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山西人,来说说山西各地的风土人情吧。像贴对联、给压岁钱这种事,全国都很常见,我就不说了。

太原过年习俗 生活有节日,节目有民俗;习俗代代相传,节日让生活多姿多彩。旧时,太原每月都有节日,其中最隆重、最热闹、最迷人的莫过于过年了。

旧历年正月初一,人们称其为“过年”。为了与公历元旦相区别,后来又称为中国新年。昔日,腊八节过后,太原人民就忙着准备过年,气氛一天比一天浓烈。二十三日祭灶王,二十四日为大扫除日,俗称“大扫除日”。从这一天开始,过年的准备工作就进入了高潮。太原曾有这样的传说:“二十五我磨豆腐,二十六我上班,二十七我去菜市场,二十七我去菜市场”。 ——第八天我去酿酒,第三十天我去包饺子。” (铁招),指各种对联、年画、窗花、门神等)我每天都有事做,每天都有安排。我一直忙到除夕的下午。我又把外面打扫干净,开始订新衣服新帽子,包饺子,准备迎神。 、灯和其他物品。

除夕夜,家家户户通宵达旦,俗称“除夕夜”。鸡鸣时,人们开始烧香、点灯、摆供、放烟花、迎神、祭祖,然后全家互相拜年。儿童磕头给长辈拜年,长辈给他们压岁钱,以求吉祥。按照传统习俗,早餐是在太阳升起之前吃的。吃完早饭,大家就出去拜年。亲人到堂,陌生人辱骂。他们在途中相遇,鞠躬点头,交换吉祥话,无非是“恭喜过年”、“恭喜发财”、“过个好年”之类的。

过年期间,商人们对财神崇拜最为虔诚。清末以前,每年的3月15日和7月22日是祭祀财神的日子。民国以后,只有过年的时候,才用钱堆、钱柜或专门的神龛进行祭祀,烧香放炮,祭祀鸡、鸭、猪、羊等。拜完财神后,我们去有生意往来的商人家里来往拜年。

以前,过年的庆祝活动拖得很长,一直持续到二十五天苍节过后。初五俗称初五。民间有句俗话:“初五不出门”。大年初六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大年初六,商家开门营业,居民只能探亲。农历七月初七俗称人日。俗话说,天气晴朗,利于民生。初八黄昏后,拜星神,在院子里点七盏灯,象征北斗七星。我们面朝北方拜年,祈求新年好运。农历月初十俗称“十不动日”。相传,这是老鼠结婚的日子。十三号到十六号是元宵节。几天之内,夜里灯火通明,社火扭秧歌,热闹非凡。俗称“元宵节”。二十五日俗称“小天苍”,二十五日为“老天苍”。东西米城设立仓吏祠堂,人们前往参拜,掀起火花。天苍节过后,过年期间的热闹就结束了。

郊区县农家过年的风格与城市不同。

晋阳地区,除夕之夜,生火生草,门上贴柏叶。想要生旺火,可以用木炭块搭一座塔。当午夜钟声响起时,点燃旺火,整个村庄都被照亮,象征着“繁荣”的生活。大年初一,我有吃煮南瓜的习俗。正所谓“吃瓜群众站起来”。年底,将小米煮熟,装在碗里祭祀祖先。俗称“隔年得米”。大年初五,扫院子、清理垃圾,俗称“扫贫”。

