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是广西汉、壮、瑶、苗、侗、仫佬、毛南等民族最隆重的节日。 2014年被定为广西传统习俗节日,放假两天。其中,“三月三日”歌会普遍流行于壮族地区,特别是红水河、左右江流域。每届歌展的参加人数少则数百,多则数千甚至数万人。在壮、瑶、苗、侗等少数民族地区和部分汉族地区,三月初三,家家户户做五色糯米,染彩蛋,杀鸡鸭,喝酒。来庆祝,并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庆祝这一天。有些地方的节日比春节还隆重。

壮族的鬼节

鬼节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是众所周知的鬼节。wn 鬼节。但在壮族地区,壮族人称其为“鬼节”,也称“七月半”、“七月节”。顾名思义,“鬼节”因节日活动内容而得名。壮族民间传说:人死后化作鬼魂,上天堂受“天”控制;只有七月初七到十五,他们才能放“假”,回人间“探亲”。因此,每年七月初七,姑娘们过“巧巧节”后,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祭祖(家鬼)的活动。至于那些没有家人、没有亲人的“野鬼”,只能在荒野中流浪。因此,在这期间,据说某某在荒山上听到了“鬼哭声”,某某被“野鬼”推入江中,成为“替身”“陀生”。 ..

祭祀“家鬼”是人们体验的活动表达他们对祖先的思念。人之感情深厚,大义凛然,这是理所当然的。至于“野鬼”之说,那就是无稽之谈。不过,这是有原因的:壮族地区地处亚热带,每年农历七月是雨季。经常发生山洪,所以经常有人从山上、河里坠落身亡; “野鬼”的理论是警告人们(特别是年轻人)不要靠近山、溪、河玩耍。

“中元节”各地的节日安排有所不同。最常见的就是:腊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会做一次大扫除,尤其是祭祀用具,如桌椅板凳餐具等。就连香炉、灯具等也要一一清洗;日常言行要注意礼仪,忌说脏话、打架斗殴(给祖先留下幸福美满的好印象)回家时家庭和睦,让祖先高高兴兴归来,安心);准备供品。好的,比如喂肥鸭(因为家家户户都要杀鸭,所以又称“鸭节”)、准备足够的猪肉、酿好酒、选择糖糕和水果等。这样做,一是为了表达对祖先的尊重,二是展现子孙干练的家庭管理能力。此外,大厅内还提供纸制的房屋、衣服、元宝等。 “祭祖”从七月初八开始。正月初二之前,必须接祖先回家,烧香,一日三餐。

正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活(相当于放假),集中精力进行祭祀活动,包括购买丰富的祭品和祭品。举行庄严的礼拜值得一提的是,石石的初拜特别有趣,气氛很重,人们往往半夜起床,天还没亮就举行祭祀活动,全家人都聚集在一起黎明时分吃晚饭。原因是为了防止“野鬼”跟随祖先进屋。传说“野鬼”在黎明前最安静。不过,从卫生角度来看,这可能与天气有关。七月气温最高,蚊蝇猖獗。因此,人们趁着清晨天气晴朗,蚊蝇尚未出来,完成礼拜和聚餐。正月十五晚上是“送祖”日,所有纸祭品都要焚烧,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家享用。

十六号是走亲戚的日子。这一天,出嫁的女儿们要回到娘家。租房子探望父母和兄弟。那些已经有了孩子的人通常会带孩子回来看望他们的祖父、祖母、叔叔和表兄弟姐妹。如果几个姐妹都已经结婚了,这一天可以说是“巧合”地聚在一起,而所有的“表兄弟”(兄弟姐妹的儿子和女儿)都难得聚集在这里,所以自然有现场气氛热烈、和谐。气氛。因此,有的民俗学家称壮族“鬼节”为壮族“团圆节”,又称“姐妹节”。壮族人民把“鬼节”视为春节之后最重要的节日。就像过年一样,不管家里多穷,这几天也要割肉杀鸭,庄严祭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