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中元节有哪些习俗呢?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俗称中元节。但在壮族地区,壮族人称其为“鬼节”,也称“七月半”、“七月节”。顾名思义,“鬼节”因节日活动内容而得名。壮族民间传说:人死后化作鬼魂,上天堂受“天”控制;只有七月初七到十五,他们才能放“假”,回人间“探亲”。因此,每年七月初七,姑娘们过“巧巧节”后,家家户户都忙着准备祭祖(家鬼)的活动。至于那些没有家人、没有亲人的“野鬼”,只能在荒野中流浪。因此,在这期间,据说某某在荒山上听到“鬼哭”,某某被“野鬼”推入河中,成为“替身”“陀生”……
各地庆祝“鬼节”的节日安排各不相同。最常见的就是:腊月十三之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尤其是祭祀用具,如桌、椅、凳、餐具,以及香炉、灯具等,都要进行大扫除。一件一件地清洗;日常言行讲究礼仪,忌说脏话、争吵(给祖先回家时家庭幸福安宁的好印象,让祖先高高兴兴归来,安心);准备供品,如育肥鸭子(因家家户户都要杀鸭子,故又称“鸭节”)、备足猪肉、酿好酒、选糖糕、水果等。这样做,一是表达二,尊重祖先是表现子孙能干的家庭管理能力。此外,还有纸制的房屋、衣服、元宝等大厅里也有提供。 “祭祖”从七月初八开始。正月初二之前,必须接祖先回家,烧香,一日三餐。
正月十四、十五(有的地方是十三至十六),全家停止一切农活(相当于放假),集中精力进行祭祀活动,包括购买丰富的祭品。举行庄严的祭祀仪式,举办热闹的聚餐等,值得一提的是,正月十四的第一次祭祀仪式尤为重要。人们常常半夜起床,天亮前举行礼拜仪式。天一亮,全家人就聚在一起吃晚饭。原因是为了防止“野鬼”跟随祖先进屋。传说“野鬼”在黎明前最安静。不过,从卫生角度来看,这可能与天气有关。温度最高七月,蚊蝇猖獗。因此,人们趁着清晨天气晴朗,蚊蝇尚未出来,完成礼拜和聚餐。正月十五晚上是“送祖”日,所有纸祭品都要焚烧,以示送给祖先带回家享用。
正十六是走亲戚的日子。出嫁的女儿会在这一天回娘家看望父母和兄弟。那些已经有了孩子的人通常会带孩子回家看望祖父母、叔叔和表兄弟姐妹。如果几个姐妹都已经结婚了,这一天可以说是“巧合”地聚在一起,而所有的“表兄弟”(兄弟姐妹的儿子和女儿)都难得聚集在这里,所以自然有现场气氛热烈、和谐。气氛。因此,有的民俗学家把壮族的“鬼节”称为壮族的“团圆节”。壮族人把“鬼节”视为春节之后最重要的节日。就像过年一样,无论家里多穷,也要过“鬼节”。这几天切肉切鸭,举行隆重的仪式,祭祀祖先。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