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56个民族。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往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小孩,互相祝吉祥、发财、祝新的一年一切顺利。满族人——临近过年,家家户户打扫庭院,贴上窗花、贴对联、福字。腊月三十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竖起一根六米多高的灯杆。从初一到十六,每天都挂起红灯笼。除夕包饺子时,饺子的褶数最好多一些。除夕包饺子时,有的饺子里塞满了铜钱,寓意吃到了就会有好运。春节期间我们要拜两次,一次是除夕拜旧,一次是大年三十。迎接新年的日子。春节前还将举办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元宵节。朝鲜人民——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种丰盛的饭菜,吃“八宝饭”。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演奏伽倻琴、洞箫。天一亮,人们就穿上节日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尽情歌舞、按跳板、拔河。正月十五晚上要举行传统的庆祝聚会。几位当选的老人登上木制“望月架”,在长鼓、笛子、唢呐的伴奏下载歌载舞。鄂伦春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品味山德吃山珍海味,喝美酒,吃年夜饭。年轻人向长辈、近亲行礼、磕头。半夜,人们在马厩周围多次举起桦树皮箱或铁箱,祈求牲畜兴旺。大年初一,我们穿上新衣,互相问候,互相问好。青年男女聚集在一起,围成一圈跳舞。有狩猎舞、“红果”舞、“斗黑熊”舞等。 赫哲族——除夕夜,大家忙着做年饭、剪窗花、挂灯笼。大年初一,姑娘们、妇女儿童都穿上绣有云朵的新衣,去亲戚朋友家拜年,并用“鱼宴”招待客人。有酸辣生鱼、酥脆“炸鱼毛”和三文鱼子。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女子选手d“摸瞎子”和“扔骨头”。青少年们参加滑雪、滑冰、射击、投球等比赛。蒙古族——半夜吃饺子、放鞭炮,和汉族一样。此外,人们在除夕夜吃“手工肉”,以示合家团圆。大年初一清晨,晚辈给长辈敬酒,然后青年男女骑上梭马,乘坐蒙古包。他们向长辈磕头,然后喝酒跳舞。后来,青年男女还利用这个机会举办赛马比赛。纳西族在正月和过年期间互相走亲访友,轮流做客。青壮年男子组织元宵节,与其他村子进行竞赛。城市和乡村都会举办元宵节。元宵节的节目表演民族故事:如“阿尼姆”《艾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凤凰舞》等。 藏族人——除夕夜,有一场盛大的“神舞会”人们戴着面具,载歌载舞,辞旧迎新,驱邪纳福。春节期间,彝族群众聚集在一起跳“阿喜舞对月”。在一些村庄大年初一,男人负责挑水做饭,让女人休息,以表达对辛苦一年劳作的慰问。苗族把春节称为“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羊,烤酒烤糕,庆祝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我也想唱《春歌》,歌词的意思大致是思念春天,望望春天。向春、惜春、庆春等。白族——白那提人除夕之夜,人们开始互相崇拜并互赠礼物。除夕守夜。午夜过后,青年男女首先争先恐后地挑水,以示辛苦。清晨,全家人喝着泡着米果的糖水,祈求甜蜜的一天。大家可以一起游览名胜古迹,或者放龙灯、舞狮、打王鞭。壮族——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在火塘上生火,火通宵不熄。俗称“年火”。包粽子庆祝春节是民间的习俗。节日期间,将组织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体育活动来庆祝,包括唱“采茶”、舞狮龙、舞钢管、打锣、打陀螺、球类运动、地方戏曲等。团体——大年初一,他们要带香和蜡烛去井烧之祭祀,谓之“买新水”。大年初一,藏族妇女要在黎明前从河里挑起“吉祥水”。人们相信初一的新水可以带来好消息和好运气,可以保证一年的好运。东乡族人民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战,以表达对养育他们的土地的热爱。羌族——家家户户制作各种炸面牛、羊、鸡等祭品来祭祀祖先和神灵。过年的时候,他们要喝酒。每个人都坐在祭坛周围,最年长的人唱歌。 “开坛”,然后用一根长约二尺的吸管从左向右啜饮。