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简述哈尼族的风俗习惯?
可以介绍哈尼族的婚俗、服饰、丧葬、部落标志。哈尼族信仰多神,崇拜祖先。他们的传统节日有“过年扎拉特”、“吃扎扎”、“插秧节”、“尝年节”等。禁忌:禁止砍伐“龙树”,禁止在“龙树”下倾倒污物。
哈尼族春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哈尼族主要居住在红河与澜沧江之间的中游地区。哈尼族自称“卡朵”、“尼”、“比迪”等,有20多种名称。解放后,统称为哈尼族。哈尼族历史悠久。他们早期与彝族、拉祜族一样,起源于古羌族。隋唐时期,哈尼族和彝族的祖先均被称为“乌蛮”。
哈尼族每年过两次新年。一个是十月节,一个是六月节。哈尼历从十月开始,即“新年”。元旦这一天,人们走亲访友,求婚订婚。 “六月过年”期间,祭祀动物祭祖,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化体育活动。除夕之夜,妇女们忙着做糯米糕,小伙子们则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春节期间,无论男女老少,大家都喜欢荡秋千。
哈尼族大多居住在山腰,依山而建。红河、元阳、绿春等地,人们居住的建筑是土墙、茅草顶、石基、木柱的建筑。墙壁建在 e土地基,屋顶为茅草,少数用瓦片。该建筑共有上、中、下三层。下层住牲畜,中层住人并存放粮食,上层存放蔬菜等杂物。墨江地区多为土楼,屋顶平,房间相连。西双版纳的建筑都是竹木结构,旁边还有阳台,别具一格。
哈尼族一般用自染、织造的藏青色土布来制作衣服。男子多穿有纽扣的上衣和裤子,并用黑布或白布包头。西双版纳地区的人们穿右上衣,前面饰有两排大银片,头上缠着黑布。女性通常穿右翻领的无领上衣,下面穿裤子。肩部、门襟、袖口、裤腿均饰有彩色拉花ce.西双版纳、澜沧地区的妇女着短裙,下着打底裤,胸前挂串银饰,头上戴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地区的妇女有的穿长裙或百褶裙,有的穿略高于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围裙。女性以是否已婚在服装、装饰等方面进行区分。有的以单辫或双辫区分,有的以悬辫、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裙、腰带的图案和颜色等区分。
哈尼族的家庭形式基本上是一夫一妻制家庭,这在西双版纳是比较严格的。一般认为,一夫多妻制不符合哈尼族的风俗习惯,婚后多年不生育的,允许纳妾。青年男女可以在婚前自由恋爱,但必须征得父母同意结婚。一些地区还实行包办婚姻。墨江碧月人有“走在路上”订婚的习惯。即一男一女相爱后,双方老人走一段路。如果他们在路上没有遇到兔子和其他野生动物,他们就被认为订婚了。
哈尼族至今仍保留着古代羌融父子起名制的传统,即父亲名字后面的一两个字作为儿子名字的首字,世代相传。丧葬方式主要以火葬为主。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