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风俗习惯的基本信息有哪些?
您好,希望以下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满族的风俗习惯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满族是女真人的后裔,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满族人喜欢吃粘的食物。肉食动物喜欢吃猪肉。最具民族特色的是萨其玛和酸塘子。主菜有:白肉血肠、酸菜、火锅。
满族有自己独特的服饰和发型。满族男子服饰主要有袍、袄、袄、衫、裤等造型,如箭袖袍、马褂等。满族女子的服饰也很有特色。他们一般喜欢穿能遮住脚的长袍。后来的旗袍就是由这种袍子演变而来的。
满族男子的发型习俗是剃发,编辫子。钍冠帽分为高顶帽和皇冠帽。满族妇女的发型多用发夹装饰,常留“枝发”,俗称“二头”。到清末,这种发髻被梳得越来越高,成为“牌坊式”,饰以花朵,俗称“大翅膀”。
在原始蒙昧时代,满族人的婚姻习俗是群婚。进入文明时代,其婚姻习俗由群婚、对婚发展为一夫一妻制。尽管一夫一妻制已成为主要形式,但仍然存在异婚制和一夫多妻制的残余。
满族的丧葬习俗随着历史的变迁而发生变异。早期的丧葬方式不仅有林葬,还有火葬和水葬。占领中原后,土葬更加盛行。
满族民间信仰的是萨满教。萨满教是一种原始教崇拜自然界万物并视诸神至高无上的多神教。还祭祀星辰、山神、貂神等。满族民间流传的“同仁生于天”的传说具有图腾意义。祭祀时祭祀的是长白山仙女和五彩灵鸟。满族人认为“祭神为先,敬祖为重”,因此祭祖祭神的仪式极为隆重。
三江平原是满族人民的故乡,自然资源丰富。清朝迁都北京后,满族大量入境。只有驻守八旗的官兵和家属留在了三江地区。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清政府颁布了《禁止难民条例》乾隆四十一年(公元1776年),清政府重申禁令:“吉林(今三江流域地区)不与汉朝相连,不便供难民居住。现在听说难民越来越多了。我给傅森写了一道圣旨,查了一定要处理清楚,永久禁止难民入境。 “三江流域在清朝时期成为重点禁区,原因有:
一是为了保持满族习武、骑射的传统。”坚守满族人民的真正传统”二是独家使用本地区的人参、珍珠、水貂等土特产。“呼兰东北部山川出产人参珍珠。它们被关闭作为采集人参珍珠的地方。每年派出官兵巡逻,预防三是保障满洲八旗民生,大部分上品或耕地“仍保留给地方官兵和京旗官兵追随空地” ”“为目的”,即“把退役军人准备为永久资产”。
这项政策的实施,阻碍了三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
有佳木斯市及周边地区众多满族人的祖先遗骸,无疑赋予了三江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满族人的出生习俗与汉族人大体相同。但由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差异,满族人的出生习俗也保留着一些本民族特有的风俗习惯。
