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也和汉族一样有自己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果去纳西族家庭拜访,一定要了解纳西族的风俗习惯。那我们就一起走进纳西族的世界,了解一下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

纳西族的风俗习惯

一、居住

明清时期,纳西族的民居普遍较为完好,排干“木屋”。用原木垂直和水平地搭建框架,高度可达七八英尺。然后添加边缘行,用木板覆盖它,并在上面压上石头。木楞坊正房(祖屋)内有一个高于地面的火炉,称为“格尔古鲁”。中间是一个火塘,安装了一个大铁鼎,用来烧水、取暖和炉灶,用于做饭、接客、就餐、老人睡觉等。两边都铺了木板火坑的。右侧为主席,左侧为宾客席。他们不能被混淆。

在丽江坝区,特别是大研古城,纳西民居普遍为土木结构的瓦顶建筑。建筑平面结构多为“三间一照壁”,富人也有“四进五天井”的布局。纳西族的“三间一影壁”,正房较高,主要供老年人居住,侧房稍低,供晚辈居住。另外,主屋对面设有照壁,布局清晰、协调。天井用于生活用途,大多用砖石铺成,并经常用花卉和植物进行美化。如果有临街的房屋,大多改成商铺,由业主自己经营或转租给他人。房子的地基是用石头砌成的,墙壁是用土坯砌成的。一些f我们的角落用砖装饰,上部用木板围起来。屋架加强了穿透功能,增强了抗震能力,使房屋具有“墙倒不倒”的能力。专业。屋顶覆筒瓦,前后有檐,山墙与坡面交界处饰有“悬鱼”。

2、服饰

纳西族男性的服饰大体与汉族相同,而不同地方的女性服饰则有所不同。中甸县白地地区的妇女着双排扣长袍、百褶裙,腰系毛带,脚穿云头黑靴,背白色山皮,扎辫子,保持着古风。宁蒗县永宁地区的妇女,硕女头戴大布头巾,下穿大襟小衣,下着及地百褶裙,下身着彩色里衣。腰间挂着巧克力棒。她们美丽又优雅。丽江县大研地区的纳西族妇女自清初以来,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换上了当地海归的服饰。身穿宽袖宽袖布袍,袖口卷至肘部,加紫色或藏蓝色肩裁;他们穿长裤。腰间系着黑、白、蓝棉质围裙,上边有褶子,下边有宽阔的天蓝色镶边; “七星羊皮”披在背后,羊皮上端缝有两条白色长带,披时从肩上穿,但也可交错在胸前,系在背后。腰部,不仅可以保暖,还可以缓冲背部的重量。近年来,出现了一种新型的青年女装,既保持了纳西族古代服饰的特点,又具有纳西族的特点。f 现代服装。其主要特点是将大排扣马甲改为开叉或半开式马甲,围裙改为长裙。在礼仪上,在活动中受欢迎。

羊皮披肩是丽江纳西女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整张纯黑色羊皮制成,顶部剪成圆形,顶部镶有6厘米宽的黑色边框,底部排成一排七块彩色绣花圆布板,上面有两个圆圈从中心悬挂。一条白色羊皮丝带代表北斗七星,俗称“戴星戴月”,以示勤劳。另一种说法是,将上下的圆形羊皮剪成仿青蛙的形状,背面点缀的圆盘,纳西族称之为“巴米奥”,意为“青蛙的眼睛”。这就是丽江本土崇拜青蛙的农耕文化。居民与古羌族融合勒南迁,崇拜羊,形成了纳西族。

3、饮食

纳西族有一日三餐的习惯。主食以小麦、玉米、大米为主,加工成包子、馒头、达达、米饭等款式。山区杂食 吃土豆、荞麦、青稞,喜喝酥油茶,常吃杂锅菜、火锅和大块肉。城镇和坝区的烹饪技术较高。待客时,餐前常备海棠、瓜果、蜜饯等自制茶点。 “八大碗”、“六碗六盘”等品种很有特色。 “三来水”多用于招待贵宾时。一般用三种不同大小的碗盛菜,形成高低三层。菜单上除了常用的蔬菜外,还特别添加了品尝山珍海味。

