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的习俗有:壮三音、壮鼓、壮歌、“三三”歌节、牛魂节、歌集、歌节、青蛙图腾蚂蚁节、六郎节、龙端节等。

壮族三调

壮族三调吹打乐流行于南方壮东富塘、永丰地区。隶属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 。这种管乐、打击乐多在庄东红溪、白溪等日子或地方演奏。

壮鼓演奏

壮鼓演奏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壮族人民特有的民间娱乐活动。马山壮鼓聚会始于宋末元初,盛行于清代。它最初的作用是驱鬼镇妖、警示外来袭击、祈求平安。运气真好。由于敲门声威严、热情,逐渐成为民间喜爱的娱乐活动,并流传至今。经申请,2008年11月10日,马山县壮族鼓乐被列入广西自治区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歌

壮歌,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平果市的民间文学,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壮歌因其唱腔拖长“嘹-嘹-嘹”而得名。是流传于以广西百色市平果县为中心的右江流域及周边地区的一首古老民歌。 。主要反映壮族人民的劳动、生产、生活、爱情、婚姻、历史等方面。壮歌蕴含着壮族独特的民俗文化,是壮族人民智慧、文化、民俗的结晶。壮族人。

“三月三”歌会

壮族每年定期举行多次民歌聚会,其中“三月三”歌会是最盛大的。壮族历来以能唱而闻名。早在汉代刘向的《说元山说篇》中,就有先秦时期壮族先民所唱的“月人歌”的记载。壮族3月3日是广西打造的展示民族文化魅力、促进经济发展、促进民族团结、汇聚发展动力的盛会。每年“壮三三”期间,全区各地都会举办1000余场庆祝活动。

牛魂节

“牛魂节”又称“牛王节”、“开米节”。一般在春耕后的第二天举行。有的地区在初四举行农历正月初九,因为相传这一天是牛王的生日。

宝石博览会

宝石博览会在壮族地区很受欢迎。各地圩期不同,但一般以春秋两季最为繁盛。春季多见于春节后的时期,即农历正月初四、初七、2月19日、三月初三、3月16日等;秋季较中秋节后的时期更为常见,即8月15日或九月初十、十月初十等。此外,还有不定期的歌会,也很常见。定期歌会每年举办三到两次,大的有几万人参加,小的有一两千人参加。

歌唱晚会

歌会和歌会不同,大概是从歌会衍生出来的。音乐会的日期不一定确定,可以在如果需要的话随时可以。参加演唱会的人数少则千人,多则三十、二十人。音乐会上演唱的歌曲主要表达了壮族人民改变社会、改变生活的思想热情和对未来生活的向往。

青蛙图腾与蚂蚁节

与许多民族一样,壮族也曾有过广泛的图腾崇拜。图腾形象的种类很多,如太阳、月亮、星辰、雷电、鳄鱼、蛇、狗、牛、虎、榕树、竹、木棉等,青蛙就是其中之一。青蛙原本是壮族祖先瓯族的图腾。春秋战国时期,青蛙在休族中占据了保护神的地位。直到现代,一些地方的壮族人民仍然尊青蛙为神,相信它是雷王的儿子,作为天使派到人间的。因此,壮族先民铸造的铜鼓上常有青蛙的立体雕塑。东兰、巴马、天峨、凤山等地至今仍有祭青蛙的“妈节”。

六郎节

文山州壮族的六月节(农历六月初一。因地区不同,有的地方在农历七月初庆祝) 1)又称小年节,也有“六郎节”、“七郎节”等不同名称。这是境内壮族农支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节日期间三天不干农活(和春节一样)。村寨户户杀牛宰鸡,染五色糯米,进行祭祀活动,热闹极了,欢乐极了。

龙端节

富宁抓龙端节农历一月至四月的人们又称龙段街,意为“到宽阔平坦的街道”。相传源于壮族英雄农志高的纪念。节日期间,人们身着盛装,载歌载舞,热闹非凡。各种壮剧昼夜演出,白天有武术表演,晚上有文艺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