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人有哪些风俗习惯?
不能说没有大男子主义,但也很少。福建省(简称闽)位于中国东南沿海,东北与浙江省毗邻,西部和西北与江西省毗邻,西南与广东省相望,东与台湾岛隔台湾海峡相望。土地面积12.4万平方公里。福建省辖1个副省级市、8个地级市。福建的地理特点是“依山傍海”。福建多山,全省山地丘陵面积约占全省土地总面积的90%。这些山区大部分被森林覆盖,使福建森林覆盖率达到62.96%,居全国第一。福建海岸线居全国第二,海岸蜿蜒,岛屿众多。海路可到达南亚、西亚、东非。这是t的起点历史上的海上丝绸之路和海上贸易集散地。福建沿海的文明是海洋文明,而内陆的客家地区是农业文明。除了武夷山、鼓浪屿、清源山、太姥山等自然风光外,还有土楼、安平桥等人文景观。福建的民族构成比较单一。汉族占总人口的97.84%。畲族是主要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1%。还有少数回族、满族。 1. 福建区域特征 1.1 福建地貌 福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境内山地丘陵面积约占福建省土地总面积的90%。所谓“八山一水一田”。有两座山省内、闽西、闽中地区大致平行。闽西山地带以武夷山为主,斜跨闽赣两省,长度约530公里,平均海拔1公里。最高峰黄冈山海拔2158米。它位于武夷山市西北部,是中国东南部的最高峰。闽中山地带自北向南分为九峰山、戴云山、薄坪岭。福建海岸地貌格局以海岸线曲折为主,海湾、半岛较多。闽江口由于山脉靠近海岸,平原狭窄;闽江口以南还有较大的沿海平原,如福州平原、兴化平原、泉州平原、漳州平原等。且分布广泛的海蚀红土台地。东南部福建沿海地区是全省耕地集中地区,也是福建省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过去,省内城市之间的交通通常通过水路完成。由闽江、晋江、九龙江下游冲积而成的四大平原:漳州平原、福州平原、泉州平原和兴化平原。 1.2 福建气候 福建地区气候差异较大。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明显,垂直分带性强。复杂多样的气候有利于农业多元化发展。年平均气温17-21℃,沿海气温常年高于10℃。冬季温暖,1月平均气温沿海7-10℃,山区6-8℃。夏季炎热,平均气温为气温20至39摄氏度,台风多。无霜期内陆地区260~300天,闽东南沿海地区无霜期300~360天。一年可收获3次,适宜甘蔗、亚热带植物等高温作物生长。在其他地区,一年可收获两次,适合种植水稻和茶树。年降水量1400-2000毫米,由东南向西北递减。季节分布不均,雨季和旱季明显;雨季为3月至6月,占全年降水量的50-60%。 7-9月为台风季节,降水较多,年际变化大,易发生洪涝、干旱; 10月至次年2月降水较少。年日照时数1700-2300小时。沿海、海岛地区有效风能达到2500-6500千瓦时/平方米。赢d能源和台海油气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2、福建风土人情2.1福州清明节习俗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但福州的清明节却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每年清明节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会去郊外踏青。扫祖坟、压纸、耕土。扫完墓后,一定要把松枝折下来带回来插在自家门口,向邻居说明你已经尽到了扫墓祭祖的责任。福州人扫墓祭祖时,祭品并不复杂。只有清淡的糕点、豆腐、面条等,但有一种菜是绝对不能少的,那就是福州特产的“旋波大麦”。所以清明前后,福州家家户户都会做菠菜薏米。如今清明节前后,街上的商店也大量出售菠菜薏米。菠菜薏米是将菠菜榨成汁,泡入米浆揉成薏仁皮,再用豆沙、萝卜丝等做成馅儿。形状比较简单,但菠菜的绿色给菠菜薏米一种独特的风味。春天的绿意盎然,扫墓回家的路上,菠菜薏米就成了充饥的好零食。 2.2 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是我国著名的民歌之一。居住在福建的客家人与其他地区的客家人一样善唱山歌。他们用客家山歌来表达生活、工作、爱情等情感。