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长辈、亲戚,必须在正月初一磕头拜年。ar月。大年初一晚上,男女老少聚集在一个大房子里玩耍。这种娱乐聚会通常是由老年人召集的。女人们首先开始跳舞或唱歌,然后每个人,无论性别,都跳舞。达斡尔族——正月初一,黎明升起时,妇女准备早餐,男子烧香,祭天地、拜神灵,祈求神灵保佑平安、五谷丰登。拜完神灵后,向长辈敬酒、磕头,接受长辈的祝福。吃完饺子,穿上新衣服,近亲男女,在长辈的带领下,按照辈分,聚集在一起,进行各种娱乐活动。哈尼族——除夕夜,妇女们忙着做糯米糕,小伙子们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无论男女老少g、春节期间大家都喜欢荡秋千。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坑旁,彻夜不眠。大年初一天一亮,姑娘们就赶到河边打水。谁第一个打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这也预示着丰收。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集在一起观看有趣而独特的“农耕剧”。一个人扮演牛,另一个人扮演拿着犁的农民,还有一个人扮演拿着锄头的农民。三人载歌载舞,庆祝农业丰收。青年男女聚集在村子周围的草坪上,吹笛、弹月琴、唱山歌,寻找爱情。景颇族——春节期间举办“打靶”比赛。大年初一早上,操场上人们聚集。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上。如果射手击中挂着钱包的细绳,他就被认为是神枪手。姑娘们奖励神枪手一碗甜米酒。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春节)。除夕之夜,家家户户都会制作象征日月星辰的糯米糕,祭祀日月星辰,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每逢初一到初四,青年男女都会涌向泉边迎接新水,新水象征着纯洁和幸福。第一个得到它的人是最快的。同时,人们带着礼品走村串巷,走亲访友。柯尔克孜族——正月时年末,柯尔克孜族庆祝“诺鲁孜节”,这与汉族的春节很相似。节日期间,各家各户根据自己的能力准备丰盛的饭菜,互相招待庆祝。节日当晚,当牛群从牧场归来时,每个蒙古包前都会点燃芨芨草燃起的篝火。人们先跳过它,然后动物跳过它,预示着新的一年里灾难将被解决,困难将被解决。人类和动物在这里都繁衍生息。布依族——腊月末,家家户户都要熏肉、填香肠、烤酒、做糯米糕、米饼,缝制新衣、手帕。腊月二十三这一天,要向灶神献上麦芽糖和其他水果。让老公写对联,贴门神、年画。 30日晚,全场一家人,无论老少,围坐在火边,先祭祀祖先,然后互相祝福,吃团圆饭。大年初一,我们在家里放灯笼,晚上一起点燃,挂在门口。大年初一过后,人们就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青年男女相约“演戏”,以歌声表达爱情;或聚在一起,在唢呐、月琴、洞箫、姐妹笛、铜鼓等乐器的伴奏下,跳“花包”。有的地区正月十五过新年,正月三十过“小年”。土家族——从正月初一的前两天开始,第一天称为大年,初二称为小年。除夕夜,家家户户都会燃起柴火,大家围坐在一起听老人讲故事,熬夜到天亮。节日期间吃“红曲鱼”,象征富贵、丰盛,一大锅炖菜也被称为组合菜。大年初三,举行“摆手舞”晚会,参加者多达万人。此外,还有龙灯表演、舞狮、元宵、戏剧、武术等活动。壮族——从农历年三十到正月初二,共三天。外出工作的人必须在三十岁之前回家。除夕夜,家家户户杀鸡宰鸭,蒸五花肉,打粉,做叉烧。晚餐有“白斩鸡”、炖全鸡等八道菜。每个家庭都要熬夜到半夜,睡觉前还要放鞭炮。在第一天和第二天正月初一,所有的客人都必须吃粽子。粽子的馅料是去皮的绿豆和半脂但不瘦肉拌酱。此时男女大多对歌,或玩陀螺、跳舞、打球、或表演。居住在云南怒江贡山县的独龙族,每年11月12日之间迎来第一场大雪,以此作为新年的开始。由于没有固定时间,日期由族长选择,一般为3至5天。节日期间,家家户户相互邀请,友好交流,同时举行文娱活动。哈尼族每年过两次新年。一个是十月节,一个是六月节。哈尼历从十月开始,即“新年”。元旦这一天,人们走亲访友,求婚订婚。 “六月过年”期间,人们祭祀动物,祭祀祖先,并祭祀祖先。开展荡秋千、摔跤、唱山歌等文化体育活动。卡多族(哈尼族的一个分支)——云南省新平县卡多族人在农历正月初六过新年。相传古时候,为了抵御外族入侵,卡多有一位勇敢的年轻人外出打仗,临行前留下了一句话:回家的那一天,就是他们新生活开始的那一天。战后,由于路途遥远,他们直到初六才回到家。我家乡的人们把这一天定为新年的开始。过年的时候,他们杀猪宰羊,跳舞庆祝。普米族——滇西北高原上有许多普米族。腊月初六是一年的第一天。除夕之夜,各村要放三门大炮,吹响海螺。然后一家人就团聚了r 并吃糯米。