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端午节,人们三三两两早起,上山采艾摘杏枝。回来后,他们把提前买的彩葫芦绑在杏树上,插在门上。杏枝上挂着五颜六色的葫芦。大街小巷都挂满了色彩缤纷的葫芦,十分喜庆。

葫芦与“福禄”谐音,有聚福之意。按照民间习俗,葫芦被认为是吉祥之物,可以辟邪。葫芦的形象和太极拳中的阴阳分界线,具有避邪祛灾、让人兴旺、家庭兴旺的寓意。

据说有一个孝子和他的妻子去赶集。当她累了的时候,孝子就把母亲背在背上。一群土匪正要进村抢东西。他们被这个孝子的行为所感动。土匪头子让手下送给孝子一个葫芦,并说:5月5日挂在门上,可以避祸,保全家人平安。孝子回去告诉了邻居。果然,挂葫芦的村民都平安了。从此,人们每年5月5日都要挂这个葫芦。风俗。

端午节早上还有在孩子们的手和脖子上系彩线的习俗,男在左,女在右。

五色象征金、木、水、火、土、东南、西北、中五行。这五个方向是神圣的,保证儿童的安全、长寿和健康成长。

孩子手上、脚踝上的彩线不能随意折断、丢弃。下雨天把它们扔进河里,用水冲走,寓意一切灾难都被带走,孩子们平安快乐地成长。伊利。

端午节早上,有用新鲜艾叶泡水洗脸的习俗。据说艾叶的香气可以驱蚊、蚂蚁、蠓,出门在外就不会被蚊子叮咬。

然后吃粽子、鸡蛋,在院子里撒雄黄酒,据说可以驱蛇。夏天蛇很多。

端午节的习俗更多的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演变而来的一些民俗习俗。

我国端午节已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的起源和文化内涵是什么?

1.有趣的是关于端午节的名称。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西晋周处《风土记》解释道:“盛夏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一年的开始。”每月的初五、十五、二十五有三天有五。初五是初五,所以被称为端午节。端午节。相传唐玄宗出生于8月5日,为避五忌,下令将端午节改为端午节。为重大节日,常有赏赐。杜甫《端午赐衣》中有“端午有恩有荣”的诗句。

吴属十二支。农历十一月为次月,五月与“不”字重合,因此五月也称为午月。午与午读音相同,午与午同,所以端午节又称“崇武节”

民谣云:“5月5日下午,天师骑艾虎。蒲剑断万恶,鬼入虎口。”端午节这天,民间为了“驱邪辟邪”,有艾叶、艾叶的习俗。门上挂着菖蒲。因此,“端午节”又称“嫦节”、“蒲节”。农历五月又称为“嫦月”或“五月”。

民间传说,战国时期伟大诗人屈原于5月5日投江自尽,为纪念这位爱国诗人,我国一些地方每年端午节都会举行赛龙舟活动。赛龙舟常在风和日丽的中午举行,称为“端阳赛”,故端午节又称“端阳节”。

端午节又称“女儿节”。清末江苏常州人彭云章在《幽州民俗吟·女儿节》中说:“女儿节,女儿回家,与幼儿玩耍,送幼儿回家,栽柳。”高尔夫球场上纷纷,穿着裙子走来走去看球;杏衫满花,彩扇香囊常在手。谁摘艾草,假装拿衣服?我的女儿如此可爱又无知,她却不知道。”形象生动地描述了端午节已婚妇女回娘家和未婚妇女一起玩耍的欢乐和欢乐。欢乐的场景。在劳动妇女被压制在社会最底层的旧社会,妇女能得到这样的“解放日”实属不易。看来端午节叫“女儿节”

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满族政府后,规定“农历四月,按照人民的时间,元旦是春节,端午节是夏节,中秋节是秋节,冬至是冬节。”从此,端午节又被称为“端午节”。

由于各地风俗习惯不同,端午节又有“五日节”、“地拉节”、“天中节”等名称。

二、追溯端午节的起源。端午节是怎么来的?一直以来众说纷呈,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纪念名人有关端午节的名言广为流传,涉及的人也很多。nt说法是纪念屈原、吴原等。

