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俗 印度教盛行“万物有灵论”的自然崇拜。虔诚的印度教徒一生有三个夙愿:到圣城敬拜湿婆神、到恒河沐浴圣水、死后葬于恒河。他们视牛为神,崇拜它。印度人有四大传统仪式,即出生、葬礼、结婚和法会。此外,印度还有10大特殊习惯和6大禁忌。出生:在印度传统上,重男轻女,因为女儿出嫁时,父母必须准备丰厚的嫁妆。没有嫁妆,女儿就不能结婚。印度人生下女儿时,会拍手表示两手空空。但如果生了儿子,家里人会立刻敲锣庆祝,预示着儿子将来娶妻时,可以带上一份有威望的嫁妆。印度人庆祝孩子诞生和安全成长的方式孩子们要到寺庙进行“法会仪式”,念诵祈祷文,然后与亲友一起吃饭。在印度,孩子出生后,父母会请人为孩子占卜。大多数孩子的名字都取自英雄或神灵。孩子的出生日期尤其受到重视,因为它可以决定孩子未来的结婚对象。葬礼 当印度教徒去世时,将在河坛举行火葬仪式。印度教徒去世后,家人会用黄色或白色的丝布包裹尸体,然后将其放在两个竹担架上,列队抬到加特火葬场。传统上,将死者抬往火葬场的任务应该由家人来完成,但现在大部分都交给了专门的人员。在印度,专门从事丧葬事务的人被认为是贱民,是最低种姓。一般来说,葬礼都很简单,但富裕的家庭可能会请乐师在葬礼前演奏。d 盛大游行。火葬前,死者的长子必须手持油灯绕尸体走三圈。点燃火葬柴堆时,死者的长子必须剃去头发,只留一小撮在后脑勺,然后到河里沐浴以净化自己。火化后,死者的骨灰将被扫入河中,这意味着灵魂已与肉体分离,得到了解放。婚礼:印度婚礼是社会地位的象征,也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仪式。当年轻的印度人达到结婚年龄时,他们的父母会寻找具有相同社会阶层、语言、地区、背景和兼容星相的伴侣。印度的婚礼相当复杂。婚礼前,双方父母会通过充当媒人的神父讨论嫁妆事宜。女方必须同意男方和女方在婚前提出的嫁妆金额o 各方选择吉日并开始筹备婚礼。婚礼前一天,新娘必须开始按传统化妆方法抹油、洗澡、更衣、梳头、画眼线、涂唇油,脚上涂红色,额头上点红提卡,点上红提卡。下巴上有一颗黑痣,然后还要用植物染料在手脚上画上汉娜图案,然后洒香水,戴首饰发饰,最后把牙齿染黑,嚼槟榔,涂口红在他们完成之前。结婚当天,新郎骑着白马前往新娘家。此时,女方家中已经设立了火坛,双方亲友在法师念诵的吉祥咒语中,围着屋子跳舞,在火坛前祈祷。随后,新娘在女伴的簇拥下,走向火坛,牧师为新娘和新郎系上纱丽。丝巾连在一起,象征婚姻天长地久。印度婚宴在新娘家举行,新婚夫妇坐在婚宴上接受亲友的祝福。新婚当晚,新郎在女方家过夜,第二天接新娘回家。普迦仪式(Puja)普迦是印度教崇拜神灵的仪式。法会仪式必须由牧师主持。仪式期间,信徒们会装饰神像并抬着它走出寺庙列队庆祝,并献上鲜花、椰子、提卡粉……和其他供品。最后,牧师手持油灯,在雕像前表演“arati”。在“阿拉提”过程中,信徒们用手轻轻遮住祭司手中的灯,然后将其触碰在自己的眼睛上,这代表着接受神灵赐予的力量。通常在法会仪式结束后,信徒可以得到一些祭花、提卡粉或水,称为“Prasada”。所以在印度,每当看到印度人从寺庙出来参拜时,他们的额头上几乎都会抹红色或白色的粉。传统服饰在印度,当地人的宗教信仰、种族、阶级、地域等可以通过不同的服饰和装饰看出。男人戴头巾。大多数印度男人都戴着头巾。这种头巾称为(Turban)。包头巾的方式多种多样,其中锡克教男性头巾有特定的款式。按照传统,锡克教徒从小到大都必须留头发、胡须、戴头巾。儿童头巾的款式比较简单,只是用黑布扎成发髻形状。成人头巾的款式比较复杂。首先,要用黑色松紧带将长发扎成发髻,然后用一块3米左右长的布包成头巾,两侧相对,形成规则的形状。锡克教头巾来了有多种颜色,有的甚至与衣服的颜色相配。大多数印度男性穿着宽松的立领束腰外衣和窄裤(Dhoti)。拉贾斯坦邦的男子,裤子上裹着一块白布,头上的布围巾有多种变化。 , 色泽鲜艳。妇女穿纱丽。印度女性的传统服装是纱丽。纱丽是指长度超过15码、穿着时包裹在身体上的一块布。印度妇女善于运用扎、缠、缠、缠、缠、披等技法,在纱丽上创造出不同的变化。拉贾斯坦妇女的纱丽较短,仅披在头上,但色彩鲜艳,并绣有金银。拉贾斯坦女人的上身看起来有点像没有领子的中国凤凰裙,下身是带滚边的拖地裙子。