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的地理是什么样的?
亚洲地理位置的地理意义可以从数学位置和海陆位置两个方面来分析。从数学位置来看,亚洲北部靠近北极。大陆最北点是泰梅尔半岛北端的切柳斯金海角(北纬77°43′),而北地群岛北端的莫洛托夫海角更是超出了北纬80°;亚洲南部延伸至赤道。非洲大陆的最南端是马来半岛的皮艾角(北纬 1°17′)。至于亚洲最南端的罗蒂岛,它延伸到赤道之外。到达南纬11°03′。这样,亚洲的南北跨越了90°以上的纬度,从而使亚洲从南到北完全囊括了地球上从赤道到北极的所有气候带。亚洲大陆从东到西也极其广阔。其 ea最南点是楚科奇半岛的杰日涅夫海角(西经169°40′),最西点是小亚细亚的巴巴海角(东经26°03′)。东亚和西亚之间的经度为164°17′,接近全球经度的一半,东西时差为11小时。亚洲大陆南北、东西相距约8000公里。广阔的空间增加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区域差异,为各种地理要素的演化和相互作用提供了特殊的空间条件。从陆地和海洋位置来看,亚洲位于欧亚大陆东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及其边缘海从北、东、南三面环绕着亚洲大陆。在小亚细亚,它也与地中海和黑海接壤。亚洲沿海地理位置和漫长的海域疆域对海上运输产生重要影响体育、自然资源和气候类型分布。特别是,毗邻世界上最大的陆地亚洲大陆以及最大的海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由于海洋和陆地的降温和增温条件不同,以及海洋和陆地大气活动中心的影响,东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具有典型的季风气候。亚洲西部与欧洲接壤,陆地绵长,西距大西洋。因此,亚洲大陆在气候上无法更多地受到大西洋气流的影响。亚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体现在自然地理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首先,亚洲大陆周边海域复杂多样。亚洲大陆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我海上边界和许多边缘海已经发达。由于地理位置、构造基础、气候条件和洋流动力等不同,各边缘海具有不同的特征,对大陆的影响也不同。北冰洋边缘海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冰冻状态。喀拉海的冰期开始于北部9月,南部10月和11月;拉普捷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的冰川期开始于9月底或10月初;由于冬季破坏,楚科奇海于九月底或十月初开始暴发。由于受阿留申低压(暖气团常以气旋形式侵入)和太平洋暖流通过白令海峡流入此海的影响,冬季较为温暖,属冰况较轻的边缘海。冬季通常从9月底开始结冰。整个海从末端开始就结冰了月至十一月初。夏季,大部分岸冰和浮冰融化。卡拉海从5月下旬到6月初融化,拉普捷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从6月开始融化。7月下旬和7月初冰雪融化,楚科奇海的海冰在5月和6月开始融化。由此来看,亚洲北冰洋的冰期较长,喀拉海为7个月,拉普捷夫海和东西伯利亚海为9个月,楚科奇海为8个月。夏季通航周期很短。航行期间较短,冰冻也给航运带来困难。冰漂北移时,航道畅通,航行方便。如果冰层向南移动,航道就会被堵塞,必须由大功率破冰船导航才能通过。印度洋北部是世界上最温暖的海域之一。是夏季西南季风必经之处。雨季的量南亚和东南亚的降水与西南季风的升降密切相关。太平洋海岸在构造上位于太平洋板块和欧亚板块之间的分界线上。海底地形复杂崎岖,亚洲大陆东侧形成一系列弧形岛屿、海底山脉和深海海沟,火山和地震多发。太平洋是季风气候的主导因素之一。