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是指多民族国家中主体民族以外的民族。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除汉族外,其他55个法定民族均为少数民族。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组织开展民族病查明工作,以制定和落实民族政绩,实现各民族平等权利。这项工作是民族识别。经过努力,我们科学厘清了我国民族大家庭的基本构成,确定了56个民族。民族认定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基础和基础。

1、满族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部三省,其中以辽宁省人数最多。在中国55个少数民族中仅次于壮族。满族历史悠久,ch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肃慎人。黑水靺鞨是满族的直系祖先,后来发展成为女真族。 1911年辛亥革命后,满族改称满族。主要传统节日有春节、元宵节、2月2日、端午节、中秋节等。节日期间通常举行“珍珠球”、跳马、跳骆驼、滑冰等传统体育活动。授金节是满族人的“民族庆典”的日子。 1989年10月,每年12月3日被正式定为“金奖颁奖日”。
2、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奇民族,过着“逐水逐草”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踪迹,因此他们被称为“草原的骄傲之子”。 “那达慕”大会每年七月举行d 八月,此时牲畜正在育肥。这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历史悠久。它是人们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化、体育、娱乐大会。 “那达慕”大会上,有惊心动魄的赛马、摔跤,有令人赞叹的射箭,有竞技的棋艺,还有引人入胜的歌舞,展现了草原人民的独特特色。蒙古族视“9”为吉祥数字。
三、回族
回族是回族回族的简称。 13世纪,大量穆斯林从辽西迁入黄河流域,与当地汉族、维吾尔族、蒙古族等民族融合。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经过通婚等因素,逐渐形成了回族。回族民间节日开斋节(又称肉孜节),又称大开斋节。每年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所有身体健康的回族男性年满12岁、女性年满9岁都必须封斋。解放后,国务院将开斋节定为回族法定节日。
4、苗族
苗族有着悠久的音乐舞蹈历史,其十字绣、刺绣、织锦、蜡染、首饰制作等工艺美术享誉国际。苗族的祖先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在中原的蚩尤部落。苗族过去信仰万物有灵,崇拜自然,崇拜祖先。有很多节日。除了传统的过年、祭祀节日外,还有专门与吃有关的节日。苗族的节日很多,但各地的名称和庆祝方式有所不同。传统节日中,苗年最为重要、最为隆重。这是定义每年一度的鼓藏节(每13年一次)。
5.藏语
藏语是中文名称。西藏藏语称“博”,居住在这里的藏族自称“藏人”。被誉为“世界屋脊”的西藏,美丽而神奇,是藏族人民的主要聚居区。现有130万多人口中,藏族占95%,是中国古老的民族之一。藏族普遍信仰藏传佛教,即喇嘛教。过去的许多传统节日都与宗教活动有关。藏族民间节日有藏历新年、酥油灯节、浴佛节等。藏族人民最大的传统节日是藏历新年,每年农历正月初一。除夕之夜,人们穿上色彩缤纷的服装,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用唢呐、海螺、鼓等奏乐,表演一场盛大隆重的“除夕夜”。跳神节。”男青年们狂歌乱舞,寓意除旧迎新、驱邪纳福。元旦早晨,妇女们提着“吉祥水”,祈求吉祥如意。
6.傈僳族
傈僳族在唐代被称为“傈僳族”。傈僳族最早居住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金沙江流域。后来,由于由于战乱等原因,他们逐渐迁徙到滇西怒江地区定居。1985年6月11日,成立云南维西傈僳族自治县。节日:主要节日有跨石节(12月20日,相当于春节)汉族的节日)、火把节、丰收节、中秋节、沐浴会、刀节等。每年农历二月初八举行的“刀吧节”热闹非凡。剑吧的成立是为了让傈僳族人民能够拥有他发扬“敢登剑山、勇闯火海”的精神。
七、傣族
