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情]
草原盛事——那达慕:意思是娱乐、聚会,起源于七百年前。节日当天,商贩云集,还有各种说书、表演。非常热闹。最精彩的是赛马、摔跤和射箭。多在草原牛羊肥美、稻谷飘香的八月举行。蒙古包:蒙古包一词来源于满语对蒙古族住宅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一般高七八尺,宽十余尺。先用木杆和牛皮组成方形框架的网格,然后连接成仓库式,然后用园林树木形成伞形屋顶。顶部中央有一圆形天窗。打开和关闭,用于流通空气和吸收阳光。它是草原牧区人们喜爱的生活器具,也是最有趣的生活用品。花边供外地游客停留。哈达的介绍:哈达主要由白布或丝绸制成,长短不一。一段长约一英尺二英寸至一英尺五英寸。两端有丝突出,约半寸。长度取决于被移交的人和场合。当然。献哈达是蒙古族在节日期间迎接客人、赠送礼品、交流的礼仪。有时还伴有歌声和祝贺,更增添了尊敬的气氛。手烤羊肉:蒙古族称手烤羊肉为“布合力马哈”。是草原上蒙古族人民简单实惠的待客食品。做法是选取刚宰杀的羊的部位(除头、蹄外),放入锅中,加白水,用原汁煮。羊吃的是草原上的五种药材,调味充分,不添加任何调料。作为我只要掌握了烹饪技巧,就能做出美味的菜肴。吃饭时不要使用餐具,只能用手吃。蒙古族敬酒:蒙古族敬酒是最讲究的。酒是食物的精华,五谷的结晶。是最能表达朋友忠诚的珍贵食物。主人将酒倒入银碗或金杯中,放在洁白的哈达上,并唱起动人的敬酒歌,以表达自己的诚意和感情。这时,客人应立即接酒,能喝的就喝,不能喝的就尝尝。喝了一点,然后把酒还给主人。千万不要屈服、推挤、拒绝主人的敬酒,否则他会认为你看不起主人,不愿意交朋友,不能真诚相待。
【蒙古族服饰特点】
蒙古族服饰仍以绿色、黑色为主。蒙古族服装多为皮衣。两者都米妇女多穿长袍,腰间喜系红绿绸。冬季内穿羊皮夹克、皮裤、皮靴、毡袜。夏天穿布裤和皮靴。蒙古族人民非常爱美。即使他们的皮大衣不值一提,他们仍然用红色或黑色的布料或羊毛在衣领、袖子和衣边绣上花边。蒙古袍很肥大。除了骑马、放牧时保护膝盖御寒外,晚上还可以当被子用。薄而长的袖子,冬天御寒,夏天骑马、守边防蚊。女人喜欢佩戴珠宝。已婚妇女扎两条长辫子,用黑布做成两条辫子袖,把辫子挂在胸前。辫子上绣有图案或饰有银牌首饰,蒙古语称“哈都尔”。她手上戴着手镯和戒指,手上戴着她的耳朵上响起。头顶鹅尾帽又称风雪帽。其穹顶抗风能力较小,帽檐较小,但可为远视提供遮阳。船形月牙形立靴骑马时易于伸展和蹬踏,走马时走草性能强、阻力小。除了防寒防风外,靴筒还可以防止小腿与踏板皮肤之间的摩擦。蒙古族妇女佩戴的饰物有头饰、耳环、项链、手镯、戒指等。长袍右上方的纽扣上还挂着一个饰物,叫做“Habuteg”。这种装饰品小巧玲珑、精美华丽。 “Habuteg”大约两英寸宽,三英寸长。有新月、金鱼二蝴蝶、桃花、石榴、葫芦、五瓣花、花瓶、树叶等各种造型。那里是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形。 “哈布特格”是一种空心小夹子,由两片浆过的硬布制成,内垫棉布,包上缎子,再用彩色金银线绣上各种蒙古族风格的符号。图案、花卉、植物、飞禽走兽等。“哈布特格”色彩绚丽,金边闪亮,工艺精湛,造型美观。 “Habuteg”不仅是装饰品,还具有实用价值。它的顶部有一个开口,里面放着一个舌头。舌头的上端连接有吊绳,下端是辫子。通过上下抽动带子,舌头可以进出袋子。蒙古妇女把针线放在舌头上,还喜欢把采集的香料(麝香或草原上的野花草)放在舌头上。 “Habutege”可以随时释放香味。有些蒙古族妇女愿意把“呼呼热”(鼻烟壶)s) 用玉石、珊瑚、玛瑙或琥珀雕刻而成的舌头:“一些虔诚的佛教徒将长生不老药放入舌头中。”此外,Ha“Buteg”有时被用作友谊和爱情的信物,送给朋友或恋人。 “哈布特格”不仅点缀了蒙古族女性的美丽,更表达了蒙古族女性的勤奋和努力。智慧。