满族人信仰萨满教。因此,如果他们30 岁没有孩子,他们必须向萨满要一个孩子。女性怀孕期间有很多禁忌。不准坐在锅桌、窗台、磨桌上,不准参加别人的婚礼,不准侍奉神明的祖先等。孩子出生前,必须请萨满祈祷。给佛陀妈妈。产房不能设在西房。孩子出生后,炕上必须铺草。 ,称为“落草”。如果孩子是男孩,在门的左侧挂一个弧形(用树枝做成弓形,中间插一根羽毛作为箭头)。如果是女孩,就在门的右侧挂一块红布。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天,应请多子且身体好的妇女给他第一次喂奶,称为“开奶”。第三天,给孩子进行沐浴仪式:用槐树枝和艾草混合的水。檐。给孩子洗澡并说一些祝福。然后用姜片和艾草给孩子擦身子。用一块新布蘸上茶水擦拭宝宝的牙龈。让婴儿放声大哭,称为“响盆”。用大葱打宝宝。三打的意思是“一打聪明,二打聪明,三打清晰”。婴儿出生后的第七天,就会被放进摇车里,称为“摇车日”。摇摇车也称为婴儿车。 “养儿吊”是关东“三怪”之一。 Yoche育儿既方便又安全。这是狩猎生活遗留下来的养育传统。孩子一个月大后,要办一次“满月”,把他挂起来。戴上长命锁,上上摇车,并报上名字;到了一百天,娘家就给一百个馒头,叫“蒸(增)一百年”,给一百个铜钱,这叫“蒸(增)一百年”。带领“百年老钱”。满族人的睡眠习惯有“平头”的习俗,就是让婴儿仰卧,枕头里垫上小米或高粱米,各为一个“睡头”。随着时间的推移,后脑勺会变得平坦。孩子一岁了,就有“抢周”的仪式。来测试孩子未来的愿望。过去,满族人从孩子一出生就给孩子挂上猪牙,以求身体强健,早产。孩子五岁之前,必须“舞喜神”(家庭祭祀)。这一天,人们杀鸡做糕,祭祀祖先。
满族的另一个习俗是“换锁”。当孩子出生时,门外挂的弓和红布会在孩子满月后被收走。将其绑在儿童绳上,放入西墙上的儿童书包中。供养佛母祈福时唱着,孩子们的绳子被拉到院子里的柳树上。巫师用柳枝向孩子们洒水,以驱除邪灵。然后,子孙们将绳子上的彩线穿在孩子的身上。三天后,被收回,放入子孙的袋子里。因彩线俗称“锁线”,故俗称“换锁”。
满族是一个非常重视礼仪的民族。该民族俗称“满族礼”。满族的古老习俗有尊长、敬老、好客、守信等美德,他们还接受儒家思想,恪守“三纲五恒”的封建礼教,从而形成了一套繁琐而严格的礼仪。
尊敬上级、长辈是满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当你遇到一个路上的老人,一定要鞠躬,低手问“赛因”(满语“好”的意思)。平日给老人拜三日,拜五日。
请大安,满语又名“大千儿”、“埃拉达拉米”。动作是:先掸箭袖,放下袖头,左膝向前弯曲,右腿向后弯曲,头部和上身稍向前倾,左手贴近身体,右手下垂。
跟小安打招呼就是打招呼,就是双手低垂地站着打招呼。女人向你打招呼时,双腿平行站立,双手放在膝盖上,腰部弯曲,膝盖微弯,呈半蹲状,俗称“半蹲”。过去,在满族贵族家庭,晚辈每天都要向长辈问安,称为“定胜”。早上好分为“笙笙”和“晚安”。
腰部拥抱庆礼是满族的一项重大礼品,又称抱礼。行礼时,行礼者右腿向前迈一步,双手张开,左膝着地,双手抱住受礼者腰部,将头轻轻置于受礼者胸下。受礼者微微弯腰,用双手轻轻触碰受礼者的头部。
摸肩礼是同辈人见面时,“打千儿”后,互相碰肩以示亲密,俗称扣肩。
磕头仪式是满族的一项伟大仪式,又称“磕头”。一般在重要、庄严的场合进行,有掸袖、跪拜、磕头等动作。祭祖烧香时要三叩头。见皇帝,要三跪九叩。
拉尔礼是满族妇女常见的仪式。一般两个同辈的女子见面时,都要握着对方的手打招呼,称为“吉祥礼”。
抚庙是满族妇女拜访公婆、宾客或长辈时所进行的仪式。行礼时,女子要用右手指从额头到太阳穴抚摸三遍,然后点头看她。
满族有重嫂子的习俗,未婚的满族姑娘在家庭中地位很高。
满族人民豪爽好客。他们会热情地招待客人,并为他们奉献一切。东北民间至今仍有成双成对的碗盘招待客人的习惯,家人也不会回避。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