纪念屈原流传最广。据南北朝梁朝吴峻人《续齐解记》记载:“屈原五月五日投汨罗而死,楚人哀悼,用竹储米”。在这一天用管子来牺牲他。”另一本南北朝时期的著作《荆楚纪年》提到了赛龙舟的三个原因,其一是“屈原投汨罗孙”、“人伤其死,船低头救他,今天的比赛就是他的踪迹。”可见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民俗习俗都与纪念屈原有关。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官员,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倡导者提倡人才赋权,富国强兵,澄清法律,主张联齐抗秦。但遭到贵族子兰、晋商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被罢官。庆襄王即位后,屈原被逐出京师,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亡中,屈原更加关心国家和人民。他写下了《离骚》、《天问》等不朽诗篇,描写了自己的出身、生活和政见,揭露了当权者的腐败和排斥贤人的行为。这一犯罪行为体现了屈原对祖国、对人民的热爱和对真理的执着。公元前278年,秦军攻克楚国京都。绝望中,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坠入洞庭湖东南汨罗江。屈原三世之后他自己落水了,楚国人想救他,船夫们争先恐后地划入汨罗江。从此,龙舟竞渡发展成为今天的龙舟竞渡。又相传,屈原被杀后,楚国百姓纷纷向江中投掷粽子,以保护屈原的尸体不被鱼虾吃掉。从此,就有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纪念屈原的想法至今还广泛流传,充分表达了我国人民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深深怀念和崇敬之情。

另一种说法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此说在江浙一带广为流传。依据也出自《荆楚年谱》:“五月初五,迎吴军,逆波而上,被洪水淹没。”编辑。这也是东吴的习俗。事在子胥,不在屈平。”引文中提到的屈平就是战国时期楚国相国的屈原。这种说法不仅否定了端午节纪念屈原的说法,而且还将端午节的时间从战国提前到了春秋时期。

子胥,春秋时期吴国大将,是一位著名的军事家我国历史上的军事家、政治家。伍子胥帮助吴王阖闾击败了强敌楚、越,完成了霸业。之后伍子胥受到了大宰伯沛的诽谤,武王夫差赐予伍子胥“李老”剑,命伍子胥自杀,尸体装进袋子,扔进钱塘江。据说,从此,钱塘江经常出现怒潮,特别是5月5日,伍子胥气的那一天充满后,潮水最为强劲,直奔越国而去。人们说这是吴军的精神面貌。江浙地区出现“5月5日迎吴军”的举动。 5月5日晚上,人们乘船在河上跳舞,招待死者。从此,端午节划龙舟就成了习俗。

另外,也有说法说端午节是纪念勾践、曹娥、介子推、燕红窝等。

勾践是越国时期的越王。春秋时期。据西汉《越绝书》记载:吴越之战,越国战败后,勾践深感国耻,常在五月五日练兵,打败吴水师。

曹娥是东汉时期东海的孝女。据说,她14岁时,母亲因水弱而死。她“沿着河边哭了一天又一天”于是,他于5月5日“投河而死”。为了表达对这个孝女的敬意,浙江绍兴、会稽地区的人们每年5月5日都会为她举办纪念活动

历史上也有端午节纪念介子推的说法。东汉蔡邕所著《秦草》中说,为纪念被烧死的介子推,公晋文帝曾下令“五月五日不准生火”,“不准生火”应指寒食节,与五月五日无关。此说法可能是蔡邕记错了。< /p>

一些少数民族也有纪念历史名人的传说,如云南傣族中就有端午节纪念傣族古代英雄颜洪沃的传说。

>

第二,图腾理论,中国著名教授闻一多用在《端午考》、《端午节的历史教育》等文章中进行大量考证证明:端午节是古代吴越人的象征——龙。图腾氏族举行图腾节。换句话说,端午节就是龙的节日。

古代,人们的文化水平低下。在自然力量的威胁下,人们常常怀疑某些生物或无生命的生物具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超自然力量。所以,他们认为那些东西是他们的祖先,是整个民族的保护者,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图腾。属于某个图腾的成员必须在身上和日常用具上刻上该图腾的形状,希望加强人与图腾的关系,寻求图腾的保护。当时吴越人以“龙”作为他们的图腾。为了表达自己“龙子”的身份,有纹“龙”的习俗。氧每年5月5日,他们还要举行盛大的图腾节。将各种食物放入竹筒中,用树叶包裹起来,投入水中供奉图腾。与此同时,他们在激烈的鼓声中划着龙形木船,在水面上嬉戏,娱乐图腾。这种活动后来就成了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的习俗。闻一多先生的论点比各种流行的观点更可靠。目前这个理论多用于木材学习界。

