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汉武帝元年海南岛设县以来,随着汉族士人百姓的大规模迁徙,中原文化得到了广泛传播。其节日习俗与大陆大致相同。但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又具有自己独特的地方色彩。

海南古老的春节习俗,如腊月二十四用竹枝扫屋尘、晚上给灶神送酒果、祭祖、合家团圆等除夕下午吃晚饭,除夕夜大厅、走廊通宵灯火,与家人团聚。围坐看年夜饭、在门上贴桃符辟邪、吃素餐等等,都和内地很相似,就不赘述了这里。更特别的是“送穷”这一项,即除夕夜入夜后,家家户户“扫污秽”,折断竹芽装在篮子里,点上里面的灯,和“扔扫尘竹扫把”。这也是一种推陈出新。表达了农民脱贫致富、迎接美好生活的愿望。然而,所给予的东西必须放在路口,这似乎意味着别人会捡起“穷人”,这不可避免地标记了小生产者。思想印记。

这里要说的重点是立春第一天的迎春。立春是公历2月4日或5日。根据年份的不同,这一天可能在春节前,也可能在春节后,但其迎春活动与庆祝春节融为一体。主要部分是春节活动是鞭打春牛,旧时用鞭打春牛来表达对农民的鼓励和春耕的开始。宋代孟源《东京梦华录》云:“立春前,开封府引春牛入禁鞭泉。开封、祥符两县,府前置春牛。”至日极早,官吏皆备迎春,如方州。官府来到东郊迎春阁,吴卞竞写戏剧故事,聚在一起炫耀。苟芒神祭祀完毕,在前面引路,城内外的老少齐聚在大道上,各带着妇女儿童,男女竞相争抢。赶从河口街西门(或南门)进屋的牛,撒上豆粒,谓之祛痘。这一天用面饼包裹生菜和肉食,称为春饼。”《道光·琼州府志》记载的文字略有不同,如“迎春日”就是“立春的前一天”。 “春之”,“福味官”是“郡县官”。“五边”是“邻居”的意思,吃春饼就是“亲戚邻居送春饼做礼物”,但一般的程序是相同。苏轼被贬琼时,《缩字玉兰·海南春诗》中就有这一盛况的记载,气氛极为浓郁:“春牛春杖,无限春风临海。乞食”。春作,染桃红胜肉红,春旗春胜,一阵春风。把我从醉酒中叫醒。不似世界末日,杨花如雪花卷起。”可见迎春习俗是从北到南,从宋代到元代再到明清时期。

正月初一至初四,是人们互相庆贺的日子,城市乡村熙熙攘攘,人来人往。这期间,民间流行一种游戏。海南城乡都在玩秋千。据记载,海南的秋千有两种。“秋千是用四块木头和两根树枝做成的。又高又悬的叫女秋千;两块木板如柱子,采用两孔横框。短而翻转的就是男秋千。”所谓女秋千,就是一根绳子挂在木架上,下面系一块横板。玩家站在或坐在板上,手持秋千。双手握住绳子来回摆动。它通常被称为摇摆。所谓男子秋千,具体来说就是在木柱上安装一个旋转轴,轴上安装一个支架,软座用绳子绑在支架上,一个秋千上可以安装四到八个软座同时,类似于当今游乐园中的过山车。打男子秋千时,人们踩在两侧的高架上,选手上下翻转,旋转得越来越快。伴随着围观群众的欢呼声和祝贺获胜者的鞭炮声,确实能给新年增添欢乐的气氛。 。据说,女子秋千最初是汉武帝时期在后宫演奏的,后由宫廷流传到民间。但不知道男子挥杆从何而来。大陆好像没有这样的游戏。这是海南的“特产”吗?

海南春节的喜庆活动一直持续到元宵节。海南人把元宵节称为“小年”。观看元宵灯笼将庆祝活动推向高潮。海南古灯笼种类繁多,巧夺天工。 “(县人)在铜奎立一根柱子,用松竹叶扎上华盖,挂上灯笼。酒馆里的富人家,可能会扎竹子、贴纸做敖山灯,用通草刻故事。”人马,涂上色彩,衣服上蒙上丝,中心机轴为,用丝线系住,或由人推动,烟雾呼啸,落在沙上,成为一种活动。剪灯、灯笼、纱灯、蒺藜、梅花球、儿媳妇莲,名称各异。”明代海南卫副司令王弘有诗关于赏灯的说法:“龙吞水母宫月,佛在魔塔点灯”、“云龙争先见,天马大喜”,可以完美形容。看花灯的人们也非常热情。城里人不但“夜夜成群游览”,而且“乡里男女进城二十、三十里,聚集观看”。明代琼州刺史有诗云:“百尺竿顶有路通,东风摇曳彩绳。谁牵线,谁就露出你眼中的春色。”海南诗人杨碧也说:“满城花香,风香扑鼻,让人显得喧闹。星球着火,树红。”都向我们展示了当时的盛况。整个赏灯活动y 从第 11 晚开始,在第 15 晚繁盛,在第 18 晚结束。春节的庆祝活动到此结束,一年的计划随即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