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
壮族善于歌唱。右江一带称“环”,左江一带称“石”,桂北地区称“碧”、“环”。他们都唱民歌。意思是。定期举办民歌聚会,称为歌会。歌曲展的日期因地而异。农历三月初三最为隆重。参加大山歌会的人数超过一万人。内容有请歌、乞讨歌、热情歌、对歌、礼貌歌、推荐歌、盘歌、叫醒歌、送别歌、情歌、送别歌等。 《仙女》,是歌手的典型代表。歌会期间还举行了男女抛绣球、撞鸡蛋等娱乐活动。这期间,家家户户都吃五色糯米。在云南文山地区,壮剧上演,马戏表演。召开了三次交流会。过去,壮族人一年种一茬稻(即一季),三月初三是准备耕种的时间。葛未就是为春耕做好物质和精神上的准备。吃五色米、五色蛋,寓意祈求丰收。

唐代,壮族已有舞蹈,如冲塘舞,以舂米为主,伴以锣鼓声。宋代有扁担舞、采茶舞、钓虾舞、春牛舞等,男舞刚劲有力,女舞优美。这种舞蹈一直流传至今。在汉剧的影响下,清朝前后开始出现壮剧。一是用壮语演唱的壮戏、施工戏、木偶戏;另一种是在民间歌舞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歌舞剧。壮族戏曲分为“北鲁壮戏”,流行于田林、西林、百色地区。在滇剧的影响下,在民间说唱、曲艺“板凳戏”的基础上,吸收了滇剧的唱腔、伴奏而形成。乐器有壮族的马骨胡、葫芦胡、木叶和汉族的笛子、三弦、二胡等。流行于清溪、德保两代的“南鲁壮戏”,是在马艾地方戏的基础上,受彝剧的影响,形成唱唱结合的戏曲形式。彝剧除胡外,还使用文锣、武锣、大钹、小钹、二胡、三弦、笛子、鼓、梆子等。
壮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过去,壮族村寨里的任何一位客人到访任何一户人家,都被视为全村的客人。往往是几户人家轮流请吃饭,有时有五六户人家一顿饭。钍他们通常有互相做客的习惯。比如,一家人杀猪的时候,必须请村里每户一个人一起吃饭。招待客人时,桌上一定要有酒,以显示你的威严。敬酒的习俗是“饮酒、递杯”。其实用的不是杯子,而是白瓷勺。

当客人回家时,一定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为他提供最好的饮食和住宿。他对老人和新客人特别热情。用餐时,必须等长辈坐下后才能进食;长辈没有先接触过的菜肴,晚辈不准吃;给长辈和客人奉茶、饭必须用双手捧,不能在客人面前递,也不能背着长辈递给长辈。先吃完的必须对长辈和客人说“慢慢吃”离开餐桌前一一进行;年纪较小的孩子不能在餐桌上的每个人都吃完之后才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人民的传统美德。在路上遇到老人时,主动打招呼并让路,不要在老人面前跷二郎腿,不要说脏话,不要踩在老人面前。杀鸡时,必须将头和尾献给老人。路上遇到老人,男性应称呼“岳父”,女性应称呼“奶奶”、“老太太”;遇到客人或搬运重物时,应主动让路。如果遇到老人背着重物,要主动搀扶并送走。在。

壮族禁忌正月初一杀生;一些地区青年妇女忌食牛肉、狗肉;出去旁观者禁忌妇女进入分娩的前三天(有时是前七天);妇女在分娩前进入是禁忌。满月的妇女会来家里做客。登上壮族竹屋时,通常要脱鞋。壮族忌讳戴斗笠、携带锄头等农具进入家中。因此,外出壮家时,一定要放下农具,摘下斗笠、斗笠。火塘、火灶是壮族家庭最神圣的地方。严禁踩踏火塘上的鼎、炉灶。壮族青年结婚时,忌讳孕妇参加。孕妇尤其不准见新娘。特别是孕妇不准进入产妇家。如果家里有孕妇,应在门上挂袖枝或刀以示禁忌。任何不小心闯入产妇家的人都必须给婴儿起名字并给婴儿一套衣服。一只鸡或相应的礼物可以充当孩子的教父或教母。

壮族是一个种植水稻的民族,他们非常喜爱青蛙。有些地方的壮族有特殊的“敬蛙仪式”。因此,去壮族地区,严禁杀青蛙或吃青蛙肉。每当发生洪水或其他重大灾害时,壮族人民都会举行祭祖活动,祈求龙救灾。仪式结束后,在村口立碑,防止外人入村。
壮族婚姻可以是自由恋爱,也可以是父母包办。一般而言,他们在婚前享有充分的爱情自由,但父母常常干涉安排。壮族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女性和男性一样,都是劳动力家族的成员,但只有男性才有继承权。在婚姻制度中,盛行“不出夫家”或“坐家里”,有些地方至今还保留着这种习俗。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就要回娘家居住。每逢重大节日和农忙季节,她都会在丈夫家短暂居住。在怀孕之前,她不会永久住在丈夫家里。因此,“不出夫家”的期限从三年到五年不等。历史上,“不离夫家”时期就有性自由。在现代,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这被认为是不正当的行为,受到严格禁止。违反者将被离婚或赔偿一定数额的财产。现在爱情是自由的,婚姻是独立的。

壮族是一个节日多的民族,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其中,春节、“三月三日”、“七月十四日”是壮族最重要的节日。其他节日与汉族相同。

