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四川盆地西部,东经102°54′~104°53′,北纬30°05′~31°26′之间。城市东西长192公里,南北宽166公里。总面积14605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648万亩。东北与德阳市接壤,东南与资阳市接壤,南与眉山市接壤,西南与雅安市接壤,西北与阿坝州接壤。距东海1600公里,距南海1090公里。这是一个内陆地区。地质 成都地质历史悠久,地层暴露较为完整。城市的地形差异很大。成都平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属于四川盆地边缘,以深山丘陵为主。大部分海拔在1000-3000米之间。时间最高点大邑县双河乡海拔5353米,相对高度约1000米。东部属四川盆地盆地平原,成都平原的中心地带,主要由第四纪冲击平原、台地和部分低山、丘陵组成。土层深厚,土质肥沃,开发历史悠久,开垦指数高,地势平坦,海拔一般在500米左右,云台乡最低点海拔仅387米,金堂县。成都东西部海拔落差4966米。由于地表海拔的显着差异,直接导致水、热等气候要素空间分布的差异。西部山区的气温、水温、地温不仅比东部平原低得多,而且还有上下山热量差异明显。由于垂直气候带的影响,成都市生物资源种类繁多,种类齐全,分布相对集中。地形地貌 成都按地貌类型可分为平原、丘陵、山地;按土壤类型可分为水稻土、河土、紫色土、黄土、黄棕壤等11类;按现有土地利用类型可分为耕地、园地、牧场等8类。平原面积比重较大,达4971.4平方公里,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0.1%,远高于全国12%和四川省2.54%的水平;丘陵面积占27.6%,山区面积占32.3%。土地复垦指数高,可用面积比例达到94.2%。全市平均土地复垦指数达到38.22%,其中平原面积达到60%以上,远高于全国10.4%和四川省11.5%的水平。气候 成都市地处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地带。它有自己独特的气候资源:一是东西部气候不同。由于成都东西部高差巨大,随着海拔的迅速升高,热量急剧减少,因此存在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地周围的山区,山上和山下同一时间的气温可以相差几度。度,甚至从下到上呈现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这种热量的垂直变化创造了非常有利的条件。为成都农业特别是多元化经营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二是冬季湿冷,春季早,无霜期长,四时分明,热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左右,≥10℃,年平均活动积温4700~5300℃。全年无霜期278天。初霜期一般在11月下旬,末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冬季最冷月(一月)平均气温为5℃。 0℃左右,最低气温低于0℃的天气主要出现在12月中下旬和1月上旬,少量出现在1月中下旬。平均气温比同纬度长江中下游地区高1~2℃,早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天已经过去半个月了ing。三是冬春季雨少,夏秋季雨多,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900~1300毫米,降水量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之比约为2:1。四是光、热、水基本处于同一季节,气候资源组合合理,非常有利于生物繁殖。五是风速小,广大平原、丘陵地区风速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24%~32%,年平均日照时数1042~1412小时,年平均太阳总辐射量83.0~94.9公里/cm2。成都市极端最低气温为-5.9℃,大部分区、市、县出现在12月份,少数出现在1月份。根据《成都市风向》,成都市气象局网站公布的《各月风速、降水气候资料》: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成都市全年最常见的风向是平静风;其次是风向。常见风向为:6、7级,8月为北风,其余月份为北东北风。 人口:201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1465.8万人(其中2015年末人口1572.8万人)。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228.1万人(其中简阳市1376.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4.65‰,全市政策生育率为94.3%。是一座民族散居的城市,境内除汉族外,还有少数民族54个。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成都市少数民族人口为60538人,还有大量暂住人口和流动少数民族同胞。