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地理概况 河南地形复杂,地势西高东低。北为太行山余脉,西为秦岭余脉,南为大别山,中南部为西北至东南绵延800里的伏牛山脉,东为辽阔的辽阔山脉。黄淮海平原。河南省分为四大流域:北部的海河流域、中部的黄河流域、西南部的长江流域、东南部的淮河流域。北部属中温带气候,南部属暖温带气候。河南自古气候湿润,适宜人类居住。河南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矿产102种,其中天然碱、钼、蓝石棉等居全国首位;铝、钨、金、锑、煤、石油、珍珠岩、膨润土等位居全国前10名。二氧化硅等。此外,还有丰富的稀有金属储量。 (二)河南风光 河南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自然风光迷人。全国19个世界地质公园中,仅占全国1/60的河南就占了4个,分别是嵩山、云台山、伏牛山和王屋山-大眉山。河南大地星罗棋布,嵩山、云台山、白云山、伏牛山、鸡公山、石人山、太行山大峡谷等名山大川星罗棋布,奇花异草,吸引着世世代代的人们。几千年来。又一代中国人前来参观。

中原风土人情、历史文化

中原地区位于黄河中下游。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明。至少50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活繁衍。七、八千年前的裴李岗文化时期,这里就兴起了农业、畜牧业、制陶等手工业;到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中晚期,中原地区进入石器和青铜并用的时代,产生了私有制和阶级结构。它萌芽了,然后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国家夏朝。后来商朝的都城西伯、河阴都位于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历史文献。春秋战国时期,政治、思想、文化领域涌现出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哲学家。秦朝建立后,南阳三川在今河南设立颍川、河内、东郡、陈郡。汉代时,河南的经济、文化仍走在全国前列。东汉定都洛阳,河南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东汉以后,形成三国局面,河南为四战之地。三国、晋、南北朝时期,战乱不断,农业和手工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直到7世纪初期,唐朝重新建立统一的全国政权,中原才摆脱了长期的战乱。
从唐朝建立到北宋灭亡,河南的经济、文化都达到了鼎盛时期。隋末在洛阳建立东都,修建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贯通南北。一直通航至北宋,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唐代时期,河南仍是人才聚集地。由于河南地位重要,经济相对发达,五朝时期都在河南建都。但后来一段时期,长江以北战乱不断,中原人民深受其害。直到赵匡胤重新建立了统一的国家政权北宋,中原人民才重新过上太平的日子。北宋定都开封,河南再次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当时,开封人口超过100万,是全国最大的城市。其商业贸易额占占全国一半。各方面都极其繁荣。可以说,中世纪河南历史的黄金时代。南宋以后,是河南社会历史发展的衰落时期。元朝实行的省制,源于宋代,为明清两代所继承。河南省的版图大致与今天的河南省相似。这一时期,河南的经济、文化日益落后于江南和北方其他省份。
进入近代后,随着我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河南社会矛盾日益激化。 1850年代和1960年代,农民起义点燃了大江南北,并汇成声势浩大的捻军起义。此外,太平军多次进出河南,形成了大规模的农民蚁i-封建高潮。河南成为黄淮流域农民起义的中心地区。起义失败后,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联合压迫和剥削下,河南农业日益衰落,社会经济衰落。当时河南文化思想界基本上仍以程朱理学为主。直到20世纪初,民族资本主义新经济才出现,但十分薄弱。此时,河南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迅速激化,各种形式的农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开始。与此同时,一些资产阶级分子或转变为资产阶级的开明士绅也走上了政治舞台。他们相继在河南城镇开展打压美国货的行动,重点关注焦作煤矿复工和反对派企业。帝国主义掠夺河南铁路建设权。维权运动并要求君主立宪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派利用革命形势日益高涨的契机,积极开展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他们成立资产阶级革命党同盟会河南支部,联系各地党员和农民武装,企图武装起义。受到武昌起义胜利的鼓舞,河南革命党人迅速在省城开封动员新军,并在外府各县组织武装起义,但均未成功。河南成为极少数没有实现“独立”的省份之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