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早在公元1世纪,中国史书中就有关于傣族的记载。 1949年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傣族”。傣族自称“傣仂”、“傣雅”等。傣族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许多节日都与佛教活动有关。每年傣历六月举行的泼水节,是傣族最盛大的节日。这个节日傣语称“桑坎比买”。届时,要礼佛,摆设大宴,招待僧侣、亲朋好友,互相泼水祝贺。由于泼水活动是傣族过新年的主要内容,这项活动深受各族人民的喜爱。
8. 壮族壮族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是岭南土著民族。有“布庄”、“布图”、“布农”、“布亚依”等二十多个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后改为“壮族”。壮锦与南京云锦、成都蜀锦、苏州宋锦并称为“中国四大名锦”。壮族信仰原始宗教,崇拜祖先。有些人信仰天主教和基督教。著名节日有每年的“三月三”歌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春节,其次是7月14日的鬼节、清明节、8月15日的中秋节、端午节等。中秋节、重阳节、尝新、冬至、牛魂、送礼物托芙等。分布在我国南方广西、贵州、云南、广东等地区的壮族同胞与汉族人民同时过春节。除夕之夜,将节日当天吃的米制成,称为“年饭”,有的地区人们称之为“吃礼节”,壮语意为“度过旧年”。预示着来年的农业丰收,有的甚至包出一尺多长、五六公斤重的粽子。除夕夜,大年初一一早,人们就起床了。天亮了,穿上新衣服,放鞭炮迎接新的一年。妇女们纷纷赶到河边或井边“打新水”,开始新一年的精彩生活。
9、土家族
土家族大多居住在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等地,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当地人),有自己的语言。汉语说得流利,但只有少数聚居地还保留着土家语。土家族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过年。农历二月初二称为社团日。那时候,他们吃社区米,端午节吃粽子,重阳节吃粽子。打巴巴。土家族过去很迷信鬼神,尤其崇拜祖先。他们视自己的祖先为真神,为众神之首。每逢过年,他们都要给祖先大拜,初一、十五也要小拜。土家族是罕见的过两个春节的民族,在汉族过春节的前一天再过一个春节,俗称“赶年”。土家族在张家界有句俗话:“三十六、跌倒”; “人到了三十六岁,就会有快乐,也会有悲伤。”因为土家族认为36岁是死者比例最高、发生灾难的几率最大,所以凡事忌“36”。
10、高山族
高山族是台湾省少数民族的统称,包括十多个民族。 “高山族”这一名称是1945年抗战胜利后中国对台湾省各民族的总称。高山族地区森林覆盖面积较大。被誉为“森林宝库”。高山族的节日很多。他们的传统节日大多带有浓郁的宗教色彩。 “丰收节”又称“丰收节”、“丰收节”、“丰收节”等,相当于汉族的春节,
11、纳西族
游牧于青海省黄河流域、湟水流域的古羌族,南迁至四川西南部、云南西北部,分为不同的民族,包括纳西族。 “纳”是大或高贵的意思,“熙”是人的意思。丽江纳西族摩梭人信仰神灵,崇拜自然,相信世间一切都是神灵主宰。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拜狮子山的“转山节”,是人们崇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
12.布朗族
布朗族是其后裔。古代濮人。唐代称“濮子曼”,元、明、清称“濮曼”。由于居住地区不同,过去的布朗人有不同的名称。新中国成立后,根据民族的意愿,他们被统称为布朗人。布朗人 该民族过去崇拜多神,普遍信仰上座部佛教。许多传统节日大多与宗教活动有关。其中,最具特色的节日有:元旦、祭祀村神、洗牛脚等。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活动。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一般持续三天。
13、阿昌族
阿昌族大部分居住在云南省,是我国最早居住的民族之一。中国云南。根据居住地的不同,还有“蒙萨”、“蒙萨禅”、“杜萨”、“罕萨”等名称。解放后,统称阿昌族。会节是阿昌族的传统聚会活动,多在农历九月中旬举行每年。阿昌族信仰上座部佛教,回民街原是宗教聚集地。主要宗教节日有金瓦(关门)、楚瓦(开门)、烧柴、泼水节等。除了宗教节日外,还有许多民族特有的传统节日。如:火把节、卧螺节、浇花节、春节等。
14.怒族
怒族是云南古老的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怒族自称“努苏”、“阿努”、“阿隆”。与傈僳族、独龙族、藏族、白族、汉族、纳西族等民族共存。怒族的传统节日有新年、花节、谷神节、山林节等。其中,过年节日的气氛最为浓厚,既隆重又古朴。仙女节是民间传统节日云南省贡山地区的怒族。当地又称花节,每年农历三月十五举行。
15、鄂温克族