人口超过千人的民族有回、藏、满、蒙古、苗、彝、土家族、羌、壮、朝鲜等十个民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13920686人,占99.1%;各少数民族人口126939人,占0.9%。与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少数民族人口比重上升了0.36个百分点。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岷江中游,海拔387-5364米。东临龙泉山,西接邛崃山。西面是纵贯南北的龙门山脉。平原面积占36.4%,丘陵面积占30.4%,山区面积占33.2%。平原面积为西北高、东南低,平均坡降0.3%。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无酷暑,冬季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6.7℃。年平均日照时数1071小时,年平均降雨量945.6毫米。成都市区位于成都平原东部,平均海拔500米左右。成都平原是我国西南最大的平原。都江堰水利枢纽工程位于岷江干流上,在广阔的成都平原上形成了扇形的灌溉渠网,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民生福祉”的“天府之国”。水旱,不识饥荒,不曾有饥荒。”正在加载 IFS位于成都CBD中心 成都国际金融中心 成都地理位置优越,成都平原中部。它位于东经102°54'至104°53'之间,北纬30°05'至31°26'之间。东北与德阳市毗邻,东南与资阳市毗邻,西南与雅安市毗邻,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南与眉山市接壤。东西最大水平距离192公里,南北最大垂直距离166公里。辖总面积12390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598平方公里。现辖成华区、武侯区、青羊区、锦江区、金牛区、龙泉驿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双流县、郫县、温江区、大邑县、金堂县、浦江县、新津县等。辖9区6县,辖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邛崃市4市。这成都地形复杂多样。地形自西向东分为山地、平原、丘陵三部分。成都以西有龙门山、邛崃山。大部分山峰海拔都在3000米以上。大邑县妙吉岭是全市最高峰,海拔5364米。由各种岩石风化而成的山地棕壤是主要的森林土壤。山地植被主要为亚热带常绿针阔混交林带,垂直分布明显。森林树种极其丰富,珍稀动植物种类繁多。除具有重要的林业价值外,还具有重要的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成都的中部是广阔的成都平原,约占全市总面积的一半。海拔高度在450米至720米之间。相对高差一般不超过20米。钍地势由西北向东南略倾斜,有利于引水自流灌溉。岷江、沱江及其支流从上游地区带来了大量的砾石和淤泥,沉积到深层冲积层中,形成冲积土。千百年来,成都平原表层土壤已发展成为肥沃的水稻土,地下水资源丰富。两千多年来,由于都江堰水利系统的建设,成都平原河网纵横,灌溉渠密布。水旱灾害给人们带来了影响,这里成为了中国著名的鱼米之乡。成都东部是低矮的龙泉山,大部分海拔在1000米以下。由紫色砂岩、泥岩组成。这些较软的岩石风化形成肥沃的紫色土壤。龙泉山植被大部分已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现有一些次生绿化林、马尾松林和经济林。丘陵地区河谷宽阔平坦,丘陵梯田层层叠叠,田野相连。金堂县云和乡山谷下部海拔仅387米,为全市最低点。气候湿润 成都地处中国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热并存。除西北边缘部分山区外,成都市大部分地区的气候特点是:夏季无酷暑,冬季少冰雪,气候温和,夏长冬短,无霜期长,秋多。阴雨夜雨,风速低,湿度大,云雾多,日照少,有利于农业生产。气候特点是早春、炎热夏天,凉爽的秋天,温暖的冬天。年平均气温16摄氏度,年降雨量1000毫米左右。成都气候的一个显着特点是多云多雾、日照时间短。民间谚语“四川狗对着太阳狂吠”就是对这一气候特征的形象描述。成都气候的另一个显着特点是空气潮湿。因此,夏季虽然气温不高(最高气温一般不超过35摄氏度),但却很闷热。冬季,平均气温在5摄氏度以上,但由于阴天较多,空气潮湿,显得十分寒冷。成都的降雨集中在七、八月份。冬春干燥少雨,冰雪很少。水文特征 成都市大部分地区位于岷江中游,河流众多。有大小河流40多条,大部分属于岷江水系。流域面积占全市流域面积的85%。少数地区属于沱江流域,约占流域面积的10%。成都平原肥沃的土壤、宜人的气候,再加上都江堰灌溉工程提供的自流灌溉,使成都地区自古就是著名的“天府之国”。这种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也是成都两千多年来成为巴蜀地区乃至整个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坚实物质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