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民俗,即内蒙古的民俗风情,是内蒙古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俗文化,是中外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内蒙古民俗具有历史悠久、民俗典型、地域差异性和文化渗透性等特点。

内蒙古草原衣食住行节日习俗情况

移交













蒙古族衣食住行:
[服装]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四个主要部分。妇女头饰,其上的装饰多以玛瑙、珍珠、金银等材质制成。男子着长袍、围裙,女子袖子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仍与蒙古族相似。女人喜欢穿三件不同长度的衣服。第一种是袖子长至手腕的汗衫,第二种是袖子长至肘部的外衣,第三种是直排闪光纽扣的无领背心。引人注目。蒙古族人民有团结互助的习俗。节日有春节、端午节、火把节、中秋节等。蒙古族能歌善舞,民歌有长调和短调之分。他们最喜欢的舞蹈叫“刁乐”。大家围成一圈,跳舞、击掌、唱歌。近年来,与内蒙古亲戚的交流增多,“那达慕”活动开始举办,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宾客。
[饮食习俗]

蒙古族有许多特色食品,如烤全羊、烤带皮全羊、手烤羊肉、炸大羊肉、烤羊腿、奶豆腐、蒙古包子、蒙古馅饼等。民间还有:奶油,蒙古族常见的乳制品;奶皮子;全羊宴,是蒙古族传统宴席菜肴,也常用于祭祀活动;熟烤羊,内蒙古鄂尔多斯地区风味菜肴;卷心菜和羊肉卷;辛素糕,蒙古族传统民间糕点;干米,蒙古族小吃。

蒙古族牧民视羊为生命的保证、财富的源泉。一日三餐,每餐都离不开奶和肉。用牛奶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查干伊德”,意为神圣、纯洁的食品,即“白色食品”;用肉制成的食品,蒙古语称“乌兰尼德”。 “德”是“红色食物”的意思。

除了最常见的牛奶外,蒙古族还食用羊奶、马奶、鹿奶、骆驼奶等,其中一小部分被用作鲜奶饮料,大部分被加工成乳制品酸奶干、奶豆腐、奶皮、黄油、奶油、奶油渣、芝士蛋糕、奶粉等,有十多种,可以佐餐食用,也是老少皆宜的零食。乳制品历来被视为优质珍品。若有访客,必须先行招待。如果有小孩来,就要在他们的额头上涂上奶皮或黄油,以示美好祝愿。

蒙古族的肉食以牛、羊为主,其次是山羊肉、骆驼肉和少量马肉。狩猎季节,他们还吃猎黄羊肉。常见的羊肉传统吃法有全羊宴、嫩皮全羊宴、毛全羊宴、烤羊肉、烤羊心、炒羊肚、炖羊脑等70多种。最有特色的是蒙古烤全羊(带皮烤)、带皮烤全羊或阿拉善烤全羊。勒羊,最常见的是手烤羊肉。蒙古族讲究烹调羊肉,烹调后立即食用,以保持羊肉的鲜嫩。尤其是制作手工羊肉时,切忌煮过头。但内蒙古东部蒙汉混居地区的蒙古族也喜欢将肉与调料一起煮,煮成酥脆的手工羊肉。一些地区的蒙古族还喜欢将羊腰肉切成大块,裹上面糊,炸成炸肉片,民间称之为“大炸羊”。冬天主要吃牛肉。有的做成全牛肉宴,更多的是做成炖菜、红烧菜、汤。骆驼肉、马肉也吃,炸骆驼驼峰片蘸糖被视为美味佳肴。经验丰富的厨师还擅长将牛筋、鹿筋、牛鞭、牛尾烹制成各种食疗菜肴。为了便于保存牛羊肉常被制成肉干和培根。

炒饭在日常饮食中与红食、白食一样占有重要地位,是蒙古族特有的食品。西部地区的蒙古族也有用炒饭做“瓮”的习俗。用炒饭做“棒”时,加入羊油、红枣、红白糖,拌匀,揉成小块,当茶或米饭食用。未蒸的小米多用来和肉丁煮粥,小米粉可以用来做煎饼。各种由面粉制成的食品也越来越多地纳入蒙古人的日常饮食中。最常见的是面条、煎饼,他们最拿手的就是面粉馅。制作独特的蒙古包子、蒙古馅饼和蒙古糕点新苏糕。西部阿拉善、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也有用面粉包饺子形状的“掌茹”的习惯。东部热里姆联盟盛产荞麦,用荞麦粉做的煎饼是当地特有的食品。

蒙古族人民每天都离不开茶。除了喝红茶之外,几乎每个人都有喝奶茶的习惯。每天早上第一件事就是泡奶茶。最好使用新鲜纯净水并煮沸。最后将茶粉倒入干净的锅或锅中,煮2-3分钟,然后加入鲜牛奶和盐,煮沸。蒙古奶茶有时还加黄油,或奶皮,或炒米等,芳香浓郁,咸鲜可口,是一种含有多种营养成分的滋补饮料。甚至有人认为三天不吃饭可以,但一日不能喝奶茶。蒙古族还喜欢用许多野生植物的果实、叶子和花朵来制作奶茶。煮出来的奶茶有不同的风味,有的还可以防治疾病。