四、纳西族婚姻习俗

纳西族实行一夫一妻制,禁止同一家族成员通婚。男女一般在二十岁左右结婚,早婚的情况很少见。过去,婚姻重在门当户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盛行舅舅、表弟联姻的习俗。婚姻通常包括订婚、请酒和举行婚礼。订婚,纳西语“日本”,是送酒的意思。当男孩五六岁的时候,父母就会请媒人提一壶酒到合适的新娘家为儿子提亲。经双方父母同意后,女孩满十岁就可以结婚。当他们十岁左右的时候,他们会选择一个吉日订婚。之后,新郎家人会赠送“小酒”、“小酒”等礼物。每年端午节、中秋节、冬至等节日,都会给新娘家送上礼物。婚礼期间,有不见天日的习俗。院子里搭起大帐篷,下铺着松散的毛线,搭起牌坊迎接新娘,姑娘家关门了,隔着门唱着欢乐的盘问歌,对手唱着开门迎进来的歌,接受新娘的人会取出“开门钱”,新娘在祭祖、告别父母亲友的同时,以哭声表达不舍之情。离开娘家。新娘进夫家大门时,必须跨过门槛下的右马鞍,表示已成为新郎家庭的一员。

5.禁忌

禁忌是虚构的危险、心理恐惧或者,自我限制和被动防御。

除夕夜不洗脚是大忌,团圆饭用的碗筷也是大忌。正月初一早上,陌生人不准进屋。

除夕夜禁止将已婚女儿留在娘家。正月初一早上,女性不宜早起。

避免踩踏门口竖立的土色白石。避免踩踏火坑内的锅石,避免将水溅到火坑内的火​​上。

客人进屋时,主人忌讳吐痰。避免坐在火坑的左侧。

避免戴帽子进屋,避免携带锄头进入厨房。

晚上回家时,避免在屋内点燃手电筒。晚上回家时,先进入火坑房间,避免进入火坑房间。先给卧室打电话。

死者入棺或火化时,十二生肖阴性者不得在场。身穿麻衣、穿着丧服的人应避免进入他人家中。

孕妇不宜为死者带路。孝顺的男女不应该吃死者灵魂的鸡。东巴祭司禁止吃祭祀死者的祭品。

早上不谈晚上的梦,太阳下山后不扫地。

不要在家里吹口哨,否则你认为会吸引鬼。

避免喝别人喝过的剩余酒。避免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说脏话、跷二郎腿。

进入纳西族家庭,不准打主人的狗,不准主动进入老人、妇女、女孩的“花房”卧室

在家不能唱情歌。

吃饭时避免敲碗筷、翻碗、连续夹菜。

< p> 孕妇不宜攀爬果树,跨过缰绳,吃不带血的肉。

妇女的裙裤不能在院子里暴晒,妇女不能爬阳台、粮架。

禁止污染水源、砍伐水源森林、捕猎进入房屋的小动物。青蛙、蛇进入房屋时不要伤害它们,应在其身上浇上牛奶或黄油。恭敬地送出去。不要伤害在你耳朵里发痒的蜜蜂。

避免反手给人食物或水。避免赠送你穿过的衣服。

纳西族的传统节日

纳西族的欢乐火把节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五至二十七举行。纪念拯救纳西族人民的两位天将。火把节这三天,人们白天奔波街头,斗牛、摔跤、唱山歌;晚上,家家户户都会竖起一个大火把,放在门前,或者把火把高高地放在粮架顶上或树上。火把上装饰着鲜花和水果,院子中央还点燃了许多小火把,供孩子们玩耍、跳跃。孩子们三五成群地举着火把走来走去,青年男女则跳着芦笙舞。

纳西摩梭人的女神节

云南永宁纳西摩梭人将每年的7月25日定为祭祀女神的节日。这期间,成年男女,特别是青年男女,大家都打扮得漂漂亮亮,到祭祀地点举行隆重的仪式。人们供奉蜂蜜、鲜花、酥油、奶渣等祭品,并烧一堆松毛火。拜完女神后,大家一家人坐在一起,吃了一顿丰盛的野餐。青年男女要绕山而行,载歌载舞。

