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聚集地区有哪些风土人情、民俗风情?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石柱、秀山、酉阳、四川。在潜江等县,与汉族、苗族等民族杂居。
居住地区、风土人情
[语言]
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土家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语支未定。由于大多数人长期与汉族生活在一起,很早就开始使用汉字和汉字。只有湖南永顺、龙山、古丈等聚居区还完整地保留着土家语言。这个民族没有文字,通用汉语是汉语。
[服装]
土家族女布ing为大袖短外套、开襟左外套、2~3层蕾丝、折边长裤;男装为双排扣短衫。 “庆年”是指提前1至2天庆祝新年,这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土家族男子身穿琵琶领上衣,头戴蓝色丝巾。妇女多穿左袖上衣,两带或三带,袖子较宽,下穿镶边裤或八片裙,喜佩戴各种金、银、玉饰物。
【民居】
土家族喜群居,多住吊脚木楼。房屋依村而建,独栋房屋很少。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格子窗、悬檐、木栏杆、马栏角,古色古香。大多数家庭都有一个小庭院,庭院前有栅栏,庭院后有竹林庭院、青石铺路、刨光木墙和明亮的松树。一家人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平静田园生活。
【风俗】
男女常常通过对歌谈恋爱、结婚。有“哭嫁”的习惯。女性在结婚前7-20天开始哭泣。婚礼哭歌有《女人哭妈妈》、《姐妹哭姐妹》、《骂媒婆》等,一开始是轻柔的歌声,随着结婚日子的临近,越来越悲伤。她哭得口干舌燥,眼睛又红又肿。他们把一个女人在婚姻中是否善于哭泣,作为衡量一个女人才华的一个标准。
在土司制度出现之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仍实行土葬。葬礼由屠老四主持。土老四祭祀亡灵时,在天窗转三转,念经送亡灵。过了桥就到了天堂。然后他们装死,围着“哈哈台”转了一圈。死者的子女跟随土老四哀悼,土老四唱丧歌、吹号角。顿时大炮飞天,哭声、歌声、哀号声不断,持续了几天几夜。装有尸体的棺材随后被抬上山埋葬。从土家族被遣返到民国时期起,土家族的丧葬就由道士主持。遗体安葬三日、五日、七日后,道士会根据主人的出身进行不同级别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过夜”等名称“苏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一般道观都会进行铺柳床、开路、推荐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送牲口、供熟食、撒花解说、解灯、焚棺、祈鬼、扫堂。死者亲属身穿麻衣,身穿丧服,跟随道士举行葬礼,并邀请人们唱孝歌,悼念死者。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四、道士停止活动,改为举行祭祀、唱丧歌,不再道场。
[宗教]
受汉族影响,在宗教方面,主要信仰鬼神,崇拜祖先。这些神并不是他们自己的神。过去有巫师驱鬼。有些地方信奉道教。每逢元旦,我们要对祖先大祭拜,初一、十五也要小祭。祭祀祖先的食物有猪头、饺子、糕点、鸡鸭等。谷物种子。有的人在每顿饭前用筷子夹少量蔬菜在米饭上,静立一会儿,表示要先请已故的祖先吃饭,然后才开始吃饭。农历六月初六,是祭祀地王的日子。每个村寨都要设立摆手堂,摆手堂前摆放猪头、水果等祭品。十月初一,庆冬,宰鸡鸭,设宴招待宾客。此外,土家族还崇拜灶神、土地神、五谷神、猪官神。他们在建造房屋时祭祀鲁班。土家族除了酒肉之外,还祭祀一只大公鸡。
白虎崇拜:白虎在土家族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土家族自称“白族皇后”相传,远古时期,土家族的始祖巴乌乡被提升为五姓部落的酋长,被称为“林俊”。林俊带领部落成员沿河而行,土船到了盐阳,杀死了凶猛的咸水女神并定居下来,人们安居乐业,林俊自然深受人们的爱戴,后来林俊去世了,他的灵魂变成了白虎从此,土家族把白虎奉为祖神,到处供奉,家家神龛上常年供奉着一只木制白虎。正殿大方桌上铺有虎毯,象征着祭祀虎祖。除了宗教崇拜之外,土家人的生活中也随处可见白虎的影子。o 利用老虎威严的目光来驱邪镇邪,希望获得平安幸福。