欢迎
蒙古族自古就有各种欢迎礼仪。约会时,无论是社交聚会还是私人聚会,主人总是远远地迎接客人。有人会在路边等待,有人骑马驰骋而来,有人骑着摩托车、越野吉普车而来。每逢盛大场合,都会有几梯队迎接客人。
如果你去草原旅行,你一定要去草原。做客参观蒙古包,因为这是蒙古族从古至今的传统。来到这里,你会忍不住赞叹主人的住处“这真是个好地方,草原的自然风光多美妙啊!”或者你可以用暂时学过的蒙古语“塞努!赛努(好!好!)”来表达你的感受。如果你说一句话用蒙古语来说,这里的主人会由衷地高兴。
当草原上的主人欢迎您进入蒙古包时,主人和客人依次坐在蒙古包的左侧。一般来说,当一位非常尊贵的客人到来时,主人会主动让你坐在正北的位置(男包后西侧,女包后东侧),这时主妇会摆上甜奶制品和在客人面前烤好肉,然后奉上一碗热气腾腾、香喷喷的奶茶让客人品尝,然后在问候和笑声中开始敬酒,主人手里拿着哈达,捧着银碗,举起他扬起眉毛,把酒端到你面前。如果客人一饮而尽,主人高兴极了,顿时主客和谐,气氛好极了。如果你不擅长喝酒,可以从银碗里喝。但最好是用碗里的酒来喝,这样表示对主人的尊重和亲密。
招待客人
这里的主人首先给客人倒上现泡的奶茶,并摆上奶制品、糕点、炒饭等茶点小食,为客人解饥解渴。有的还做一些面条,让客人少吃点。敬酒?然后吐司。主人首先向每位客人敬酒一小杯。这是吐司的开始。然后用大杯(一种比银碗还小的银器,专门用来敬酒的),从客人中的老人开始,依次进行;当达到一定数量的祝酒词时,音乐和会唱歌给客人打气;酒足饭饱后,待客的最高礼仪是全羊宴,其次是羊背宴。
神奇的蒙古包
如果说草原是碧绿的大海,蒙古包就是大海中的白帆。蒙古包作为草原上独特的建筑,既美观又实用,结构简单,便于拆卸和运输。
蒙古包具有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就地取材、自产自用等特点,非常适合游牧生活。蒙古包充分体现了游牧民族的聪明才智。在如海般的绿色草原上,蒙古包点缀的白帆让人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蒙古包形状如华盖,有圆形尖顶,外面包裹一层或两层羊毛毡,并用“哈纳”和“单极”支撑。 “哈娜”是几十块经过打磨的木条粗细相同的cks,用牛皮绳连接,形成可伸缩的网状支撑。 “单极”是一个由木棍支撑的伞形顶部支架。还有一个“涛闹”——蒙古包顶部的天窗,既可以通风又可以采光。整个蒙古包用几根毛绳固定牢固,可以抵御风害。
华丽的民族服饰
蒙古族服饰包括衣服、腰带、靴子、头饰等,款式精美,装饰精美。蒙古袍是蒙古族的主要服装。蒙古袍体宽,袖长,下端无开衩,高领,中束腰带。非常适合广大草原游牧生活中的防寒、多用途服装。腰带是蒙古袍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腰带一般用丝、缎等材料制成,长数米。颜色取决于长袍的颜色。当妈妈系腰带,袍子上提,下摆缩短,显得干练潇洒,骑行或干活时都方便。相反,女性在系腰时必须拉长袍子,以显示苗条健美的身材。蒙古袍佩戴腰带不仅是出于服饰目的,而且具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佩戴带子的腰带,可以在骑马时保持腰部和肋骨的稳定和垂直,冬天还可以保暖。
“查干萨日”的祝福
蒙古族称正月为“查干萨日”(汉语意为“白色的月亮”);草原上的春节活动主要有火祭、祝寿、拜年等,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到正月(查干萨日)达到高潮。
火祭