三多节

又称“北月神会”。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纳西族祭祀护法神、战神“阿普三多”的盛大节日。玉龙山麓有寺庙三座。因南诏时玉龙山得名“北岳”,所以该寺又名北岳寺。据纳西族民间传说,远古时期,一位猎人在玉龙山上发现了一块奇特的雪石。他捡起它,走回家。到了现在的寺址,他就放下雪石休息了。当他再次试图把它捡起来时,它又沉下去了。我不能再携带它了。人们相信这块石头是上帝的化身,就就地建了一座寺庙,以纪念这块石头。发送它。从此,人们经常看到一位身穿白甲、头戴白盔、手持白矛、骑着白马的神。他经常来到百姓面前,展现自己的圣洁,保护纳西族人民免遭战争的胜利和疾病、水灾、火灾、军灾等灾难。 。这个神被人们认为是“阿普三多”,被崇拜为民族最大、最有权威的神。纳西族穆土司也进行了大兴土木,扩建了三座寺庙,铸造了大鼎和大钟,详细记录了三座建筑中的各个圣地,并请求中央王朝授予他封号。 《大圣雪石北岳定国安邦景帝》。从此,每年的2月8日和8月羊日,远近的纳西族群众聚集在玉龙山脚下的三多寺,祭祀全羊,举行盛大的祭祀仪式,称为“羊祭”。《三多颂》。人山人海,香烟缭绕,气氛庄严肃穆。届时,家家户户也会在家做饭,烧香祭拜。节日期间,青少年还可以互相邀请到野外或聚集地进行野餐、踏青等活动。 1986年8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正式作出决定,将三多节定为纳西族传统民族节日。这一决定很快得到各地纳西同胞的响应。

七月骡马交流会

七月中旬的骡马交流会是纳西族的又一重要节日。一般在丽江大坝中心狮子山西坡举行。集市持续七至十天,主要进行骡马等大型牲畜的交易。来自云南省各地及其他省区的农民游客来这里进行农副产品贸易,购买丽江著名的马匹和青铜器等物品。展会期间挂牌交易的大牲畜数量常达万头(头)左右,是西南省区交易量最大的市场。丽江市东部已建成固定交流场所。据纳西族民间传说,纳西族的始祖冲仁莲与女神临红宝白结婚,迁居人间。顺便说一句,天上的姨妈会也传回了家乡。这就是骡马交换会的由来。据史料记载,丽江自古以养马闻名,素有“花马之国”之称。很早就,骡马就与巴蜀等地的商人交换盐、铁等物品。 《东巴经》中也有很多《穆氏太监族谱》还记载,明代洪武年间,丽江地方知县穆氏曾带来骡马作为贡品,后来的贡品中也少不了骡马。 。可见,丽江的骡马饲养和贸易发展较早。骡马交流会召开后,饲养大牲畜并出售成为纳西族农民非常重要的收入来源。牵着骡马来参加聚会的人络绎不绝,逐渐成为一项重大的民间活动。会议期间还组织了赛马、山歌对唱等活动。到处一片热闹景象,青年男女载歌载舞,通宵达旦,令人陶醉。

春节祭天

纳西语称“有本吉”,意为名人正月吃年,又称“串”。春节从冬月杀年猪、腊月买年货开始,到正月十四过节结束。除夕夜,有“炖猪头”、宰鸡的习俗。准备各种菜肴和水果,祭祀“灶主”,欢迎祖先“回家”过年。晚餐时,如果家中有人外出未归,餐桌上要摆上碗筷,并留下炸糕,以象征合家团圆。同时要给狗狗喂米和肉,观察狗狗先吃什么,以预测来年的肉食丰裕。饭后,老人在火坑边给儿孙们讲述民族的历史故事,然后吃晚饭。有些地方有c守夜的习惯。大年初一的一大早,照例是一个男人先起床。洗漱完后,他先生火;火要尽早点燃,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吉祥如意。然后,点上三炷香,提着水桶和水瓢,到河边去“买水”。一边要沿河打水三遍,一边高呼“新年好运,风调雨顺”。买水回来后,其他人都起身,分别准备祭天祭祖的祭品。女人们炸糯米糕、奶扇、粉皮,男人们在院子里摆起供桌、祭品。然后父母负责清除污秽,烧天香,放大大小小的鞭炮。他们先向东祭天地,再向北祭天地,祈福保佑。祝福一切顺利胀。然后,将祭品带入室内祭祀祖先。纳西族的传统节日习俗必须在天亮时完成,否则会被村民嘲笑不勤快。早上吃炸糕、米酒、汤圆等素食,但不许吃肉。饭后,小伙子会提着一壶酒到叔叔或邻居家互相拜年。随后,您可以带上香和蜡烛到附近的寺庙烧香拜佛,祈求一切平安。大年初一,大多数人不会互相拜访。有的地方到同姓亲戚家拜年。从大年初二开始,异姓亲友之间有相互拜年、轮流请客吃饭的习俗。