勒莫人(白族的统称)——主要居住在云南省碧江县。他们有自己计算季节的方法,春节的日期也不同。例如,桃花盛开时称为三月,漆叶长至五寸左右时称为五月。按此计算,一年有十三个月,三月称为三月节,相当于汉族的春节。基诺族——云南西双版纳的基诺族,把公历六月称为元旦。歌手们轮流互相唱歌,如果输了,就留下一块头巾,明年再互相唱歌。过年的每晚,老人和妇女们边吃酒边跳鼓舞。青年男女借此机会坠入爱河,找到自己的爱人。仡佬族——三月初三每年农历是仡佬族的春节。因为它们生活在气温较低的地区,所以春天要到三月植被开始发芽时才开始。春耕农忙时节临近,大家欢聚一堂,共庆新年,祈求祖先和山神的保佑,万事如意,五谷丰登。又因清明节一般在三月初左右,所以这两个节日是一起过的,所以这一天被定为仡佬年,也就是春节。瑶族——每年农历七月半月节是瑶族最隆重的节日——春节。半月节前夕,家家户户都很忙碌,村里村外到处都是喇叭声和欢笑声。蒙古族——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火炉边平房。给长辈敬上“年夜酒”后,大家吃烤羊腿、煮饺子。高山族——台湾高山族有吃“多年生菜”的习俗。多年生蔬菜也被称为“芥菜”。吃这种蔬菜是长寿的标志。有些人在多年生菜肴中加入长粉丝,象征长生不老。满族——除夕的家宴十分丰富、隆重。主食有糯米粉或饺子、烧烤、豆包等;传统的年菜有美味的血肠、水煮白肉和特有的酸菜白肉,而象征吉祥的鱼菜更是少不了。午夜时分,我们还吃一顿鲜肉饺子,辞旧迎新。壮族——除夕之夜要做一整天的饭菜,以示来年五谷丰登。这个亲d米称为“粽巴”,有的长一尺多,重五六公斤。拉祜族每年除夕都会做糯米糕。其中一对特别大,据说象征着太阳和月亮,用来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侗族——大年初一一早,从池塘里捞上几条又大又新鲜的鲤鱼,煎、炸、烤、炖,上桌,再加上一盘香喷喷的腌菜鱼。整桌以鱼为主。侗族人民相信,过年吃鱼预示着新的一年里鱼足丰收、财源广进、财源广进。黎族——春节期间,家家户户杀猪宰鸡,准备美味佳肴美酒,全家人围坐在一起吃“年夜饭”,吃饭时唱“年歌”。农历初一或初二新年,人们一起打猎,猎物就交给第一个击中它的射手。剩下的一半,大家平分。孕妇可以获得两份猎物。景颇族——春节期间,家家户户都泡水酿酒,给长辈敬酒。达斡尔族——居住在黑龙江、嫩江两岸。年夜饭是蒸黄年糕。一大早,想要拜年的人们一进家门就抢着年糕,祈求年年过得更好。佤族人在新年里第一次见面,除了相互祝贺外,还要互赠粽子、甘蔗、香蕉等礼物,以祝愿家庭生活和谐、甜蜜、美好。土家人——家庭团圆饭桌上,一定要有大块肉、杂菜。维吾尔族-除夕家宴食物有:“普”玛用大米、羊肉、葡萄干等制成的“皮蒂曼达”(用面粉、羊肉、洋葱等制成的包子)以及带骨羊肉。水煮的“格西”(手抓羊肉)、面团制成的“拉满”(拉面)和酸辣类似汉族馄饨的“曲曲儿”。此外,还有各种传统民族糕点和小吃,如“Aisimsanza”(圆盘饺子)、“Yayimaza”(花边饺子)、“Bohusak”(炸吉皮)、“Shamubosa”(炸受子)藏族人过年用青稞酒、酥油茶、糕点招待客人。布朗族——春节期间开展抛球活动,热闹又有趣。参加者围成一圈。首先,一个人将一个由竹片制成的小球举到空中。然后他们按顺序接住球,并用手掌将球举到空中。那些接不到球的人必须唱一首歌:罚款。歌曲。东乡族——大年初一,他们要举行传统的“制土”活动。他们用土块作为“武器”,互相投掷。这一天,连六十多岁的老人也会赶到山里的“战场”一显身手。侗族在春节期间盛行爬山比赛。谁先登顶,谁就会得到女孩或男孩的礼物。姑娘们赠送自己亲手绣制的侗锦,小伙子们赠送精美的竹盒、斗笠。这项活动往往持续半个月。节日期间,仫佬族青年挨村串户,举行打鸡毛、打毽子、打花龙、打鸡蛋等活动,伴着歌舞,其乐融融。哈萨克族人民喜欢在春节期间进行“追姑娘”活动。这个活动有趣又触动,也是青年男女表达爱情的独特方式。景颇族在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活动。姑娘们是本次活动的组织者和裁判员。无论哪一个男孩获胜,女孩都会把水和酒送到他嘴里作为奖品。朝鲜人民——春节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二人一组快乐地玩跷跷板,互相摔倒。谁在空中动作优美、弹得高,谁就领先并获胜。水族——春节期间,青年男女喜欢进行踢毽子比赛。比赛项目包括单踢、双踢、前后踢,并对优胜者进行颁奖。傣族——初二、初三,有的村寨会举行“象脚鼓比赛”。参赛选手们精神抖擞,锣鼓不断。谁动作优美、击鼓打得好,谁就能获奖。鄂伦春族 - 春节期间,人们赛马射箭,女孩获胜。在其中选择你的爱人。壮族——节日期间喜欢举行扔花包的活动。青年男女各分成一队。两侧相距约50米。划定了界限,他们互相投掷和接住。任何人将球扔出界线或没有接住球即为失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