蒙古族人民很早就以祭火的习俗迎接春节,因为熊熊燃烧的火焰象征着一年里的一切好运。过去比较流行火祭,每个家庭祭火的日期和方法也不同。 “哈日户”(穷人)一般在腊月二十三拜火,“太极”(贵族)则在腊月二十四拜火。有的牧民插上五小捆绑着五色丝的芦苇。门外的树上,将劈成细条的橡树放在燃烧的火托上方的四根腿上。户主穿上礼服,跪在正门的席子上,将裹着油网的羊胸骨献给圣火。 。女人们将酒和黄油撒入圣火中,整齐地站好,磕头。富裕的牧民举行大规模的火祭,用整羊祭祀,并邀请邻居喝茶喝酒。有些人点燃圣火并让它持续燃烧或三天。在这三天里,他们不准移动或在圣火上烤脚。目前,新一代牧民已经很少举行传统的火祭活动。然而,人们在草原旅游点和节日庆祝活动中仍然会点燃篝火。
生日
春节期间牧民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生日祝福的对象是本年的长辈。生日庆祝开始时,首先为85岁或73岁的人过生日,通常在腊月二十五或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到除夕这几天,是给61岁、49岁的人过生日的。晚辈给长辈祝寿时,不仅要向长辈行礼、祝贺,还要赠送生日礼物,以示尊重。生日礼物的重要性一般取决于生日的年龄受赠者。
除夕夜
草原上过年的高潮,附近的牧民都互相喝茶,然后带着孩子和老人聚集在老人家过年除夕“乃日”(宴会)或家庭聚会一起观看电视节目。然后牧羊人会拜访每一个邀请他们的房子。有时,由于住户众多,宴会会持续通宵。
除夕之夜,每个牧民都会摆出一个“花盘”,意思是把零食、奶制品、糖果等整齐地放在一个大盘子里。大多数排列是圆柱形的,但也有一些是方形的。每一层都有一种,非常有规律。这种习俗不仅保留在牧民家里,也保留在城市的蒙古族家庭中。
拜年
草原上春节最隆重的活动,正月初一晨光破晓时,拜年就开始了。这牧民们先祭敖包,然后开始在家里拜年。首先晚辈向长辈问好并下跪,然后长辈祝晚辈幸福长寿。拜年时,晚辈要衣冠整齐,手捧哈达。
一家人拜完年,牧民们互相拜年。互相祭拜时,先去长辈家。随着崇拜的进行,人们会自动聚集在一起。每次到达一户人家时,同伴必须按年龄顺序进入。牧民拜年时,通常要唱一两首赞美诗或颂歌。对于优秀的歌手,户主会端上一盘牛奶和食物,上面放上哈达来祝贺。草原上的春节富有民族特色,是牧民们经过一年的辛苦劳作后欢歌笑语的时刻。

草原e 宗教
内蒙古自治区也是一个多宗教并存的民族地区。目前有7个宗教:喇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东正教、汉传佛教和道教。汉传佛教在我区历史悠久,其他宗教自17世纪吉朝以后陆续传入。
西盟喇嘛教属于藏传佛教格鲁派,已有200多年的传播历史。解放前,西盟有喇嘛教寺庙192座,喇嘛12750人,大部分分布在苏木牧区。 1960年,有寺庙102座,喇嘛3542人。 1966年,寺庙数量减少到92座,喇嘛2290人。十年内乱,党的宗教自由政策遭到破坏,喇嘛受到很大冲击,大部分寺庙被毁,经文被烧毁;寺庙停止活动,造成严重后果。粉碎“四人帮”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府重申了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西盟喇嘛教的喇嘛和信徒逐渐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一些寺庙也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国家拨付维修资金,修缮后,一些老病残的喇嘛得到了生活补贴,自给自足的生意也发展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