所有用于提供服务的器具祭天必须虔诚、干净。例如,祭坛左右两侧各栽一棵栗树(代表天父天母或天地),中间栽一棵柏树(代表皇帝),前面各栽两棵小栗树。排(代表崇仁莲夫妇)。派专人到山上、岩石上砍伐稻谷,并且必须放置在固定的地方;祭天所用的大米称为“神米”,必须洁白洁净,粒粒整齐,需要多次清洗、晒干。祭天用的米是经过测量的。小升和装米的竹篓通常需要悬挂在高处,并且在使用前和使用后都需要清洗干净;通常有两只祭天用的“神猪”,由两家人轮流喂养。大猪应为120至30公斤,小猪应为8至90公斤克。又如,茶杯粗、长十多尺的大香,必须在秋天准备好原料,在使用前经过专门揉捏,并把彩纸花穗贴成一段一段,才能让它燃烧一整天。和夜晚。其他用具,如大蒸锅、锅、秤、刀、钩、叉、盆、案板等,均属于田吉组,平时由相关户保管,不允许随意使用。

纳西族通过春节祭天,极大地增强了群体凝聚力,调整了人际关系,达到了求心灵安宁的重要目的。

白沙农具交流会

正月二十是丽江纳西族的传统节日。纳西语称“白沙当梅空棚”,意为“白沙大宝鸡宫的开启”。” “这是一场庙会,从明代传承下来的白沙“大宝积宫”(又叫护法殿)、“琉璃宫”、“大鼎阁”都曾经开门迎客。每年人们烧香拜佛的日子。后来演变为以农具交流为主的节日,因此更名为“白沙农具交流会”。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当时,百里之外的各族农民和城市居民聚集在白沙街,庆祝纳西族的传统节日和习俗。邻村的人们几乎都是全家盛装前来参加。白沙街上,寺前广场和路边摆满了各种铁制、木制、竹制农具。特别是用胸部制成的各种农具手柄坚果木,还有种类繁多的吹、打、摇、玩等儿童玩具,还有无数卖零食和日用品的摊位。这里非常热闹,而且非常拥挤。交流会上,不仅农具种类齐全,还有大量的儿童玩具和生活杂物。这也是今年唯一的一次。因此,人们常说,在这个会上,除了鸡辔之外,什么都可以买。

将于3日和14日举行。第一天,欢迎祖先来家里做客。准备几个白色纸袋,纸袋上印有经文图案的框架,里面有纸莎草纸和折叠好的金银箔。写下您祖先的名字并将其放在托盘上。带上香、茶、酒等祭品,以点名的形式送到家门口,迎接祖先回家。然后,将上述物品,连同一些物品,摆放在大殿的供桌上。干果、新鲜水果、糕点、鲜花等,饭前祭祀。第二天黄昏时,那些白色的纸包被带到河边烧掉,骨灰和一些祭品被扔进河里,这意味着将祖先送回他们现在居住的阴间。这两天已经快黄昏了,家家户户都关门了。路上很难看到行人。想象祖先的鬼魂无处不在,真是可怕。

东巴节

每年农历3月5日,纳西族聚居区的东巴云国家中部的东巴圣地——丽江玉水村,都会举行一年一度的东巴博览会在这里举行,可谓盛况。这一天,东巴人早早就来到了玉水村的东巴石罗寺。点香炉,烧香,祭神祭祖,祭祀东巴始祖东巴什洛,念经、举行仪式。东巴会议这也是全国各地东巴人相互竞争、展示才华和技艺的机会。全国各地的东巴人民诵读东巴经,跳着自己风格的东巴舞。随后,我们互相交流经验,互相学习。他们都热爱自己的民族和民族文化。民族凝聚力、民族责任让他们齐心协力,共同传承和弘扬古老的纳西文化。

棒棒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丽江纳西族都有棒棒节。届时,丽江市人流量巨大,街头巷尾充斥着交易竹木农具、果树、鲜花等。棒棒节标志着春节活动的结束和开始。春耕生产。集市是由米老会演变而来的。原本是庙会举办在一座寺庙里。清初改革后,聚会地点迁至丽江古城,并逐渐发展成为春耕时的竹木农具交易会。近年来,还增加了果树苗木、花卉盆景的交易内容,聚会地点也从古城搬到了新城。县里除了正月十五的棒棒节外,正月二十还有白沙农具交流会。纳西语称白沙当梅空铺,意为白沙大宝积宫开。这是自明代以来一直延续的白沙大宝积宫、琉璃宫、大定阁等寺庙每年开放一次,允许人们烧香拜佛。后来演变为以农具交易为主的传统节日。在交易所 m现场不仅有各种各样的农具,还有儿童玩具和日用杂货,俗话说,除了鸡肉卤头什么都能买到。

