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壮族过春节的习俗:从正月初一的前两天开始,初一称为大年,初二称为小年。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燃起柴火,大家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故事,熬夜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象征富贵、丰盛,一大锅炖菜也被称为组合菜。大年初三,举行“摆手舞”晚会,参加者多达万人。此外,还有龙灯表演、舞狮、元宵、戏剧、武术等活动。

2。生活在中国南方的壮族人民把春节称为“元旦”。这一天,人们无论出门遇到谁,都会互相道贺,认为这样会吉祥如意。壮族中还有一种安度晚年的习俗,壮族称之为“吃节”。 “吃黎节”就在本月30日。相传,一百多年前,一支壮族农民武装抗击外来侵略者凯旋归来。这时,春节已经过去了。为了迎接他们,壮族人民在这个月庆祝。 30号我们一起为他们庆祝春节吧。
3。壮族人民除了庆祝春节外,还在正月三十这一天庆祝“老年”。这两个节日同样盛大。节日的早晨,天色渐亮,妇女们纷纷涌到河边、井边打新水。这一天饮用的水不能是前一天储存的水。过去,在一些地区,新水取回后立即称重,并与等量的旧水进行比较。如果是新水重了,就预示着丰收。节日期间,青年男女聚集在村里的路边或山坡上对唱山歌。有时他们要唱三天三夜。有的地区,节日期间男女青年还喜欢组队抛绣球(用各种彩布制成,四个角和底部饰有五颗流苏,中间系上彩色绳子)。球的中心充满了米糠,重约半公斤。 .

壮族风俗习惯

新娘过江

壮族婚礼习俗流行于桂北龙胜自治县。桂北山区,山路只有四十、五十里。但要涉水过五六次,过三四座桥。所以,结婚的时候,新娘子一定要请人背着她过河、过桥。抬新娘的人称为“水手”,多为未婚青年。渡河的同时,三门大炮鸣响,号角吹响。 “水手”双手按着膝盖,弯着腰。只有抱好新娘才能过河过桥。背新娘子特别文明有礼貌,动作上不应该有任何粗鲁的地方。别取笑她。因此,抱新娘的人大多是品德最好的人。过河时,“英娘”(未婚少妇饰演)会在新娘身边撑伞,为新娘遮阳。宽约五十、六十米的河面上,迎亲队伍排成一排,热闹非凡。落地后,乖巧的“瑛娘”把伞放得很低,以免别人偷看蒙头纱的新娘。龙胜壮族联姻需过“三关””“十道门”。首先要恋爱,然后订婚,然后才能结婚,这就是所谓的“三道门”。迎宾,对歌,走出去,走遍村寨,穿越村寨。河桥、进门、唱曲、归家、归家、入洞房,称为“十门”。“过河”只是“十门”中的第五个“门”。过了“十门”才能入洞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