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十里有不同风情,百里有不同风情”。山东民俗表现出自己的多样性和地域性。山东腹地的济南、青州、泰安、兖州历来是山东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自古以来,四民族有正规职业,六礼有正规礼仪,各时代有正规节日,衣食住行有正规制度,堪称山东民间的代表。海关。

山东民俗历史悠久,风格多样,涵盖生产、饮食、穿着、节日、娱乐等各个方面。

1.胶州秧歌

“胶州秧歌”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山东即墨、黄岛、胶南、高密等地区。胶州秧歌原有“地秧歌”、“跑秧歌”、“三弯”等名称,还有“扭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与其他地区的秧歌相区别,因主要活动在胶州郊区,故统称为“地秧歌”。 《胶州秧歌》。胶州秧歌的基本人数是24人,如果人数增加,必须是偶数。秧歌队需要一到两名组织领导,负责整个秧歌队的事务,俗称“秧歌师”。还有一个由秧歌队教练或老演员扮演的人,叫“伞头”。保护伞领导者必须目光敏锐、思维敏捷、善于表达。演出前他必须背一些顺口溜或者说一些吉祥话。语言一定要幽默。

2. “石敢当”习俗

“石敢当”信仰习俗在山东省泰山地区广泛分布,并逐渐传播到全国各地。全国(包括台湾省及少数民族地区)及东亚、东南亚的日本、韩国及世界各地的华侨居住区。其主要形式是立于桥要地或房屋墙壁上的小石碑(或小石像),刻(或书写)“石敢当”、“泰山石敢当”等字样。以此镇压不祥之兆。石敢当的习俗源于古代对灵石的崇拜。明代以后,石敢当信仰与东岳泰山崇拜紧密结合,由“石敢当”发展为“泰山石敢当”。其功能也经历了从最早的“宅镇”到“祛邪”,再到“治病”、“门神”、“辟邪”、“挡风”等。以泰山石敢当为代表的“平安文化”,体现了人们求平安、和谐的普遍愿望,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创造力。

3.风筝习俗

山东省潍坊市是中国著名的风筝产地。明代,民间出现了制作风筝的艺人。后来,随着放风筝习俗的盛行,风筝艺术也达到了鼎盛阶段。潍坊风筝主要有弦式、硬翅式、简易式三种基本造型,其中以龙头蜈蚣最为突出。现代风筝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赢得了“风筝艺术,潍坊第一”的美誉。潍坊现已成为国际风筝节的固定举办地。

4.胶东鲜花饼

山东胶东鲜花饼是起源于民间、流行于胶东地区的一种具有浓郁乡土风味的民俗习俗。胶东花糕以面条为原料,使用简单,用各种工具揉成各种形状,胶东花糕wer蛋糕经历了几个世纪的演变,不仅继承了传统文化,而且表达了时代精神。

作为一种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间造型艺术,它在人们的生活中不断生长、扎根,成为民俗风情的独特表现形式。

5.济南面塑

济南面塑色彩鲜艳,手法细腻。它们是用手指捻、捏、揉,再用刀、篦、针搓、割、点而成。人物造型优美,服装、样貌栩栩如生,在中国古装剧的人物塑造上尤为专业。济南民间艺术博物馆刘馆长介绍说,现代面塑的发源地是山东,其代表人物是尤擅肖像画的董凤栖。 “面塑的最高极限是微雕,东风起人物的微雕最小只有一分钱”米高。”

6、豆面灯

豆面灯又称“面灯”,民间俗称“灯花”,是最具特色的灯饰之一。胶东民俗,正月十五前,用玉米粉与黄豆粉、白面混合,制作面灯,用来预示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旱涝灾害。正月十五,制作面条灯笼是胶东农家的一项重要习俗,金黄的豆面在灵巧的工匠手中,很快幻化成各种生肖的形状,栩栩如生,惟妙惟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