客家山歌是用客家人的口语演唱的,融入了客家人的语言特点,形成了一种统一的民歌。是民歌中的特色。由于客家人所处的环境多为险峻山脊,男女共同劳作,不存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地位差别。客家人大多淳朴、勤劳。客家人这些独特的背景和文化也影响着客家民歌。 。客家人大多分布在我国南部和东南部山区。他们的日常生活、工作都与山有关。客家妇女和男子也在山里从事各种工作。长期在山里劳作,自然会通过山歌来表达彼此的感情。事物。由于客家人生活在山区,劳作,一旦到了田野、山谷,他们就情不自禁地高兴起来,唱几首歌曲来表达自己的心情。由于客家人没有其他大众娱乐活动,唱山歌是一项大众化的娱乐活动,客家人男女都对它有着共同的喜爱。在客家社会,旧伦理的约束也很严格。因为他们在家里管得太严,到了山里精神就解放了,自然就可以唱山歌了。 2.3 龙岩客家婚礼习俗 居住在龙岩的客家人有着独特的婚礼仪式。当新郎的迎亲队伍到达女方家时,新娘要站在有八卦太极图的米筛上穿上新鞋。客家人称其为“郭”。 “筛米”象征着抛下母家的荣华富贵,在夫家重建事业。然后新娘就要被抬出家门,上轿时,新娘的兄弟们用一碗水溅到车上代表已婚女子,水溅出来,到达新郎家后,必须带领新娘由伴娘手持吉祥柑橘盘跨过熊熊燃烧的炭炉,寓意“红红火火”。进殿拜完后,便进入洞房,婚宴开始。 2.4 泉州民俗风情 泉州位于我国福建东南沿海。这里是古代闽越族的土地。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底蕴。千百年来,泉州民风淳朴,文教繁荣,人民勤劳坚忍,知礼仁善的遗风代代相传。独特的泉州民俗风情。宋初,泉州海上交通和贸易繁荣,成为“万国服饰”的时尚之地和对外开放的重要港口城镇。许多外国商人和传教士选择这里安居乐业ment。各种宗教传入,与当地传统儒道文化相互渗透。寺庙、教堂星罗棋布,信仰逐渐世俗化,形成了融汇中外多种文化的泉州民俗。由于历史地理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外来习俗文化的交融,形成了泉州独特的文化风情氛围。衣食住行、婚丧嫁娶、年节节日、信仰崇拜、礼仪时尚等,更多地体现了文化古城和著名侨乡的风俗习惯和特色。解放后,泉州人民在政府的引导下,崇尚科学,革旧立新,社会风气趋于文明进步。 2.5 宁德民俗 福建省宁德市畲族主要聚居区。从唐朝开始,畲族先民从闽、粤、赣三省交界处迁徙到闽东。目前,闽东宁德的畲族人口为17万,占全省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人口的四分之一。闽东畲族分布在9县124个乡镇、街道办事处。福安市现有8个畲族乡镇和畲族经济开发区,有畲族聚居行政村203个。畲族作为一个古老的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鲜明、独特的风俗习惯。畲族有自己的语言,通用汉字。他们自称“山哈”ch是指住在山里的客人。畲族喜唱山歌。他们经常用歌曲来表达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感受,通过歌曲抒发爱情,歌颂劳动,抒发爱情,讲述本民族的历史、神话传说。畲族的传统节日、婚俗、武术、医学等也独具特色,充满民族色彩,为闽东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2.6 茶俗俗话说“寒夜客来,茶酒来”,客人一进来,福建人就泡茶。福建人喜欢喝乌龙茶。福建最有名的茶是安溪茶。安溪茶叶中的顶级品质是铁观音。铁观音形似青橄榄,入口微苦。入喉后逐渐回归甜味,魅力无穷。福建人把喝茶称为泡茶。泡茶的过程非常讲究,需要更多的时间比喝茶更省时省力。首先是茶具,通常是只有手掌大小的红宜兴陶壶,称为“小巴掌”。配套的茶杯当然要小一些,用这样的茶具泡出来的茶就叫“小张茶”。除了茶壶、茶杯外,还有盛放茶杯的茶盘和盛放茶壶的碗状茶洗。每次喝茶后、泡茶前,将茶杯放入茶洗中,用开水冲洗。漂烫是洗茶的功能之一。第一步是烫锅和杯子。然后倒掉茶水中的水,将茶壶放入茶水中,放入茶叶。茶叶往往需要装入壶中才能冲泡出来才可口。水沸腾后,立即将其倒入茶壶中。这时候会有一些泡沫浮起来。用盖子轻轻搅拌出泡沫。盖上盖子后,将沸水从盖子中倒出然后倒茶壶外面的水。泡沫被冲掉,茶壶内外温差也不会太大。提起茶壶,将第一批茶全部倒入茶洗中,立即冲入第二批水,直至揭开盖子后水稍有溢出。盖上盖子,再倒入一些水,然后立即倒茶。 ,不能推迟,最忌泡茶,因为茶碱一泡就会释放出来,茶会苦涩。