大多数蒙古人能喝酒,主要是白酒和啤酒。在一些是因为,他们也喝奶酒和马奶酒。蒙古族酿造奶酒时,先将新鲜牛奶放入桶中,然后加入少量酸奶汁(比普通酸奶酸性更强)作为发酵剂,每天搅拌,等待3至4天即可牛奶完全变酸了,就可以放进锅里了。加热,在锅上盖上一个无底木桶,木桶内侧挂几个小罐,大口朝下,然后在无底木桶上放一个装满冷水的铁锅。酸奶加热后蒸发并冷却。铁锅凝结成液体,滴入小锅,就成了第一锅奶酒,如度数不太浓,可以再蒸两锅。每逢节日或宾客朋友聚会,都有豪饮的习惯。马奶酒由发酵的新鲜马奶制成,不需要蒸馏。
【住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住房的满语称呼。 “包”在满语中是“家”、“房子”的意思。蒙古包古称“穹庐”、“毡帐”或“蒙古包屋”。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较大的可容纳20多人休息;较大的可容纳20多人休息;较大的可容纳20多人休息。小的也能容纳10多人。蒙古包的搭建非常简单,通常是在有适宜水草的地方。先根据蒙古包的大小画一个圆圈,然后沿着画的圆圈架起“花”(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辫子编成)。 ,然后将“uni”(一根长约3.2米的柳条)放在上面,将“hana”和“uni”连在一起围成一圈并扎起来,然后放在毛毡上,用羊毛扎起来绳索。你就完成了。一家牧民可以在草原上安家落户。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对蒙古包内部进行装饰。铺上厚地毯,放置家具并在周围挂上相框和海报。现在蒙古包里已经搬进了一些家具和电器,生活非常舒适、愉快。

蒙古包最大的优点就是拆装方便。搬迁很容易。竖立时,Hana 可以拉开形成圆形墙。拆卸时,Hana 可以向后折叠以减小其尺寸。也可用作牛车或马车的车板。一个蒙古包只需两头骆驼或一辆两轮牛车即可运输,两到三个小时即可搭建完毕。

蒙古包虽然外观看起来很小,但是蒙古包内部的使用面积却非常大。另外,室内空气流通,光照条件良好,冬暖夏凉,不怕风雨,非常适合经常迁徙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巴里坤蒙古族与汉族杂居由于历史悠久,所以他们的服饰也比较接近汉族。只有少数老人穿着蒙古族传统服装,头戴蓝色头巾,身穿蓝色长排扣长袍,腰间系着丝带。皮靴。但逢重大节日,蒙古族男女必须身着传统民族服装,系蕾丝蒙古袍,系彩色丝带,脚踩蒙古皮靴,展现出英勇、俊美、威武的样子。

过去,蒙古族以游牧为主,所以住在蒙古包里。如今,除了游牧牧业外,相当一部分蒙古族从事农业生产或农牧业,并定居在村镇。

巴里坤蒙古族的传统饮食以面食、牛奶、肉类为主,夏季则以野韭菜、洋葱、蘑菇为主。后来,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汉族中间,过着半农半牧的生活,他们现在普遍吃蔬菜。蒙古人民热情大方,待客真诚。招待客人时,必须敬酒,唱“敬酒歌”助兴,营造热烈气氛,表达对客人的欢迎、祝福和尊重。蒙古族尤其崇尚尊老爱幼。如果有年长的长辈来到家里,他必须上前把马抱起来并拴好。长辈要走时,必须牵着马,帮长辈上鞍。

蒙古族主要节日有春节和敖包节,此外还有点灯节(祖鲁节)、迈尔节等。蒙古族称春节为送冬的第一天,也是送冬的第一天。迎接春天,“查干萨日”。蒙古族有自己独特的庆祝春节的方式。农历五月十三是敖包节,是最常见的祭祀活动蒙古族的民间活动。敖包是草原上人们常见的祭祀山顶。顶上置柳枝成簇,立杆为柱。 “筑石成山”、“视之为神”,是游牧民族山神、土地神、保护神的化身,是萨满教原始崇拜的典型。祭敖包这一天,人们兴高采烈地聚集在敖包前祭祀。首先,喇嘛烧香念经。人们供完供品后,掌心向上,从左到右绕敖包一圈。他们边走边磕头,走三遍,祈求神灵保佑。 。祭敖包后,还要进行赛马、摔跤、射箭、歌舞等娱乐活动。因此,祭敖包不仅是一种宗教活动,更是一种契机。旨在帮助蒙古族青年男女展示才华、技能并进行情感交流。

赛马、摔跤、射箭被誉为“三英雄术”,是草原马背民族的特长。蒙古族无论男女,从小就学习骑马。到了十岁,他们就能尽可能快地骑马,并能弯腰捡起马匹奔跑时放在地上的手帕、鞭子等物品。摔跤也是蒙古族人民喜爱的竞技活动。摔跤场面很精彩。射箭是蒙古族的强项,也是一项传承至今的技艺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