鄂温克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他们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少数从事狩猎。鄂温克族是民族自称名称,意为“居住在山林中的人民”。在北纬52度的大兴安岭原始森林里,至今还残留着鄂温克人的足迹和炊烟。他们的聚居地是敖鲁古雅鄂温克猎人村,被称为“北极村”。敖包节是鄂温克族的宗教节日,同时也举行一些文化、体育活动,因此深受群众喜爱。除了春节和其他与春节类似的节日与其他民族一样,鄂温克族也有农历五月下旬举行的“米阔琴”节
16。鄂伦春
“鄂伦春”是民族自称名称。其含义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住在山上的人”,另一种是“使用驯鹿的人”。清代以前,人们一般称鄂伦春部落为“索伦部落”、“大首部落”或“石鲁部落”。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为鄂伦春族。每年6月18日是鄂伦春族的传统节日篝火节。这一天,鄂伦春人燃起篝火,载歌载舞,庆祝自己的民族节日。还有腊月二十三送火神上天的习俗。鄂伦春族的祖先与火有着不解之缘。他们对火有着特殊的感情,对篝火极为亲近。
17. 赫哲族
族赫哲族自古繁衍生息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流域。历史上曾有“黑金”、“黑真”、“赫真”、“奇冷”、“赫哲”等不同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的民族定名为赫哲族,意为居住在河流“东部”和“下游”的人民。河灯节是赫哲族的传统民间节日。世代以捕鱼为生的赫哲族,每年农历7月15日都会燃起河灯,祭祀河神,祈求保佑部落平安、捕鱼兴旺。丰收。
18、门巴族
据藏族史书记载,门巴族的祖先长期繁衍生息在藏南喜马拉雅山地区。门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墨脱、林芝、错那等县。 “门巴”是指居住在门隅的人。门巴族跟随属藏历,节日与藏族人民相同。节日期间,宰杀牛羊,购买丰盛的酒菜,招待宾客。相传藏传佛教释迦牟尼佛的诞生和圆寂日是藏历4月15日。为了纪念这一天,门巴地区各寺庙都要诵经、祈福,并举行各种宗教活动。
19、白族
主要居住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其余分布于云南省各地、贵州省毕节地区和四川省凉山州。白族自称“白火”、“白泥”、“白子”等,汉语意思是“白种人”。 1956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的传统节日很多。有历史的“三月街”千百年来,是白族一年一度最隆重的节日。现在被命名为“三月街民族节”。还有“火把节”(又称七夕节)等民族节日。自古以来,白族人都把“6”视为非常神圣的。主要原因有:一是相传白族是鲁昭(唐初居住在云南大理洱海地区的六个乌曼部落的统称)的后裔。这6道圣旨要求每年向唐帝国进贡,每道圣旨一份,共6份。大唐还回赠了六件礼物,每一份圣旨一份。因此,白族之间的礼物中必然含有“六”字。一种理论认为,它取汉语“福气”(既福气又富有)的含义。
20.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兰教,风俗习惯与当地习俗相似,又称保安回族。与当地回族相似。 1950年,根据本族人民的意愿,定名为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北部的甘肃省。保安族讲汉语,大多信仰伊斯兰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制作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尤其深受藏族人民的喜爱。保安族的节日与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相同,如开斋节、古尔邦节、祭祀节等,家家户户都要煎饺子、炒粽子、蜂蜜。戒指和油香。
21、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大型少数民族。解放前,布依族被称为“中甲”、“迷户”、“彝族”、“土边”、“土人”、“绕甲”等。1953年,贵州省各地布依族代表协商确定正式统一使用“布依族”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教和自然崇拜。传统节日除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外,还有“二月二日”、“二月二日”、“二月二日”等。 3月3日、4月8日、牛王节等,最隆重的节日是农历的6月6日。
22、达斡尔族
