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音乐基本上是由没有半音的五声音阶组成,第五音阶中的每个音都可以作为该调式的主音。以正音、羽音为主音的调式较为常见。曲调起伏较大,常有六、七、八、九、十度的大跳;音乐的音域也很广,一首歌往往有十四、五度,给人一种广阔无拘无束的感觉,表现了蒙古人民的豪放。性格特征。

唱法是分别用真、假声,由于音调高,所以音调高亢、响亮,富于变化。歌手在演唱长调慢调时常加入一些装饰音或装饰性颤音,以营造活泼的情绪或委婉的风格,并常在长调后用短促的上滑音结束句子,使曲调柔和圆润。

另外,蒙古族有一种唱法叫超儿,这就是库迈。这种方法是利用口腔中的空气振动声带产生共鸣,巧妙地调整舌尖的间隙,从基音中选择其所包含的不同泛音,从而形成连续的低音并不断产生高音。曲调。 。

采用这种演唱方法,可以清楚地听到一个人同时发出两种声音,即高音域的旋律和低音域的延音。但这种方法多由两人表演,即几个人唱连续低音,一个人唱高音曲调。

蒙古族人民不分年龄、性别,都喜爱唱歌。他们尊重歌手和擅长唱歌的人。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仪式歌曲和田园歌曲两大类。礼仪歌曲用于婚宴和其他节日场合。他们的主要内容是唱纯爱、唱英雄、唱关于赢得赛马骑手。田园歌曲多在放牧、搬迁时演唱。内容多为歌颂家乡、抒发对事物的情感。蒙古族民歌节奏自由,装饰音多而细腻,可朗诵性强。其明亮、悠长、亲切的曲调令人耳目一新。田园歌曲的歌词不仅善于抒发情感,还注重描写情景、交融情景,表达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田园歌曲的节奏一般较长、缓慢、自由,常采用“密-密-密-密”的节奏。一般来说,田园牧歌的上行乐句节奏长而缓慢;下行乐句常采用活跃、舞动的三连音节奏,形成华丽的华彩乐句。

蒙古族民歌以其声音宏大雄壮、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它们的内容非常丰富,有些是文士有的写爱情婚姻,有的歌颂马匹、草原、山河,有的歌颂草原英雄等,这些民歌生动地反映了蒙古社会的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