三、夏至说。也有研究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依据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和赛龙舟。在记载屈原故里荆楚地区民俗风情的《荆楚人生年记》中,并没有记载屈原的故里。五月初五有吃粽子的习俗。夏至节有“夏至吃粽子,周处称焦粟”的描述。这里所说的周处就是西晋《风土集》的作者。 《风土记》中描述了夏至节吃粽子的习俗。至于赛舟,隋代杜太清在《玉烛书》中也提出,这是夏至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并将赛舟放在夏至进行分析。司马彪在《后汉·礼记》中说得更清楚。他认为,汉代五月初五的习俗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绥化吉历》中对端午节的最早解释是:“太阳叶正阳,正值盛夏”。这意味着端午节是我夏天,太阳在正阳的位置。从端午节又称天中节的事实来看,这种说法不无道理。

四、邪阳论。近年来,有研究者认为端午节起源于“恶日”。这大概是因为《风俗志》、《论衡》、《后汉书》等书中都有“不提五子”的记载。 “不养五子”,就是不养五月生的孩子,以免后患。据说,战国时期孟尝君天文出生于五月五日,他的父亲不允许家人抚养他,可见五月初五在当时被视为禁忌。宋徽宗等人也有同样的经历。此外,端午节挂文胡、菖蒲、喝雄黄酒的习俗,似乎与五月为“端午节”有关。

目前,关于端午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至于哪种说法更符合实际,有兴趣的读者可以研究一下,揭开这个中华文化的谜团。

虽然端午节的起源众说纷纭,但端午节仍然是我国各族人民广泛庆祝的节日之一

在藏族同胞聚居的地区,相传这一天是藏药王的诞辰。每逢端午节,藏族人就带着酒到郊外,坐在花丛中,把酒里有花瓣,这叫喝百花酒。韩国妇女端午节喜欢荡秋千。这一天傣族同胞敲起象角,打鼓、敲锣、放鞭炮,人们载歌载舞。跳舞。苗族举行盛大的赛马活动和狩猎活动。至于端午节上山采药,是我国各民族的共同习俗。

端午习俗的科学性。端午节的许多习俗都是迷信的。但根据现代科学分析,有些习俗确实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盛夏,天气开始炎热,各种病菌、毒虫大量繁殖。在门上挂香蒲、艾草有一定的好处。据科学分析,艾条含有挥发性芳香油、鞣酸、氯化钾等成分,具有杀虫、驱寒、祛湿的功效;菖蒲含有芳香油树脂和挥发油,具有杀虫、杀菌作用。 ;香囊中含有的丁香、白芷等属于挥发性较强的药物,有助于预防一些感染性疾病。我们的疾病;雄黄具有抑制真菌、结核杆菌和耻垢芽孢杆菌的作用,对口腔溃疡、癣、疥疮等皮肤病有效。 ,具有杀伤和抑制作用。用它煮水洗澡,对于疏通毛孔、汗腺、散热很有帮助。它不仅能清除皮肤上的污垢,还能消除疲劳、放松肌肉、活络血液循环、预防中暑。至于夏天吃粽子、赛龙舟的作用,大家都知道。粽子能清热消火;赛龙舟是一项很好的群众体育活动,可以愉悦身心,增强体质。因此,端午节也可以认为是一个养生节日。

五月端午屈原的代表作《离骚》是一首2000余字的抒情自叙诗。标题的意思是“遇到麻烦”。还有《九曲》《阿普特》,共九首短诗。这些作品反复阐述了他的政治观点,揭露了反动贵族昏庸腐朽、排斥贤能的罪恶,表现了他对楚国国事的深切关心和对楚国国家大事的热心奉献。 《天问》对许多关于自然现象、社会历史等方面的传统观念提出了质疑和质疑,体现了普苏的唯物主义思想。此外,屈原还创作了《九歌》、《唤魂》等诗歌。

屈原以楚歌为基础创造了新的诗体,与《诗经》相比,其句式较长,页数扩大,词藻宏大,想象力宏大,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具有浓郁的“写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的特点。这种特殊的诗歌形式,最初由楚人创造,代表着《离骚》所发,自汉代起称为“楚词”或“骚体”,又称“赋”。屈原是《楚辞》的创始人。后来汉代宋玉、唐乐、景柴、贾谊等人都曾创作过一些这种形式的诗歌。西汉末年,刘向将这些作品编成集,名为《楚辞》。

在中国文学史上,“风”与“骚”常常并称。风指《诗经》,“骚”指《楚辞》。屈原和《楚辞》对后世文学产生了巨大影响。重要的注本有汉王邑的《楚辞章句》、宋洪兴祖的《楚辞补注》、朱熹的《楚辞集》、当今流行的注释有郭沫若的《屈原赋现代译》、马茂源的《楚辞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