古交地区 在古交山区,春节期间的活动最为丰富。除夕之夜,挂宗祠时,宗族各家都要上供。那一年生男孩的家必须提供一只鸡,生女孩的家必须提供一壶酒。大年初三早上,全家人聚集在一起祭拜祖先。晚辈向长辈磕头,俗称“数辈”,然后聚集在一起吃祭品。下午,送神到村口,面向祖坟,烧香磕头,放鞭炮,俗称“送神”。 “隔年抓稻”的习俗与晋阳不同。年底,煮半碗小米,舀入碗中,上面放一颗核桃,祭灶君坛,一直持续到二月初二。倒出来晒干,拌入粪肥中。俗话说,可以防虫害。正月初五是“送穷日”。初四下午,室内庭院被打扫干净。初五,天一亮,就把藏师送到村外,烧三柱香,放鞭炮,表达脱贫之情。这一天的饭菜是馒头或者馒头,很方便。俗称“七千七”。正月初十清晨,人们在院子里供奉燕麦粉制成的耳形食品,烧香烧纸,放鞭炮,祈求天地五谷丰登。有的地方,每粒谷物都要先称重一部分,用纸包好,同时送到院子里。供应后更名。如果某一种粮食的份量增加,就据说是一年中最好的收成。这种习俗俗称“接籽头”或“抓籽头”。正月十五,除了元宵节活动外,还有给瘟神送礼物的习俗。各村在五道寺或十字路口供奉瘟神牌位,建塔生火,供油面、馍馍。活动开始,锣鼓齐鸣,篮子从家里抬来。用来屋里收集五谷杂粮。从衣服上撕下一块布或棉絮,按照每户人口剪成纸人,放在瘟神的牌位前。下午,将牌位和收集的物品送到村外,烧香、燃放鞭炮,寓意送走瘟神,人畜平安,一切疾病都解除。正月二十五天苍节时,习俗上用米粉或软米粉制作数盏,造型为粮仓、粮仓和各种畜禽的形状。里面装满了煮熟的红枣和豆子,灯芯上包裹着细粮秆。由棉制成。晚上,把灯装满油,把粮仓灯放在储粮区,把牛灯放在牛圈窗台上,把鸡灯放在炕头上,把狗灯放在炕头上。门、墙角的猫灯等,并将它们一一点亮。仓官爷的灯高约五寸,头戴红缨帽,左手捧簸箕,右手提水桶。他骑着一匹马,背上背着几个袋子。将藏官夜灯放入碗中,浮于水瓮中。放出来时要念:“仓官爷爷喝马,带钱粮(或麻子、黑豆),炒麻子油,把黑豆喂牛。”这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清徐县风俗:清徐县有在过年前准备“枣山”祭品(枣子蒸面)的习俗。用糯米粉做成的祭灶呈长方形,分为十二格(闰月加一格),每格种一枣,俗称“粮根”。另一种供品是一盆小米米饭。加一个柿子和枣子,俗称“隔年捞饭”。保障院还提供全羊、猪头、水果、核桃、柿子、油面、糯米等。元日迎神与其他地方不同。按照适时宪法中所载的欢乐神的指示,用一根长杆挑起柏叶和木炭,立在房子上。与此同时,新扫帚上贴上了红纸,放在了房子上。供奉神灵的房子前,木炭上放着一条红纸条和一个十字架。将一百束香放在两块木炭之间并点燃。俗称“嫩香”,以表达对诸吉祥神的敬意。元宵节的文化艺术活动从农历正月十四开始。村寨踩高跷、跑陆船、推花车、舞龙灯、布塔楼着火,荡秋千,演奏九首歌曲。一些大村镇还备有背棍、铁棍、桌子等,他们用棍子、升降亭在街头表演各种戏曲人物和故事。它们制作精美,装饰华丽,舞技优美动人。

过年期间,不仅城市乡村,各个寺庙也热闹非凡。晋祠庙宇于五大门开,张灯结彩,烧柴迎神,摆上糕饵、枣梨等祭祀。

旧时过年的日子里,太原还流传着许多习俗和故事,反映了当时人们忙碌、繁琐、迷信的心态。

大同过年火旺

大同煤炭资源丰富,必然与当地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人们的衣食住行。因此,煤炭的作用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渗透到风俗习惯中,其中生旺火是当地的风俗。

每到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用大块的煤炭在院前搭起一座塔,称为旺火。这是为了祈求一整年的好运和繁荣。里面放了柴火,上面写了一个大红字条:“繁荣昌盛”。午夜时分,鞭炮一响,篝火就会被点燃。点燃后,火焰从无数小孔中喷出,犹如漂浮的人影,既防寒又壮观。大人和小孩围着火堆,有的做游戏,有的放鞭炮。男女老少都来篝火旁取暖,以求“补天”。孩子们还可以在街道上走动,观察并评论火势的大小。谁的菲re更大更旺,谁的火更旺。正如清代《大同县志》中记载:“元旦,家家劈炭劈柴,立堡,形似小塔,及时放出,称为旺火”。 ,意思是省城的大大火。”

如今,生旺火的习俗在大同又兴起了。不仅在过年期间,在婚丧嫁娶或者重大节日期间也是如此。有些是在冬天做的,以保暖;有些是在冬天做的。有些是在夏天进行的,以求好运。论王火规模之宏大、造型之精美,尤以怀仁王火最为重要。它具有四大特点: 1、选煤优良。元宵节前预选优质原煤,用机械或人工挖出,然后小心地切成整齐的立方体; 2、外形美观。需要聘请技术精湛的师傅来建造大火烧成瓶形,小底、大腹、有顶、内空。只有这样,才能使燃烧完全耗尽,而不至于烈火崩溃; 3、逐年增加。为了达到一年比一年好的比喻意义,要求建旺火时,必须年年比前年高。具体增加的尺寸取决于业主的期望; 4.规模宏大。怀仁县街道每年都会发生五十、六十起大火。最大的一个是用80吨煤做成的,高三尺,可以说是巨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