一、壮族的春节
壮族的春节从农历大年三十到初一、初二,持续三天。月,但农历四月初五仍被视为春节。这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准备工作一般从腊月二十三开始,家家户户打卫生、缝衣服、缝裤子、买年货、贴春联、做糕点、杀猪、包粽子。春节,又是一个团圆的日子。在外打工的人们通常都会赶在除夕夜之前回家团聚,吃团圆饭。春节期间,除了走亲访友,青年男女经常参加对歌、打陀螺、舞蹈、球类、演戏等文化体育活动。除夕夜,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红烧肉、粉肉、叉烧等,晚餐的八道菜中,少不了“白斩鸡”。有老人的家庭会炖猪脚或整只鸡。煮很多米饭留到第二天象征着财富。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要熬夜到半夜鸡鸣,放鞭炮,辞旧迎新。过去,有些地方把放鞭炮称为“招牛魂”(壮语叫“偶魂怀”),意思是老黄牛的灵魂还散落在田野里,牛魂还散落在地里。牛被召唤回来了。新年伊始,老黄牛的灵魂又被带了回来。它是是时候让黄牛再次为他们的主人努力工作了。 《唤牛魂》一开始,有人敲锣打鼓、吹笛子,整个村子都洋溢着欢乐的气氛。

二、正月初二
所有游人必吃粽子。庄家的粽子是一种高贵的食品。粽子有大有小,大的重一、二公斤,小的重二、三公斤,还有一种重一到二十公斤的,叫“风摩”(特大号粽子)。粽子的主要原料是糯米,但一定要有馅料。馅料是用去皮的绿豆和半脂但不瘦的猪皮与上述酱汁混合而成。它被放置在粽子的中心。煮熟后,其味道和香气是无与伦比的。

3.陀螺节
在广西壮族聚居地,有一场著名的体育活动ent - 陀螺节 - 每年举行。时间是从旧历年除夕前两三天到新年正月十六,持续半个多月。陀螺,壮语称“乐江”。它们有大有小,有轻有重。有的大如川田柚,重约一斤,有的小如鹅蛋,有的两三两。制作台面必须使用质地好的实木。它的“头”应该是光滑的。 “打”时,用二、三尺长的麻绳将其绕圈,直至到达你认为合适的地方。然后用右手的无名指和小指握住麻绳的末端,快速将其拉向地面。旋转,陀螺就会“呼呼”转动。质量好的陀螺,再加上旋转技巧,可能需要七八分钟的时间才能旋转,然后才会倒下。顶级比赛甚至是m矿石热闹非凡,第一名获得者被誉为“陀螺王”。据说,顶级演奏从产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4.龙端节
龙端节是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壮族及附近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 “龙段”(壮语,意为“赶田”)是壮语音译,意为聚集在宽阔平坦的地方。相传,这个节日已有700多年的历史。最初是为了纪念公元1052年4月起兵反宋的民族英雄农志高(壮族)。如今,龙段街已发展成为富宁县及周边地区壮、瑶、苗、彝、汉等民族交流物资、共同庆祝的传统节日。相传北宋时期,为了抵御外敌入侵,在封建统治者的残酷压迫和剥削下,农志高带领广西壮族人民奋起反抗,取得了连胜,建立了“南国”,自称“南田王”,攻克了南宁,打败了钦州,建立了“南国”。攻打广州,威势甚大。后来起义军失败,退至抚宁。为了平息农民起义,削弱起义军,北宋统治者将壮族人民复员到贵州等地。临走前,壮族群众纷纷聚集在一起,伤感地告别,并祈求村民们明年再来团聚。从此,每年农历三月,异地的壮族群众都会回乡与亲友团聚。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龙端”节日。龙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开始,持续三天。节日之前东道村杀猪杀牛,在田坝上搭建戏台,安排食宿接待客人。那时,姑娘们会穿无领上衣和蜡染裙子,边角和袖口有银排,绣有花边图案,胸前有锦口袋,脚穿绣花鞋。所有的花都簇拥在一起,美丽极了。俊美的少男少女聚集在一起,载歌载舞,直至日落。有兴趣的可以跟着姑娘到村里继续对歌。

5、吃黎节
吃黎节是广西壮族自治区龙州县、凭祥市壮族人民特有的节日。 “辣椒”在壮语中是“喜庆”的意思。壮族人民有着悠久的过春节的传统。但1894年春节到来时,法国侵略者入侵我国边境。为了对抗入侵广大青壮年奔赴战场,与敌人英勇作战,保卫家园。正月三十,当战士们出征凯旋归来时,村民们杀鸡宰羊,制作糯米糕,热情招待,一起庆贺胜利,补过年。从此,吃站节就逐渐形成了。节日期间,人们舞狮、舞龙、载歌载舞,热闹非凡。

六、八白节
每年四月兔日,广西镇宁、索乌地区的壮族人民要杀牛一头、猪一头、鸡二只、鱼四十八条。去八白山祭拜壮族妇女八白(相传她是农志高的母亲)。那天,男女老少皆到场,仪式十分隆重。相传,八白是首领一个壮族村落。她带领壮族人民与官兵作战,失败后惨遭杀害。他们把她埋在一座高山之巅,并称这座山为“八白山”。每年亚白去世的日子,壮族人民都要杀牛、杀猪来纪念她。这样年复一年的祭祀方式从未间断过。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节日——八佰节。

这是你的作业
提供信息并自己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