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全称满族,1911年辛亥革命后称为满族、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满族散居中国各地,其中以辽宁省为最多。其他分散在吉林、黑龙江、河北、内蒙古、新疆、甘肃、山东等省区以及北京、天津、成都、西安、广州、银川等大中城市。具有大分散中小聚落的特点。
如今,主要聚居区已建有岫岩、丰城、新宾、青龙、丰宁等满族自治县和多个满族乡。
 一、饮食民俗满族糕点。满族人喜欢吃粘性食物,因为这样可以抵抗饥饿,也便于外出狩猎活动。其中,最具特色的是各种制作精美、风味独特的点心,统称为满族点心。饺子,因此被誉为中国最受欢迎的菜肴。
满族糕点历史悠久,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栗面馍,又称小馍。
满族入关之前,有一种宴会,叫福福宴。每桌用了80公斤面粉,可见规模有多大。所用面粉多为粘面粉,以糯米、大黄米或小黄米为主,掺入适量其他米屑,然后填入豆沙、坚果、白糖等。
主要品种有萨琪玛、绿豆糕、苏叶糕、豌豆黄、牛舌糕、炸糕、炸糕、粘豆包等。每年冬天,满族人通常都会做几盆粘豆包,冷冻起来并边走边吃。如今,沉阳的冬日集市上仍能经常听到卖豆包的叫声。
菜肴。满族人特别喜欢吃猪肉和酸菜,其烹饪方法有很多种。
比较有特色的菜肴有吃肉仪式、白肉酸菜血肠、火锅、酸汤等。
遇到喜庆活动或祭祀时,要举行肉仪式。八个人坐在一张桌子旁。席间,主人端上一块约十斤左右的猪肉和调好的肉汁。客人不用筷子,而是用自己的刀把肉切成块或片,沾上肉汁,吃肉,依次端碗。饮酒十分慷慨。

白肉血肠是满族人招待亲友的一道主菜。将五花肉切成薄片,同时将切碎的酸菜放入锅中。锅烧开后,放入馅料,煮熟,切成小块的血肠。此菜香而不腻,营养价值很高。现在沉的餐厅阳肉白肉、血肠风味极佳,深受消费者喜爱。
涮锅是最典型的满族饮食。
这种食物与当时满族人的游猎生活方式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无论是原始的满族火锅,还是中国随处可见的现代火锅,吃起来都会让人想起噼里啪啦的火锅。森林里的篝火让我想起了一个吱吱作响的小吊盆。可以说,满族火锅是现在流行全国的火锅的始祖。除了菊花火锅外,比较出名的还有什锦火锅和三鲜火锅。

酸汤是满族人民的传统食品。秋天新粮成熟后,农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酸汤。将刚收获的玉米粒全部放入大桶中浸泡发酵,然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去除酸味l,加水研碎,滤去渣,即为汤面。吃的时候,锅里烧开水,左手大拇指上放一个特制的汤套,左手拿着一团汤面,右手挤压,将挤压好的汤条直接放入锅中并将它们煮熟,然后取出。 ,与肉炒酱、蛋酱或葱花酱等调味品混合即可食用。

2.发型与服装 (1)发型。满族的发型继承了金代女真人的习俗。男士发型为半剃半长,即前面剃光,后面留长,剩下的头发编成辫子,垂在脑后。辫子上可以饰有各种装饰品,装饰品基本上可以决定一个人的身份和地位。
传说这种发型与女真族骑乘的制作方法有关和射击。主要是为了防止前面的毛发遮挡视线,影响狩猎野生动物。 20世纪60、70年代,汉族农村的小男孩为了谋生,仍然有在脑后留辫子的习俗。这不能不说是受到满族习俗的影响。
满族女性非常爱护自己的头发,对发型也非常讲究。
满族妇女扎发髻的习俗也源于女真族的传统。两束发式是满族女性最具代表性的发型。是将头发扎在头顶,分成两绺,形成一个长横的发髻。高髻最受欢迎;然后将后面剩余的头发扎成发髻。将一个燕尾式的长扁发髻压在颈后,使脖子挺直。满族妇女穿旗袍,脚穿高底旗鞋。她们看起来亭亭玉立,完全重新体现了满族女性的端庄与优雅。

清代中叶,满族贵族妇女开始时尚旗头,又称旗头、大拉翼。头顶的发髻为座,旗头置于其上。旗头和我们在舞台上看到的很相似。它是一个扁平的王冠,内部由铁架支撑,外部由绿色天鹅绒或蓝色素缎制成。正面饰有各种珠宝,侧面垂有流苏。可谓动时摇曳,静时雍容华贵。
旗头是由两个头发展而来。由于它是入关后才开始流行的,所以人们又称之为大靖式。
(2)服装。满族服饰是对我国现代服饰影响最重大的少数民族服饰。旗袍、马甲、马褂等仍然是人们最喜爱的服饰各民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