西太平洋洋流系统(如日本暖流、千岛洋流等)对附近岛屿和大陆的气候有重大影响。其次,亚洲地理环境各组成部分的多样性。亚洲的地形非常复杂。它不仅是各大洲中最高的,而且起伏也很大。地形变化很大,从巨大而高耸的高原和山脉到广阔而平坦的低地。钍亚洲的气候也非常复杂。它不仅具有强烈的大陆性气候和典型的季风气候,而且气候带齐全,气候类型多样。亚洲不仅有许多长河,而且还有广阔的内陆流域,河流和湖泊类型多样。亚洲几乎囊括了其他大陆的所有土壤类型和植被类型,其动物也是典型的大陆类型。由于亚洲幅员辽阔、结构复杂、自然环境多样,亚洲拥有丰富多样的矿产资源、热能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和海洋资源。亚洲的石油、镁、铁、锡等储量均居世界第一。第三,亚洲地理环境结构的复杂性。亚洲有比较明显的东西延伸、南北交替的纬度自然带,如北亚冰盖带→苔原带→亚北极针叶林z一;东亚温带阔叶林区→亚热带林区;以及东南亚和南亚的热带地区。稀树草原→热带雨林区等;又受海陆分布、地形结构、离海距离等非地带性地带性因素的制约,地带性自然带的排列存在着不同的区域差异。例如,中亚温带沙漠地带位于大陆中部深处。其外围,特别是北部和东部,由于水热条件的变化,呈现出从温带荒漠带到温带草原带乃至温带阔叶林带的半环形。结构。此外,亚洲还存在多种垂直自然带结构。季风气候通常是亚洲气候最突出的特征。其具体表现是:(1)季风最强、影响范围最广。亚洲季风影响49拉包括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三种气候类型。其他大陆位于北回归线两侧的地区大多为热带干燥气候;而在北回归线横贯南亚中部和东南亚北部的亚洲,由于受热带季风气候变化的影响,全年仍然存在潮湿的雨季。即使在南亚次大陆,干燥气候区的面积也并不大。 (2)季风环流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从基本气流来看,东亚对流层低空盛行风向冬季为西北、北、东北季风,夏季为西南、南、东南季风;对流层中上层,冬季受极地和副热带西风带控制,夏季受极地和副热带西风带控制。ar 和副热带西风带。以副热带西风带为主。从盛行气团来看,东亚大陆冬半年受极地或极变大陆气团控制,冷锋、寒潮较多;夏半年,主要受热带海洋和热带大陆气团影响,台风、雷暴天气频繁。从气候类型看,属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干燥、寒冷、阳光充足;夏季潮湿、炎热、多雨;春季大陆升温快,空气不稳定,风大;秋季大陆明显降温,空气趋于稳定,天气高爽。热带季风气候分为冷、热、雨三季,或干、湿两季。寒冷季节盛行东北信风,晴朗干燥少雨;炎热的季节,阳光明媚,炎热,同样是干涸的大海随着寒冷季节的来临;雨季盛行西南季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比炎热季节凉爽。多种气候因素的综合影响,导致亚洲降水存在明显的空间和季节差异。亚洲降水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总体上从湿润的东南部向干燥的西北递减,其中最干燥的沙漠地区出现在中亚和西亚。 (1)马来群岛及其附近地区受赤道海洋气团控制,常年阳光直射或近直射,气温高、湿度大,年降雨量超过2000毫米。由于直射阳光每年两次穿越赤道南北移动,降雨分布一年内也有两个高峰,但总体而言,降水的季节分布比较均匀。 (2)东亚、南亚、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中国东南部、K奥利半岛、日本列岛和西伯利亚东海岸受季风影响,夏季多雨,冬季干燥。年降水量自南向北逐渐减少。海拔600~1000毫米之间,是亚洲著名的季风夏雨区。这里的一些迎风坡降雨量特别丰富,比如世界著名的湿角乞拉朋齐。此外,在一些地区,冬季季风从海上吹来,并受到地形隆起的影响。还有大量的降水。比如日本列岛西部、我国东南沿海、中南半岛东部、印度半岛东海岸等都是冬季降雨较多的地区。 (3)西伯利亚面向北冰洋,总体上是一个降雨量很少的地区。北亚降水量分布自西向东随着距大西洋的距离逐渐减少。