小年

小年是云南省宁霍彝族自治县永宁地区纳西族的节日。它也被称为牛马年。每年农历11月12日举行。奖励牧童一年来的辛劳。到时。孩子们可以得到父母缝制的新衣服和一些食物。食物是可用的。一只猪前脚、两根排骨、鸡蛋、面饼、精糕、酥油、水果糖等。给别人吃草的孩子在寄宿处也能得到同样的礼物。节日期间,歌舞、赛马活动给大家带来欢乐。在赛马比赛中,最先到达目的地的骑手将有幸喝到第一罐葡萄酒。目前,儿童组织观影、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为古老的节日增添了新的内容。

潮汕节

7月25日狮子山拜女神,是永宁纳西族最隆重的节日。传说狮子山是永宁女神李地干母的化身。她不仅主宰着永宁人口的盛衰、农业的丰裕、牲畜的增减、婚姻生育,而且她还是山神的首领,周围的男性山神都在她的管辖之下。每年7月25日,各路大地神、山神都来西藏聚会娱乐,甘木女神也去参加。为了让女神高兴,祈求人畜兴旺,五谷丰登,这一天,永宁坝区男女老少,尤其是年轻人大家身着盛装,聚集在狮子山脚下,几户或几十户人家焚烧一堆松枝,然后撒上蜂蜜、牛奶、酥油等供品,前往狮子山朝圣。再见,玩得开心,就地野餐。据说,最盛时有一两千人参加朝圣。一些年轻男女结伴来到狮子山周围,在户外睡觉并进行社交活动。

龙王庙会

农历三月十五前后的龙王庙会,不仅是纳西族祭祀龙王的节日,也是纳西族祭祀龙王的节日。各族人民之间物资交流的盛会。一周左右。这种庙会的地点一般定在丽江县黑龙潭(今“玉泉公园”)。参加者除了丽江及周边县的各族农民外,还包括一些来自丽江的商人。大理、保山、昆明乃至其他省份。届时,商业棚林立,商品琳琅满目,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当地人争相购买从内地运来的生活用品,而外商则主要采购一些本地产品,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庙会期间还开展唱纳西山歌、演奏纳西古乐、赛马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纳西族祭龙历史悠久。据民间传说和东巴典籍记载,龙与人类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后来,他们掌管了宇宙万物。人类只有农耕和牲畜,其他一切自然事物都由龙主宰。起初,人与龙各司其职,和睦相处;之后,人类不断伤害龙族,龙族也对人类进行报复,双方的矛盾日益激化。经过东巴教创始人和东巴教首领丁巴什洛的斡旋,双方签订了互不侵犯条约。人类除了需要龙帮助耕种、饲养牲畜之外,还向龙索要很多东西。有时他们不可避免地违反龙禁。为了祈福避祸,人类必须举行祭龙仪式,向龙道歉。道歉并祈求保佑,避免灾难。因相传龙王居住在丽江香山脚下的黑龙潭,纳西族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在此建龙神庙。他们经常祭祀龙王,定期举办龙王庙会,吸引了很多人参加。预防。

祭祀狮山“点母”女神

农历七月二十五,是云南、四川交界泸沽湖摩梭人的盛大节日祭祀狮山女神“点母”。 ,又称“转山节”。根据摩梭人的神话传说,矗立在泸沽湖和永宁坝子之间的狮子岩是女神“甘母”的化身。她掌管着这一地区的人口盛衰、农作物丰收、牲畜增减。 ,还影响女性的健美、婚姻和生育。女神“甘母”非常美丽,住在狮子山山顶的一个山洞里。她身边所有的男性山神都归她管辖。她还和许多长期和临时的男性阿夏人过着“阿夏”的婚姻生活。每年7月25日,全国各地的山神都会来这里聚集参拜。病痛。为了给“甘木”女神加油,祈求她的保佑,摩梭人每天都身着节日盛装,聚集到狮子山脚下的女神庙前朝拜。信众通常有2000多人,几户或十几户人家聚集在一起,点燃成堆的松枝,拿出蜂蜜、糌粑、酥油、酒、茶、鲜花等供品,虔诚地磕头礼拜。 。朝圣结束后,人们载歌载舞庆祝,并就地野餐。回家途中,经常组织赛马等活动,一些青年男女结伴游狮子山或泸沽湖,谈情说爱,唱山歌,其乐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