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山西省位于华北西部黄土高原东翼。地理坐标为北纬34°34'~40°43',东经110°14'~114°33'。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约550公里。全省总面积15.63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6%。山西位于大陆东海岸内陆。外缘四面环山。因此很难受到海风的影响,形成较为浓厚的大陆性气候。同时,由于冬季内蒙古冷气团的影响,北方相对寒冷,从而形成了山西的气候特征;冬季漫长、寒冷、干燥;夏季短暂、炎热、多雨;春季日温差大,多风沙;秋季短暂,气候温和。它有一个温带大陆性蒙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3~14℃,昼夜温差大,南北温差大。西部黄河流域、太原盆地和晋东南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在8~10℃之间。临汾、运城盆地年平均气温达12~14℃。冬季全省气温在0℃以下,夏季全省气温普遍较高,7月份气温在21℃至26℃之间。山西无霜期南长北短,平原长,山地短。大同盆地110~140天,五台山仅85天,忻州盆地北部和东部山区135~155天,临汾、运城盆地200~220天。全省年降水量400~650毫米,但海洋分布不均。夏季,降水高度集中在6-8月,大雨较多,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全省降水量受地形影响较大,山区较多,盆地较少。山西有三个多雨区,一是晋东南的太行山、中条山,二是五台山,三是吕梁山。历史文化 山西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繁衍。西侯渡文化和丁村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繁衍。周朝时期,山西是唐国的领地。后来,唐叔虞的儿子谢甫因唐朝濒临晋水,改国号为晋。春秋时期,山西是诸侯国之一。晋五霸。公元前403年,韩康子、魏桓子、赵襄子将三国分给晋国。脱离晋国的韩、赵、魏三个国家与秦、楚、齐、燕并称战国七雄。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山西设立太原、上党、河东、雁门、代郡五县。到了隋朝,太原是黄河流域继长安、洛阳之后的第三大城市。隋末,李渊父子在太原起兵。定都长安后,将太原视为“北都”,意为“他都”。因此清朝顾祖愚在《读史方域纪要》中指出:天下之势,必以山西为据。金元时期,山西的经济、文化在中国北方处于领先地位。明代,山西行州在太原设立翁树省。后改为承宣政使部,主管山西五州三州。清代始称山西。山西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历史文化遗产丰厚。迄今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已有三千多年,素有“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之称。有“精卫填海”、“女娲补天”等传说。 “天”和“禹凿孟门”都发生在山西。中国古代三位帝王尧、舜、禹都在山西南部建都,史称“尧都平阳(今临汾市)”, “舜都蒲坂(今永济市)”、“虞都安邑(今夏县)”。 春秋时期 晋文公重耳是春秋五霸之一。d 秋季时期。北魏时期,大同(时称平城)曾是北魏的都城,后来又作为辽、金、元初的陪都。素有“三朝北京”之称。省会太原素有“龙脉”所在地之称,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山西人已移民国外十几次。洪洞县大槐树是当时主要的移民站。 “问祖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之说由此而来。