降水量在西部约500毫米,其他大部分地区不超过350毫米,东北部则降至200毫米。然而,沿着太平洋沿岸,降水受到海洋的影响。受季风影响,降水较多。北亚气候寒冷,蒸发弱,永久冻土广泛。虽然降水较少,但仍然是寒冷潮湿的环境。 (4)西亚、中亚干旱降雨区。阿拉伯半岛和伊朗高原地处东北信风带,降水量大多在150~200毫米以下,部分地区甚至变成沙漠。小亚细亚沿岸和地中海东岸冬季受气旋影响较多,降水较多,小亚细亚内陆地区降水较少。中亚泛指苏联中亚广大地区、我国西藏、新疆、蒙古等地。因为离海较远,所以大多是封闭的地处高原和盆地,东部和南部群山环抱。海风不能深入,因此年降水量较少,一般在400毫米以下,有的地区甚至不足100毫米。内陆有大片沙漠。亚洲是世界上面积和人口最大的大陆,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发展历史悠久。由于不同自然、社会、历史、经济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几种不同的农业区域类型:(1)集约化水田农业。是亚洲典型、具有代表性的农业区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洲季风气候区,高温多雨,水热同季,有利于水稻生长发育。稻田邪教占比较高耕地面积。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稻农种植技术水平较高。该地区是世界水稻主产区。水稻集中在平原地区,如我国的长江流域、珠江三角洲和四川盆地,中南半岛的红河、湄公河、湄南河和伊洛瓦底江三角洲,爪哇岛、东南亚中下游地区等。恒河和印度河三角洲等地。亚洲是世界主要大米出口地区之一,年产量占世界出口总量的五分之三以上。稻田最集中在中南半岛的几个三角洲地区,且多为单一水稻种植区和稻米出口区。此类地区多以小规模个体农户为主。除我国、朝鲜等国家外,封建、半封建的土地关系占主导地位。一般来说,我国朝鲜,日本等国家采用集约化农业,单位面积需要大量劳动力,施用大量化肥。单位面积产量位居世界前列;而东南亚、南亚水利化、化学化水平较差。相对较低,收成主要取决于天气,因此单产不高。 (2)旱田农业。它们大多分布在稻田周围。年降水量比以往地区少,降水变率较大。需要完整的灌溉和排水系统才能确保旱涝保收。大多数国家实行分散个体经营,属于低集约化程度的自给农业。大多数旱田粮食作物均已种植;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等。同时,种植业与畜牧业紧密结合,马主要饲养马、牛、羊、猪等。代表性地区有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印度德干高原、恒河中下游、日本北海道等。 (3)游牧和半游牧农业。包括蒙古国、我国内蒙古、西北地区以及西亚干旱、半干旱草原和沙漠地区,以及部分山地、丘陵地区。主要以天然草原为牧场,依水依草为生,放牧牛、绵羊、山羊、骆驼。畜产品主要自给,商品率普遍不高。水草丰沛的“绿洲”地区发展了灌溉农业,主要种植小麦和杂粮。 (四)种植园农业。它是现代亚洲出现的一种农业地区。它是在西方殖民者入侵和实行强制政策后逐渐形成的。他们大多数都是拉资本主义经营的大型农场,一般由外资控股,生产技术水平较高。热带经济作物主要种植用于出口,大多分布在热带雨林地区。 (五)流动农业。这是一种原始的农业经营方式,主要种植谷类作物。他们大多与落后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主要分布在边远山区。
亚洲位于太平洋西岸,南临印度洋,北临北冰洋。它拥有发达的海上边界和多边沿海地区。亚洲自然地理的主要特征体现在自然地理要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亚洲的地形非常复杂。它不仅是各大洲中最高的,而且起伏也很大。地形变化很大,有广阔高耸的高原和山脉,也有圣和平坦的低地。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