达斡尔族主要居住在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少数居住在新疆塔城县。“达斡尔族”意为“先锋”。原产地:契丹。十七世纪中叶,为了维护祖国的统一,这个民族打响了武装抵抗沙俄入侵的第一枪,达斡尔族称春节为“阿涅”,也把春节视为一年中最盛大的节日。正月十六是“黑灰日”。在这一天,人们都会涂抹别人的脸,以为自己越黑,就越黑。
23、德昂族
(崩龙部落) 德昂族原名“崩龙部落”。 1985年9月17日,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更名为德昂族。 “崩龙”是他的名字,德昂族各支系三分之二以上的人自称“德昂”,意为“石头岩石”。德昂族是西南边疆现存居民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早在公元前二世纪就已居住在怒江西岸。德昂族传统民间节日主要有泼水节、关门节、开门节、烧白柴等,大多与佛教活动有关。德昂族还有家庭祭堂、村神、土地神、龙祭祀习俗中,以龙祭最为有趣。
24. 东乡族
东乡族是公元后半叶生活在东乡的许多不同民族融合而成的。 14世纪。其中,主要是信仰伊斯兰教的人。甘肃省有回族和蒙古族,其中一半以上居住在甘肃东乡族自治县。东乡族开斋节,又称“德节”,是东乡族人民的传统民间节日。根据伊斯兰教规定:伊斯兰教每年公历九月为斋月。这个月的月初和最后一天是根据新月的出现而定的。斋戒期结束后的第二天就是节日。因此,它既是一个民族节日,又是一个宗教节日。
25、侗族
侗族起源于秦汉时期的“洛月”。后魏晋时期,这些部落统称为“辽”,侗族则属于“辽”的一部分。现在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等地。他们有很多信仰。侗族崇拜神灵和自然物。侗族传统节日各地的日期有所不同。节日食品往往与宴会活动联系在一起。主要节日有结婚节、造桥节、祭牛节、吃新节、放烟花节等。侗族喜斗牛。每个村寨都养一只专门用于比赛的“水牛王”。
26、独龙部落
独龙部落曾被称为“丘人”、“曲人”等。解放后,根据村民的意愿,这个民族,正式命名为独龙族。现主要居住在云南省贡山市独龙江流域。本世纪中叶,独龙族仍处于分裂状态。原始公社配给阶段,妇女仍崇尚面部纹身的习俗。过去独龙族的宗教信仰还处于较低水平。在原始自然崇拜或万物有灵阶段,就连一年一度的节日(独龙语:卡雀瓦)也与宗教联系在一起。卡雀瓦节在每年腊月的某一天举行(各地时间不同),节日的长短往往取决于准备食物的多少。
27. 俄罗斯人
俄罗斯人是一个18世纪以后从沙俄逐渐南迁到中国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在封建军阀鼎盛时期统治新疆期间,他们被称为“归化民族”。新中国成立后,改称俄罗斯族。主要散布于新疆各地,少数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等地。龙江等地。中国俄罗斯族的风俗习惯与前苏联俄罗斯族相似。各民族基本相同,大多信奉东正教,俄罗斯、斯里兰卡人民都十分重视传统节日,尤其是复活节。节日前一周不吃肉,只吃素。出于宗教原因,俄罗斯人非常忌讳“13”和“星期五”。据《圣经》记载,基督教创始人耶稣召唤了13个门徒到犹太各地传教。后来,由于犹大(第13人)的背叛,耶稣被罗马帝国驻犹太总督彼拉多逮捕,并于13日(星期五)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
46、塔塔尔族
塔塔尔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伊宁、塔城、乌鲁木齐等市。古称鞑靼。 “鞑靼”一词的本意是“茅草”塔塔尔语属阿尔泰语系,现通行维吾尔语或哈萨克语。主要从事商业和手工业,信仰伊斯兰教。塔塔尔族的节日、礼仪、饮食习俗相似对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当地信奉伊斯兰教的民族来说,塔塔尔族的“萨班节”又名“犁铧节”,多在春季美丽的地方举行,歌舞升平。舞蹈,还有摔跤、拔河、赛马等集体活动。
47. 仡佬族
仡佬族是中国古代的“辽人”,分布在世界各地。贵州省西部织金、黔西、六枝、关岭等20个县,仡佬族以农业为主,手工打铁业较为发达,因此,有些地方的仡佬族在史书中被称为“铁匠仡佬”。最隆重的仪式仡佬族的传统节日是八月节(8月15日至20日)。由于仡佬族长期与汉族杂居,生活习俗等方面与当地汉族相似,传统节日也大体与汉族相同。如春节、端午节、七月节、中秋节等。糯米糕是仡佬族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食品。
48、土族
土族主要聚居于青海省互助、民和、大同等县,其余散居于甘肃省乐部、门源、天祝等地。土族自称“蒙古”或“蒙古孔”(意为蒙古人),旧称“青海人”,藏族称他们为“霍尔”。土族主要从事畜牧业和农业,尤擅养羊。 “七日聚会”是一场狂欢土族人民庆祝丰收。土族的许多节日都与宗教密切相关。节日期间,伴随着各种祭祀活动,并准备节日食品。
49.佤族
