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楣上挂着菖蒲和陈艾。吃粽子、咸蛋,喝雄黄酒。看龙舟赛、抓鸭子。将雄黄酒涂在儿童脸上。

汉中北接关中,南接四川,东接湖北。是秦、楚、蜀文化的交汇点。南北民俗文化俱有,尤其是端午节,最能展现汉中独特的文化气息。

最深刻的记忆、最美好的印象是童年的端午节。那时,端午节还没有到来,人们早早就忙着准备。当我看到那里有一片竹林时,我就进去捡了一些竹笋壳。人们喜欢到竹林里挖洞捡竹笋壳。斑笋的壳又宽又长又厚,如果再加点糯米就不容易漏了。叶子又大又容易形状优美,包出来的粽子棱角分明,十分诱人。我们还要早点准备蜂蜜,把刚收割的小麦磨成面粉,买一些颜色鲜艳的丝线,选个大的大蒜,存点鸡蛋……

端午节这天,吃完早饭,大人们就忙着洗糯米、泡糯米、包粽子、煮粽子。包粽子是一项细致的工作。先将干笋壳泡软,洗净,放入开水中煮,然后漂洗至水清无味,然后包起来。包起来煮熟,然后放入一盆冷水中冷却。中午的过节大餐就准备好了。

端午节,百草皆入药。那天,我们年轻人早早起床,约上一帮朋友到山腰的田地里拔艾草,在池塘边拔菖蒲。树枝和底面正宗的艾草叶子是白色的。菖蒲是一种生长旺盛、叶子长剑状的植物。每个人都高兴地把它打包带回家。于是,家家户户的门窗前都挂上了艾草和菖蒲,小镇的街道上充满了淡淡的艾草香味。

姑娘们也没闲着。他们把笋壳撕成一寸或二寸的条,折成菱角,里面填上干艾叶、菖蒲等香料,再用红、黄、绿等颜色鲜艳的丝线编成。相互缠绕,一端有一根悬挂的线,另一端有彩色的线钉。真是精致、精致,实在是太美了。爱炫耀的女孩子都戴上它,有的把它挂在卧室的蚊帐挂钩上,让节日气氛更加浓郁。艾条的香气还可以驱蚊虫叮咬。

下午4点左右,一日餐开始。那时候肉很重要,一般都是培根、豆子、土豆在锅里炖。也就是将好时鸡蛋和大红蒜放入锅中煮熟。煮好后,锅盖一打开,热气就升腾起来,整个房间都充满了培根、土豆、豆类和大蒜的香味。多日未尝过肉味的姐妹兄弟们,根本无法抵挡这浓郁香气的诱惑。他们围坐在桌子旁,等待着吃饭。这时,父亲拿出了一瓶散酒和一小包雄黄。他慢慢地将橙色雄黄粉末倒入瓶中,摇晃均匀,沉淀至澄清。然后他倒了酒。每个能喝酒的人都有一杯。我们小孩子争先恐后地吃培根,当我们咬下瘦肉时,一股培根特有的香味扑面而来;我们把粽子剥了皮,沾上蜂蜜,咬了一口,真是甜甜的。清凉甘甜,深入心肺;细腻的白蒜瓣和微辣的香气,清爽开胃。我一边吃一边大惊小怪,很快我的肚子就胀了。

吃完饭后,父亲用剩下的糊状雄黄酒涂在孩子们的脸上,让他们看起来像古代戏曲中拿剑拿矛的武士。脸色越鲜艳越好,越阴险越好。额头、脸部、鼻尖,甚至耳朵的内外,都被涂成橙色。最后还要留下一些雄黄酒,洒在屋前屋后的排水沟上。大人说喝雄黄酒可以辟邪。将其撒在房屋前后屋檐上,可以驱除蛇虫等进入房屋。这个习俗来自《白蛇传》的故事,但它可以消毒、驱逐毒,并防止蚊虫叮咬。这是有科学道理的。

那些画着脸、鬼魂一样的孩子们拿出在三月交流会上(农历)买的木刀、枪、棍棒,冲出了门。你是张飞,我是武松,你是杨八郎。我是孙悟空,于是我舞刀弄枪,开始打斗。大家都玩得很兴奋,玩得很开心。

出嫁的女儿们会带着女婿回娘家拜端午。这一天,父母要送给女婿三样东西——草帽、雨伞和鞋子。当时,汉中农村人们夏天穿的草鞋有全草爬水鞋和麻草混合的麻叶鞋。送给女婿的凉鞋不是普通的凉鞋,是带耳带顶的草鞋。有一个天鹅绒球有乒乓球大小。鞋底并不是纯草制成的,而是有很多白色和蓝色的布条。这些草鞋坚固而美丽。

这一天,我盼着下雨。下雨了,人们高兴地说:端午节水涨了。预示着今年雨水充足,不会出现干旱,有利于水稻生长,丰收。

这么多年过去了,但端午节的往事依然历历在目,时刻萦绕在我的脑海里。现在想来,我们汉中的端午节真是太浓郁的汉中风味了!汉中地处秦、蜀、楚之间,却深深地透露着吴越文化的痕迹。这实在是我们汉中文化的一个发人深省的奇观。

汉中人庆祝端午节所使用的食材和香料都取自当地的大自然。海关促销正气驱邪,给全家带来平安喜乐。这是我们汉中文化特色的一部分。

端午节短短一天,却展现了如此博大精深的汉中文化。怎能令人难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