印度妇女的传统服饰纱丽的穿着方式是用一块长达3米的布包裹起来G。这块布叫做纱丽。印度纱丽的穿着方式有很多变化。不同的种族、地区和信仰有许多不同的颜色、质地和穿着方式。印度女性穿纱丽时,上半身是露出肚脐的短袖紧身衣(Choli),下半身是及地直筒衬裙(Gha.gra)。穆斯林服装:印度的穆斯林,不分性别,都穿着宽松的长袍,颜色比较简单。穆斯林男子头上戴小圆帽,女子则用头巾遮住头发。在较为保守的伊斯兰地区,妇女仍然用薄纱遮住头部。耆那教妇女全身穿着白色,有的甚至戴着白色面具,以避免杀死空气中的生物。男性耆那教僧侣不穿衣服。音乐和舞蹈 在印度,宗教是日常生活的主要规范,音乐和舞蹈是伴随各种宗教节日和民间仪式而产生的最常见的艺术形式等。印度音乐传统源自古老的《萨摩吠陀》经典,即印度斯坦(Hindustan)体系和卡纳塔克(Karnatak)体系。前者流行于印度北部,其风格受到中亚和波斯的影响;后者流行于印度南部,其风格至今未变。印度传统音乐 北印度古典音乐有多种形式,最常演奏的是Khyal,它结合了严谨和浪漫的音乐形式,更容易被接受。南印度卡纳塔克音乐有更复杂的规则,不像北印度音乐流行的即兴创作。它只是利用特殊的技术或仪器来改变原有的结构。南印度音乐的代表弦乐器是维纳琴,北印度音乐最著名的弦乐器是西塔琴。打击乐器有很多种。北印度使用两个单面滚筒,南印度使用双面滚筒。就条款而言歌曲伴奏中,最特别的是一种箱形乐器,用左手、右手按键盘来演奏,具有特殊的音质。印度古典舞 印度古典舞主要包括四大流派:卡塔克舞、婆罗多舞、曼尼普里舞、卡塔卡利舞。另外还有奥蒂斯(Odissi)、库奇普迪(Kuchipudi)...等。卡塔克舞流行于印度北部的斋浦尔和勒克瑙地区。这是莫卧儿帝国时期的宫廷舞蹈。舞者的脚踝上绑着一大串铃铛,表演时他们的脚趾快速旋转。主要特点是他们精湛的脚法以及对姿势和平衡的控制。婆罗多舞流行于泰米尔纳德邦地区,历史最悠久。这种舞蹈由女性表演,其主要特点是利用腰部和膝盖的平衡和稳定,使双手能够在身体周围自由活动。曼尼普尔舞蹈在曼尼普尔邦很流行印度东北部地区。其主要特点是动作轻柔、连续。这种舞蹈是为了表达对毗湿奴神的尊敬。毗湿奴是印度古典舞剧中最常见的主题。卡塔卡利舞是来自印度南部喀拉拉邦地区的一种舞蹈。舞者均为男性。她们的脸上涂满了厚厚的油彩,穿着宽松的裙子,戴着头饰。 ;舞蹈时注重眼神的动作,表情十分丰富。印度音乐和舞蹈除了古典流派外,还包括流行于印度山区的狩猎舞蹈、丰收节舞蹈、民间舞蹈以及各地街头艺人的即兴表演等都值得一看。

印度被称为奶牛王国。牛是那里最神圣、最不可侵犯的动物。开车上路时要小心,不要撞到牛,更不要穿着牛制品进入寺庙。最好也尽量避免拍摄牛的照片。还有一个很迪印度的习俗不同。回答对方问题时,如果把头偏向一侧或者摇头,是一种积极的表达,但一定不要弄错,造成不必要的麻烦。印度教印度人实行种姓制度。询问当地人的种姓等级是极其不礼貌的。不要触摸儿童的头部。印度等地的人们不希望别人碰自己头部的任何部位,也不喜欢碰别人。他们认为头部是人体最高的部分,也是人体最神圣的部分。尤其是孩子的头,被视为神灵停留的地方。因此,在任何情况下都绝对不允许触摸它。没有必要被邀请去吃晚饭。在印度人的礼貌观念中,吃饭时每个人都应该分享。单独吃饭是小气和不礼貌的。因此,当印度人邀请人们一起吃饭时,并不是因为感情而装腔作势,而是真诚的邀请。如果你拒绝了,当然,被千里之外的人拒绝,你会不高兴。不要与不同身份的人一起吃饭。在印度的尼泊尔人非常重视地位。在印度,如果你有不同的地位或属于不同的阶级,你就不能共用同一张桌子。尼泊尔人一起吃饭时也是如此。该国的阶级划分更注重地位。购买酒类是有时间限制的。泰国有规定凌晨2点以后不能买酒,否则会被警察罚款。在印度新德里,周二和周五是公共假期。每个月的第一天是禁酒日。如今,即使是拥有强大力量的人也买不到酒。不准骑在佛像上拍照。在东南亚佛教国家,旅行者若对寺庙内的佛像、僧侣等做出鲁莽行为,将会受到惩罚。游客谁被认为犯有滔天罪行、利益不明的人,因跨坐佛像拍照留念而受到惩罚。他们要带回来的佛像纪念品不能放在地上,因为即使他们拥有在信奉佛教的国家购买的佛像,但你必须尊重它。例如,如果你把它当作一个玩物,随意放置或粗暴地对待它,这种行为就会引起该国人民的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