佤族分布在云南省西部和西南部怒山山脉南段,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原名“卡瓦”,1963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改为现名。每年的“新火节”,佤族人熄灭旧火,然后由德高望重的老人用古老的钻木生火方法点燃新火,预示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身体健康。每年重大节日和祭祀活动期间,佤族都会举行“掠牛节”,以表达祈求丰收、祈求平安的愿望。
50. 维吾尔族
“维吾尔族”是我自称的名字对于维吾尔族来说,意思是“团结”或“联合”。维吾尔族主要居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以南地区,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定陵”人,过着游牧生活。维吾尔族是汉族与后来繁衍发展的吐蕃、契丹、蒙古族融合而成的。大多数维吾尔族节日起源于伊斯兰教,并使用回历计算。维吾尔族的传统节日有罗孜节(即开斋节)、古尔班节(即古尔邦节)和诺鲁孜节。前两个起源于伊斯兰教,日期是根据回历计算的,回历每年都会变动,所以有时是冬天,有时是夏天或其他季节。
51、乌兹别克族
乌兹别克族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兹别克人最早居住在中亚各地。在元代讨厌的是,他们被称为“月吉别”和“月足波”。 15世纪,他们逐渐形成了一个民族。乌孜别克族有自己的语言,信仰伊斯兰教。乌兹别克族的主要节日有“圣吉节”、“儒孜节”、“古尔邦节”等。乌兹别克族的传统节日与当地其他伊斯兰民族的传统节日基本相同。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
52、锡伯族
锡伯族曾居住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嫩江流域。 18世纪中叶,他们西迁至新疆察布查尔等地。现大多居住在新疆、东北地区、内蒙古东部、黑龙江省嫩江流域。锡伯族的许多传统节日与汉族大体相同。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 西迁节是锡伯族无法忘记的民族节日。埃夫每年农历四月十八,人们都会隆重举行各种纪念活动。 “涂抹节”是锡伯族又一个有趣而独特的传统节日。
53. 瑶族
瑶族是中国南方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瑶族自称“棉”、“金门”、“布努”、“拉甲”、“丙多友”等,因经济生活、居住地区、服饰等方面的差异,称谓有30多种。新中国成立后,他们被统称为瑶族。除了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瑶族还有大大小小30多个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其中最具特色的有盘王节、人王节、鸟节等。 - 捕捉节日。农历10月16日盘王节是瑶族最隆重的节日勒。是瑶族人民纪念祖先的盛大传统节日。
54.裕固族
裕固族居住在甘肃省河西走廊肃南地区,其余居住在酒泉黄泥堡地区。裕固族自称“夭呼尔”、“亮拉乌古尔”。裕固族起源于唐朝时期居住在鄂尔浑河流域的游牧维吾尔族。明初,他们逐渐迁徙到祁连山,逐渐形成了裕固族。裕固族的节日习俗反映了本民族物质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裕固族幼儿的剃发仪式别具一格。按照传统,裕固族的孩子要到三岁才第一次剃头。举行更为隆重的仪式。割马鬃是裕固族特有的节日习俗。
55.彝族
彝族分布在云南、四川省、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彝族众多,各地民族不同,有“诺苏”、“米沙”、“洛洛”、“撒尼”、“阿西”等。新中国成立后,以“彝”作为统一的民族名称。彝族人民崇拜万物有灵,崇拜祖先。民间传统节日很多。主要节日有十月年、火把节及地方性节日和祭祀活动。十月年是彝族的传统年,多在农历十月初的吉日举行。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举行的火把节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彝族按照彝历选择节日。有的与当地汉族一起过春节。一些地区的彝族同胞在门前竖起青松,铺地用松针来避灾。其他地区则在节日期间宰杀猪羊,吃大块的肉。人们互相拜访,互相送肉、送馒头。大年初一的早上,我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的重量与昨天的水的重量进行比较。如果新年的水比较重,说明当年雨水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