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归侨海关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粽子是端午节的象征。然而,对于居住在广东惠州铜桥镇的越南归侨来说,粽子不仅是端午节的喜庆食品,更是春节的必需品。
再过两天就是春节了。中新社记者28日专程探访通桥镇。这个小镇位于惠州市西南部,距市中心16公里,是惠州两大侨乡之一。已安置印尼、马来西亚、越南等地归侨4000余人。华侨占该镇人口的40%以上。其中,大多数是越南归侨。
记者在此看到,年关将至,越南归侨正忙着采购年货,一个枕头那么长的长方形粽子格外引人注目。
越南归侨卢朝云告诉记者,这种粽子很大,有枕头那么长,一般重2至2.5公斤。俗称“枕头粽”。包好后,扎成长绳,入锅蒸熟。切成片炒,或切成块加热食用。非常美味,是春节期间不可缺少的餐桌佳肴。
吕超云介绍说,越南粽子的馅料有糯米、绿豆、猪肉和辣椒等。味道很独特。粽子呈方形,用横竖两条竹篾捆扎。形状如田野,代表新年五谷丰登的寓意。 。根据馅料的不同,越南粽子主要分为三种:咸粽子、碱粽子、肥粽子。肉粽子,而“枕头粽子”则属于肥肉粽子。
陪同的通桥镇侨联主席刘冠宏介绍,通桥镇的归侨大部分是从越南回来的。回国后,他们除了保留中国传统习俗外,还将越南当地习俗融入到居住地。例如,腊月二十四左右,归侨就会开始包“枕头粽”。农历二十八、二十九,他们就会开始做越南红烧肉。不过,正月初一,他们要吃得快,正月十一就过除夕夜。 。
“现在归侨已经逐渐融入了这里的生活,他们的生活习惯与当地人没有太大区别,甚至还保留着传统的习俗。”“中国人的风俗习惯比中国人更完整。”刘冠宏说。
随后,记者来到了越南归侨林吴姐姐的家中,她今年99岁了,林大姐是通桥镇最年长的人,林大姐一家五代同堂,格外热闹。记者走访时,她正安静地坐在家门前晒着太阳,而她的儿孙们正在制作“枕头”。粽子”,准备年货和祭祖,迎接新的一年。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