明清时期,讲诚信、不欺瞒的晋商和山西银行账户的兴起,享誉国内。黄河流经山西,孕育了无数英雄人物和仁人志士。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山西涌现出许多政治家、战略家。专家、科学家、作家和历史学家。最著名的就是晋文公重耳,春秋时期的霸主之一,也是中国唯一的一位。唐代女皇、杰出政治家武则天,白衣将军薛仁贵,中国“武圣”、三国时期名将关羽、张辽,著名宰相狄仁杰、裴度唐朝的大臣,汉朝与匈奴作战而载入史册的大臣。王朝名将卫青、霍去病,创立“六体图学”的西晋制图师裴秀,《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王勃、王之焕、王维、王昌龄、柳宗元,唐代著名文学家、哲学家、政治改革家司马观宋代著名政治家g,金代文学家、诗人元好问,元曲四大家中的三位著名戏剧家关汉卿。 、白朴、郑光祖、傅山,明末清初思想家、文学家、医学家、书画家,高进,被嘉靖皇帝誉为“天下直臣”,杨1898年清末六君子之一的神秀,以及十大名将中的徐向前、傅作义等。山西人杰地灵,一代又一代,不乏他们。民俗婚礼:朔州人与其他地方一样,一般都是靠媒人之言、父母之命。虽然时代变了,风俗也变了,但总体上还是沿袭旧俗,特别是在农村,重要的礼仪程序都恪守规矩,至今没有改变。这一般要经历四个步骤:相亲、订婚、结婚、回国。相亲:媒人向一男一女提亲,并介绍双方的情况,如年龄、生肖等。 、出生年月日、性格、外貌,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和父母等。两家权衡条件,召集大家商量后,如果有意结婚,男方会随媒人到女方家去。回家相见。双方同意预约,然后邀请女士前来。男方家人面面相觑,喜欢的人就留在男方家吃晚饭,默契商议婚事。如果他不喜欢对方,他就会离开。订婚:男女双方家庭经媒人多次协商,确定彩礼和嫁妆,女方交换孩子的生辰八字,订婚就定了。逢吉日举行拜礼,男方赠送“食盒”和部分聘礼。女方则设宴庆祝。第二天,女方为男方设宴。之后,他们择日领取结婚证,有的甚至出去旅行。结婚后,男女互相赠送一些衣服,称为换夏或换冬。结婚:婚礼前一个月送聘礼,俗称“茶服”。男方让媒人将“新娘”受聘时所穿的衣服(内衣)和“水礼”(米、面、肉)送到女方家,并告知结婚日期。随后,男女近亲邀请未来的新郎、新娘到自己家里吃晚饭,称为“喜宴”。婚礼前一天,亲戚朋友都来,俗称“请客”。一些邀请有“鼓手”来凑热闹,所以也叫“安鼓”。晚上,男女在自己家里吃“翻糕”。结婚当天,新人一家一大早就吃炸糕,称为“吃喜饼”。早饭后,男方打鼓抬轿(有的用马车或骡子抬轿,但现在基本用汽车)到女家迎娶。一般是新郎的舅舅和小妾结婚。新郎要给新娘带一条红裤带,称为“幸福姻缘”;瓶子里装着葱,这叫生根;还有一块五排骨的猪肉或羊肉,称为“李娘”。肉与五方皆大欢喜。婚礼归来时,男方会带回其中两根肋骨,以示婚后夫妻关系和谐,这就是所谓:筋骨不离。女方会提供茶水、糖果、糕点等招待新娘。新娘变了穿上新郎带来的衣服(一般是红色棉衣、棉裤),辞别父母,由姐妹们搀扶上轿。她的一些同伴献上新的,打开盒子,然后一些“和堂”(又名远帆)人会陪着你,在事先选定的时间进入新郎家。到达男家后,新娘在伴郎的带领下,踏着红地毯进入洞房,为贺喜者煮茶,吃迎门饭。中午,新郎、新娘拜天拜地。仪式结束后,宴会开始,称为“坐席”。席间,新郎新娘要敬酒、行礼、认宾客。晚上,新郎的姐夫主持婚礼,俗称“倒宝盆”。新娘和新郎被要求讲绕口令、猜谜语和讲笑话。之后那天,夫妻俩面对面吃饭,直到深夜。第二天一早,新郎新娘向亲朋好友行礼,称“拜人”(有的地方拜完天地后举行),受拜的一方要送钱以示祝贺。丧葬:古代朔州的丧葬仪式极为复杂,一般可分为小聚、大聚、烧纸、送灯、告别、行丧、复礼等。 2006年,“中国首届黄河黄土高原柳林孟门年俗文化节”在柳林县孟门镇隆重举行。与数百名民俗学专家学者一起,一致通过了《保护中国传统年俗文化的门门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