旗袍是满语的服装词,意为袍子。它是满族最具特色的服饰。男式旗袍为无领或圆领;扭驳领、窄袖,又称箭袖或马蹄袖;纽扣、两个或四个下部开衩和抽绳。冬季打猎或打斗时,多将箭袖或马蹄袖卷起放下,遮盖手背御寒。后来成为清代礼仪中的规定动作。
开衩最初是为了上下马方便,后来成为区分等级的象征:皇室穿四开衩,官员和学者穿两开衩。还有一种下摆没有开衩的休闲服,俗称衣万圆。腰带在满族男士服饰中是非常必要的。上面挂着各种装饰物腰带中,最常见的是玉佩和香囊。
马褂是马背上穿的外套。它的长度不超过腰部,四面都有开衩。穿在袍子外面,可以御风御寒。
最初,只有八旗士兵佩戴,后来,逐渐流行起来。雍正后期,马褂作为八旗的象征,逐渐流行于各界。直到民国初年,马褂仍是人们在重要场合穿着的服饰。所用的唐装也是由马褂演变而来。
马甲是满族男子服饰的特色之一。马甲又称背心或背心,是一种无袖的短外套。
狩猎时期,满族猎人常常穿着皮背心,头发朝外。后来的背心也具有装饰功能,多用丝、缎制成,四边有彩色条纹。样式满族马甲的款式越来越独特。常见的有直驳领、圆驳领、扭驳领、琵琶驳头、一字驳头、人字驳头等,最受欢迎的款式是巴图驳领。
女旗袍的款式与男旗袍大致相同,只是多了一些装饰。
女式旗袍也是一种直襟、宽襟、大袖的袍子。另外,旗袍的裙摆、领子、袖边等处都镶嵌有图案或牙齿,使旗袍十分精美,成为满族服饰中的精品。
随着社会的发展,女式旗袍不断演变,变得更加新颖、精致。从宽腰直筒款式到紧身曲线流线款式;立领、束腰、窄袖、侧门襟、下摆回收,充分展现了东方女性的线条美和东方女性宁静、端庄、优雅、美丽的内在本质。预兆。气质已经成为中国女性的国服。

满族女子旗鞋就是我们俗称的花盆底鞋。鞋底中部,即脚底,镶有3寸以上的木头。它用细白布包裹着。木鞋跟不接触地面的区域通常有刺绣。装饰。穿花盆底旗鞋,可以使满族女性显得高挑曼妙。老年妇女、劳动妇女穿的平底木底旗​​鞋,称为平底绣花鞋。

3。民居特色
满族民居充分体现了民俗风情对地理环境的选择性和适应性。满族人大多居住在山区,防寒问题是满族人在居住时首先要考虑的实际问题。
满族早期,经济文化发达。那里比较落后,生活条件简单。他们冬天住在臧子,夏天住在马角。
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与各民族的交流学习,满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生活习俗。
口袋屋和万字炕形象地描述了满族人居住的主要特点。满族房屋多为三间或五间,门开于东侧或次东侧。整个房子的形状像一个口袋,所以被称为口袋屋。
房子的南、西、北三面都有一个大土坯炕,呈汉字形状,称为“万子炕”。西炕稍窄,一般不让人居住,更不准堆放杂物。上面有一个架子,是满族人祭祀祖先的地方;南炕温暖阳光,长辈居住的地方,北康是年轻一代居住的地方。为了避免生活上的不便,满族人家里都有各种软隔断。有些从炕面到横梁使用木板和纸栅栏来创造两个空间。有的在炕平行边的正上方,从屋顶垂下一根长杆,称为帘杆,专门用来挂帘子的。晚上睡觉时将其放下,为南北炕之间提供一个屏障。

炕是满族房屋的主要取暖设备。因为炕一般要经过炒菜锅,烧水做饭时炕总是热的。有的人还在室内地板下建烟道,称为火场或炕。特别寒冷的季节,可以加炕,提高室内温度。
与汉族民居不同,满族民居的烟囱不建在屋顶上。相反,烟囱坐落在他接地。烟囱建在房子的一侧,有一条隧道与火坑相连。
烟囱坐在地上,不仅可以延长室内烟道的长度,提高供暖效率,而且满族烟囱的火量很大。烟囱较宽,呈柱状,较适宜建在地面上。
东北气候寒冷,日常室内活动大多在火炕上进行,所以满族人的室内陈设比较简单。室内一般没有桌椅,只有一张炕桌。有的家庭有一张八仙桌,摆在西炕前,上面摆着茶具。炕上有大柜子,用来存放衣服,上面叠着被子。
客人来了,请他们到炕上坐。全家人通常在炕上吃饭、读书、做针线活。
满族房屋的门窗也有特殊的特点。外门为单扇木门,内门为带木插销的双门。窗口分为上层和下层。用来贴窗户的窗纸坚韧如皮革,称为韩纸。窗户纸贴在窗户外面。一方面可以防止窗轨内积沙。另一方面可以防止窗纸因冷热不均匀而脱落。
窗纸贴好后,还淋上油。这样不仅可以增加房间的亮度,而且可以使窗纸坚固耐用。因此,在窗外贴纸就成了满族民居的一大特色。
虽然满族入关后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较大,但包括汉族在内的东北绝大多数居民的家居特点很大程度上受到满族文化的影响。住宅。
如今,在比较偏远的农村地区,很多人仍然使用这种带暖气炕的房子,但由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室内陈设发生了很大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