[饮食习惯]
土家人一般一日三餐,闲暇时一般吃两餐;春夏两季农忙,劳动强度大,吃四顿饭。例如,插秧季节,早上有一顿“早早”饭。 “早早”饭菜大多是糯米粽子或绿豆粉等零食。据说“过早”吃汤圆意味着五谷丰登、吉祥如意。土家族还喜欢吃油茶汤。除了米饭之外,米饭是最常见的日常主食。有时还吃米饭配豆子,年糕、饺子也是土家人的时令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插秧时。过去,红薯在很多地区都被视为主食,入冬后仍是常见食物。一些地区。土家菜的主要特点是酸辣。家家户户都有一个酸菜缸,用来腌制酸菜,酸菜是每顿饭都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豆制品也很常见,比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腐乳等。我特别喜欢吃拌渣,就是把黄豆磨得很细,保留浆渣完整,煮起来为了澄清,添加蔬菜叶并在食用前煮熟。民间常将豆饭、饭饭和渣汤一起吃。土家人喝酒,特别是在节日或招待客人时。最常见的是用糯米和高粱酿造的甜酒和烟酒。酒精含量不高,味道纯正。典型食品:土家族爱吃糕点(糯米糕)、腊肉、油茶等食品,也爱吃蔬菜、饺子、绿豆面(米粉)、炸糕等。
[文化]
土家族 p人们喜欢唱民歌。民歌有情歌、婚礼歌、摆手歌、劳动歌等、动人歌曲、盘歌等。
“摆手舞”是一种流行的古代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农耕等方面的70多个动作、宴席等,与祭祀祖先、祈求丰收有关。无论什么盛大的聚会,都必须跳舞。 《挥手》选择农历单日开始,时长也是奇数天。一般是三天、五天、七天。通常每逢农历正月初九或三月初三,就有数万人参加。节奏鲜明,动作优美、古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以史诗和民歌最为著名。
主要从事农业和手工业,刺绣、编织较有名,土花寝具尤其有名。它是经济文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汉族的影响,但也保留着自己的特色。湘西的“金桐油”、鄂西的“巴漆”是驰名中外的产品。
“西兰卡普”是土家族工艺品中的一朵奇葩。又称“花毯”,是土家锦的一种。它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美妙的构图被列为中国五大织锦之一。
土家族文学以叙事诗、民歌和摆手舞中的摆手歌最为著名。摆手歌可分为大摆手歌和小摆手歌。激昂的歌曲本质上是史诗般的;小波歌曲多为苦歌、情歌、抒情作品。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地风味。长篇叙事诗《锦鸡》由四句民歌组合而成,以男女对唱的形式表演。它以爱情故事为主线,反映社会生活的广阔侧面。
[天文历法]
土家族人民在长期的农耕生活中,积累了大量的天文、地理、气象、水利、农业、生物、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并用这些知识来指导土家族世代相传的生产。和生活。
土家族人民的气象知识以谚语和歌曲的形式流传下来,如:“朝工人的云明亮晴朗;朝西的云披着雨衣;朝南的云破船朝北云不清。”,“朝烧云,则不能煮茶;晚烧云,则杀蟾蜍”。 ”、“雷神歌唱,雨不多”、“东边太阳高照,西边下雨,西边升起彩虹”呃。”,“月撑伞,日破石板,月生毛,明雨落。”预测晴天的准确率很高。
土家族也安排农时根据山间草木的枯萎、候鸟的出没、日月星辰的变化、云风雨雷电的交替,预测气候,估算每年的收成他们把世代积累的农耕经验编成民歌、谚语,口耳相传,指导春耕秋收。如:“老张,别听老头子哄。”油桐开花了,要种。”、“春来三月,百花盛开,满山太阳鸟鸣叫。一则宣布春节,二则毁坏庄稼。”警告油桐花开的时间太阳鸟叽叽喳喳的叫声也是播种的时间。又如:“清明需光明,谷雨需淋”。这是根据特定节气的气象条件来预测农业收成的质量。
他的农业知识也依赖于这代代相传的谚语和歌谣,如:“深耕细作,耙至粗,一碗泥结一碗饭”。讲的是耕地必须深耕、细耕,才能有好收成。 “把薯苗种深种浅,把红薯种在皮上。”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