倒茶需要很大的力气。必须用一根手指压住茶壶盖,将茶壶转动九十度,将壶嘴笔直向下推,迅速倒在已经排成一圈的茶杯周围。先请关公巡城,每杯必巡。最后请韩信命令将士。最后几滴是最甘美的,每一杯都要点。茶倒出来了这样每个杯子的颜色就会均匀。味道是可以比较的。一泡茶一般要冲泡五六次。比较讲究的可以泡三四次。应将茶叶倒出,重新煮壶、杯。 3. 福建的节日 3.1.福建七夕节 祭祀儿童的保护神“七娘妈”。在闽南和台湾地区,古代七夕节最重要的内容不是祈福,而是祭祀“七娘妈”。 “第七妈妈”是保护孩子安全健康的偶像。民间对七娘的崇拜十分盛行。据闽南台湾学者林再复在《闽南人》一书中考证,闽南人过去曾漂洋过海,到台湾或其他国家经商谋生。大多数人多年未能归来,妇女们不得不将全部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有了希望,才有活下去的勇气。于是,七夕节这个相思亲情的节日就演变成了祈求保护孩子的“七娘”神。福建、台湾民众相信,16岁以下的儿童是由天上的仙鸟——鸟妈妈照顾的。鸟妈妈受七娘所托,七娘也就成了未成年孩子的保护神。宝宝一岁后,虔诚的妈妈或奶奶就会抱着宝宝,带上丰富的祭品,加上鸡冠、莨苕,去寺庙祭拜,祈求七娘保佑宝宝平安长大。将古钱币或锁牌用红包和羊毛串起来,系在脖子上。他们一直戴着它直到16岁。然后他们在七夕节把锁牌摘下来,去寺庙感谢七娘玛多年的祝福。 《庐江志》里是这样的“除去生命线”的意思。这一天,闽台家庭的卧室门口都挂着七娘妈妈抱着孩子的“七娘神灯”,以保佑孩子健康成长。晚上,摆上鲜花、瓜果、胭脂水粉、油米各七份,并摆上“七娘亭”、“七娘轿”,祭完后,“七娘”就位。 “七娘亭”和“七娘轿子”都被烧掉,一半的祭品扔在屋顶上给七娘享用,另一半留给自己,让她更加美丽健康。有的家庭3.2妈祖节 妈祖节每年4月25日、10月4日在福建省莆田市湄洲岛举行。是林莫娘。她出生于宋朝建隆元年960年农历3月23日。她生前经常为岛上的人们治病,并能预测天气变化,让渔民避开台风等危险。林默娘于农历九月初九去世,时年28岁。她去世后,人们感其德行,尊称她为女神、圣母,并在湄洲岛建妈祖庙祭祀她。在人们心目中,她成为了能带来吉祥的海上女神。活动内容: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和九月初九是海神妈祖的诞辰和忌日。每两天,就有数以万计的当地民众和台湾同胞来到湄洲岛妈祖庙祭拜妈祖。节日期间有祭妈祖、妈祖文化研讨会、工艺品展览等活动。你可以看欣赏特色民间歌舞,品尝闽菜。 3.3 元宵节 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元宵节”。这一天,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在桌上摆上五畜、瓜果、酒菜、纸钱等,烧香祭祀天宫神。 13日至17日的五天时间里,大街小巷的家家户户都张灯结彩。街边卖汤圆。福建民歌《卖汤圆》唱道:“卖汤圆,卖汤圆,元宵节的汤圆团圆”就是“元宵节吃汤圆”的真实写照。福建端午节不仅有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还举行抓鸭子活动。这是一场考验人的民间体育比赛ple的体力、毅力和技能。竞技场通常位于海上或河流上。一根数米长的木柱从岸边伸出,上面涂满了油。木柱的末端安装了一个装有鸭子的小木箱。盒子有一扇活板门。参赛者要爬上木梯,走过伸入大海的木柱。当他们到达终点时,用手打开小木箱的活板门,鸭子掉进了水里。与此同时,人们也跳入水中捉鸭子。通常一个多小时,战士们就能抓到十几只鸭子。福建四大特色小吃包括鱼丸、肉燕(俗称“太平燕”)、蚝饼、锅边(廉江的海鲜锅边最为有名)、春卷、光饼、菱角饼、黄年糕。福州. 、发糕、八宝芋泥(甜)、萝卜糕(咸)、芋头糕(咸)、蚝饼、九层糯米等等,种类繁多;有兴化米粉、莆田卤面;厦门泉州的炒面、烧肉粽、笋冻、面糊;还有扁肉、拌面、酸菜面等沙县小吃;龙岩特色巴干(上杭萝卜干、永定菜干、明溪肉干、宁化老鼠干、长汀豆腐干、武平猪胆、连城红薯干、永安笋干);夏天吃仙草凉粉;蒲城的芋圆、豆腐丸、桂花茶、枣泥;概要:福建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民俗风情,还有福建山清水秀、空气优良,全省森林覆盖率达到63.1%,居全国第一。 “双世界遗产”武夷山和世界名茶都是福建著名的生态品牌。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