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大同思想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大同”是中国人民两千多年来追求的理想社会的代名词。最早记载大同的书籍是《礼记·礼运》。
大同社是一个“造福全民”的慈善社团。 “人不能只爱自己的亲人,也不能只爱自己的孩子”,就是以亲人为出发点去爱别人。在古代,最高的道德叫做慈善。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理想,孔子提出了世间另一种思维方式,即“中庸之道”。这是一个悖论:事物找到平衡的方式,当它们找到平衡时,事物就变得平衡。作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想找到平衡,就只能讲和谐,也就是和解。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和而不同。”
孔子的大同社会是一个充满仁爱和道德的社会。在这个社会里,仁是最高的道德准则,孝是仁的基础,体现在尊、宽、信、善、行上。这就是忠恕之道的中庸之道。只要做到了这一点,“老者终有老死”,“少年者自有成长”,“寡、寡、孤、残、病者皆有赡养”。这些理论经过学者们的充分发展,形成了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道德。
孔子的“大同”提出了择优的能力。博世济众助人相爱、平等互助、大众的社会理想对当今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大同思想历来是中国人民的美德,也是世界人民的美好理想。这些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从人类共性的角度出发,人才的选择仁慈、善良、平等受到全世界人民的认可。因此,所有宗教的信条都是以仁慈和平等为基础的。他们还憧憬一个仁慈、平等的理想国家。唯一的区别只是国情不同,风俗习惯不同,方式方法不同而已。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