧红的木炭块上,“做醋炭”。其本意是驱邪,但其实有杀菌消毒的作用。还要点红蜡烛、挂灯笼“熬夜”(大多数人熬夜)t) 防止邪灵。以前熬夜有点无聊,但现在我喜欢看电视。除夕夜或元旦放鞭炮迎接新年。大年初一,要互相拜年,互道“新年好”,给孩子们送“压岁钱”,祝他们健康成长。在古代,春节是中国传统中最隆重的节日。中国最早的春联记载于《宋史·蜀家》,由五朝后蜀首领孟昶题写:“庆贺岁,名节”。长春。”历代诗人也有咏叹,如唐王骆宾的《西京守岁岁》诗:“寒夜将去,新年新晓。”王安石《元日》诗宋人云:“爆竹声中一年去,屠苏春风送暖,千家万户总换新桃旧魅”。描写了人们放鞭炮、喝屠苏酒、贴春联的喜庆场面。榆林的情况也是如此。
榆林民俗是正月十五前过年。这期间有很多民俗,如去寺庙拜神、农村正月初三“走亲戚”、新女婿及其妻子“拜母”等。 -姻亲”。大年初三,城市街头秧歌开始,乡村秧歌队列队。正月初五,送穷神。他把自家院子里的垃圾清理干净,倒在院外一个安静的地方。他把我焚香念经:“穷神,穷神,请快走,我给你找个好师傅……”祝你在新的一年里幸福快乐。 。大年初五,人们还要吃“年茶饭”,称为“补五穷”。初六、初七过“小年”。旧时,农历六月初六被称为“人年”,初七被称为“人七”。形式就像庆祝“大年初一”。正月十二为“鼠忌”,这一天被称为“鼠嫁女”。重要的是不吃米饭、晚上关灯早睡、不说不吉利的话、避免打碎器皿……榆林市还忌讳农历七、八拜年。过去人们认为,这是用ind来看待事物。敬礼,给“开子混蛋”拜年。
正月十五的“元宵节”是春节期间的又一节日高潮。一般“元宵节”从农历正月十三开始。榆林市、镇川等一些较大乡镇举行社区篝火、扭秧歌、表演“九歌”、看花灯、猜灯谜等活动。 “文化大革命”期间,“元宵节”一度被忽视。 20世纪80年代以后,元宵节更加盛行,其中以榆林市最为热闹。这一天,城里人多吃元宵、杂面,农村人则吃扁食。城乡传统“老秧歌”、新秧歌20多个班在全市演出。周边农村地区的人们纷纷来到城市一睹繁荣景象。大街小巷都挤满了人;舞龙、舞狮、土地b街上有赛燕麦、打腰鼓、打霸鞭等活动。 、骑竹马、踩高跷……街道上歌舞升平,锣鼓声此起彼伏,十分壮观。入夜,家家户户挂的红灯笼都亮了,街上曾经竖起的“灯笼”,商店挂的各种灯笼、走马灯都亮了。城市灯火通明,鞭炮齐鸣,人们赡养老人。小孩子和恋人到街上赏灯。这时,街上人们载歌载舞、耍龙灯、舞狮、跑陆船。人们拖着孩子、抱着女儿,争着钻进“龙身”,说它可以“避灾避祸”。各地城门处的火楼都在燃烧,火势熊熊。米良马克顶上用砖和泥砌成的高大“火法官”t 着火了。有很多观众。随后,驼峰山上举行了大型烟花表演。各种烟花在夜色中冲上天空,五彩斑斓,充满欢呼声。据记载,早在民国时期,榆林灯就可以与扬州灯相媲美,令人惊叹!近年来,世纪广场的秧歌表演和六楼的陕北民歌、榆林小曲表演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农历新年真正成为人民群众欢乐的节日,辞旧迎新,处处春天。春节的传统民俗寄托着人们的美好祝愿和憧憬。过年、过春节的传统,已经盛行了两千多年:它已经渗透到中华大地每个人的生活中,也塑造了每个人的灵魂。炎黄时期的后裔。春节也是孩子们的节日。他们不知道以前“年年伤心难过”是什么感觉,但现在过年有漂亮的新衣服、丰盛的饭菜、绚丽的烟花、精彩的电视,还有大量的“压岁钱”。年。他们在节前憧憬春节,节中享受,节后怀念。春节结束后,他们仍然会说:“春节真好,最好天天都过春节。”然而,天天过春节、过春节,却是孩子的奢望。春节就像金秋的收获。要想收获,必须先耕耘、先付出。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