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由来和习俗
据史料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魏晋时期就有“命臣镇牛乱,中秋夜,左右百姓微服私服,淹江”的记载。直到唐初,中秋节才成为固定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了“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中秋节的流行始于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重大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继春节之后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节一般有以下习俗:
中秋拜月
文人赏月
民间拜月
玩灯笼
等。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此时正值深秋,故称中秋节。这也是我国继春节之后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的由来 在中国农历中,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又分为三个部分:孟、中、吉。因此,中秋节又称中秋节。 8月15日的月亮比其他月份的满月更圆、更亮,故又称月夕、秋节、中秋节、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节日。女儿节或团圆节是全国多民族流行的传统文化节日。这夜,当人们仰望天上的明月时,自然而然地我期待着家人团聚。远离家乡的游子也以此来表达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因此,中秋节也被称为“团圆节”。据说这个夜晚月亮距离地球最近,而且月亮最大、最亮。因此,自古就有饮酒宴赏月的习俗。回娘家的儿媳妇必须在这一天回到夫家,以表示圆满和吉祥。也有一些地方把中秋节定在8月16日,如宁波、台州、舟山等。这与方国桢占领温州、台州、明朝三州时一样,为了防止元朝官兵和朱元田的进攻,“改正月十四为元宵”。节日,“8月16日是中秋节”。另外在香港,中秋节过后,热闹还没有结束,十一晚上还有一场狂欢,叫做“追月”。 “中秋节”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一书,真正成为全国性节日是在唐代。我国人民自古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中秋之夜,祭祀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之夜,都要举行迎寒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枣子、李子、葡萄等供品。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也应该切成莲花形状。月下,月亮雕像朝着月亮的方向放置,红烛高高燃烧。全家人依次拜月,然后主妇切团圆月饼。切割的人必须计算提前算出家里有多少人。在家的和在外地的都要一起算。他们不能多切或少切,而且尺寸必须相同。至于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在明朝时期。明代文学家田汝成在《游西湖史》中写道:“8月15日称中秋节,人们互送月饼,象征团圆。”明代史学家沈邦在《万树杂记》中描述了北京中秋月饼的盛况,写道:“留作面饼,大小不一,饼内填满水果。” “它的馅儿名字巧妙,形状奇特,一个饼价值数百元。”书中还介绍了当时的制作技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北京故宫用的月饼“多”从下到上直径不足一尺,重两公斤。”“后来,随着历代的演变,月饼的品种、花样越来越丰富,制作技术更新,口味也更多。 8月15日吃月饼,已成为中华民族一项古老而富有意义的传统。在唐朝、北宋时期,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北宋时期,八月十五夜,全城人民,无论贫富老幼,都要穿上大人的衣服,烧香拜月,表达心愿,祈求上天保佑。月神。南宋时期,人们互相赠送月饼,以表达团圆的意思。有的地方还有舞草龙、建塔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习俗l 变得更受欢迎。在许多地方,人们形成了烧香、植中秋树、点燃宝塔的习俗。提灯、天灯、走月、舞火龙等特色习俗。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