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有哪些特色民俗活动?
泉州当地民俗活动
猜灯谜: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元宵节、元宵节。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泉州的灯文化,始建于唐初,一直传承至今,更是闻名全国。古有“天下元代,灯烛盛世闽中无双”的美誉。
攻炮城:攻炮城是泉州的节庆活动之一。它是一项集娱乐与竞技于一体的群众娱乐活动。它风格独特,常在元宵节、中元节和普渡节期间举行。
十几米的“小镇”里燃放了一串大鞭炮用竹竿搭建的高楼。参加者每人按顺序点燃一串小鞭炮,力争向“小镇”扔去。如果“小镇”里的大鞭炮被点燃,参与者将赢得大奖,但尝试无论如何都会失败。本次活动的获奖者很少。
捉鸭子:泉州人端午节的庆祝项目之一。渔船前端放置一根铁管。铁管的尽头有一只大肥鸭。参与者要走过铁管“独木桥”,才能在终点抓住鸭子。获胜者可以把鸭子带回家。
泼水节:泉州独有的“海水泼水节”。清政府在石狮开江设立开江海防署,开江与台湾鹿港开始通商往来。叉。泉州的泼水节以开江河畔最为热闹。水斯普利汉江泼水节还包括闽台赛龙舟等两岸友好活动。
赛龙舟:泉州端午赛龙舟的规模和形式与其他地方相似。惠安的崇武可能比较特别。早年,崇武每逢端午节也有赛龙舟的活动。海上主要有台风季节前的祈神驱魔活动。
附上泉州大部分重要风土人情。
1.年斗
大年腊月三十、小年二十九日,春天俗称“年斗”。除夕夜,家人准备油炸食品,还有肉丸、紫菜丸、甜糕等闽南传统小吃,统称“过禾”。午夜一到,大厅里就摆好了桌子家中摆上三畜、水果、茶、金茶等供品,烧三炷香,点上蜡烛,敬拜“天神”。
天公圣:正月初九,泉州人会早起祭祀天公。这一天,上午11点左右,大家就开始准备拜天公。
大家生:闽南有风俗,腊月二十五“大家生”,不能追债。早上,家家户户都会煮面条,以示全家平安长久。
普渡:是泉州沿海地区的一种民间文化现象。泉州人把七月的普渡称为“政普”。从7月初开始,边境地区各村轮流举行普渡活动。
求香:泉州各地组织“进香团”前往南海、普陀等佛地圣地烧香。
2.祭祀祖先
在泉州,各大家族都会设立祭祀仪式,以团结家族。泉州设立的“祠堂”很常见。这是泉州人民为了弘扬先人智慧、增强人民凝聚力的建筑表达。
进主:泉州人特有的“祠堂”,即闽南语“贡马堂”重建或迁移时的一种仪式。从间修缮完成后,全团乃至华侨都会回到家乡祭拜、上桌吃饭。
祭祀:在亲人去世当天进行祭祀。在家拜完宗庙后,全家人一起吃饭,以表达哀悼。
纸祭:泉州清明节期间,在祖先的坟墓上贴上色彩缤纷的纸莲花和纸钞,俗称“纸祭”。
3、风俗习惯
结婚:新娘嫁入泉州婆家时,要慢慢跨过灶台,踩着瓦片,到了门槛就进入洞房,据说“过火炉”可以借助火神的力量,烧掉新娘在家中和一路上惹来的邪气。
满月:新生儿一个月大时,家人会请当地有经验的理发师给孩子剃毛,剃毛时清洁头发的水宜为煮鸡蛋水和姜片。
杜旭:宝宝一岁了,在泉州,宝宝一岁了,就会举办宴会祭神拜祖,在宴会上,宝宝也会被要求“赶周”,选一张八仙桌,里面摆满了书、笔、算盘、秤、尺子、玩具等,让宝宝踩在“独树龟”上,让他自由自在抓住桌子上的东西,并用他抓住的东西来预测他未来的生活和未来。据说,这种“捉周”的习俗早在南北朝时期就已在民间流行。
成人礼:在泉州,成人礼已有十六年历史。庆祝成人仪式统称为“做十六”。男孩成年后要举行“舞象仪式”,女孩则要举行“剪发仪式”。
生日礼物:泉州给老年人送生日礼物当天不要用筷子剪面线。
生日:一大早家人会煮面,碗里放两个煮鸡蛋。这两个鸡蛋不是普通的煮鸡蛋,而是必须放在神灵面前祭拜才吃,寓意着保佑寿星。
清明节:泉州清明节的食俗是吃“湿”
“润饼”是用面粉制成,揉成薄饼,俗称“润饼”。 “润饼”或“润饼”,然后卷成胡萝卜丝、肉丝、蚝饼、香菜等混合锅菜,即可食用,香甜可口。
端午节:期间端午节,泉州人吃肉粽。端午节不仅吃粽子,还“炒补天”。
七夕节:又称七夕节。 “七娘”诞辰,泉州家家户户都会在这一天焚烧七辆有座位的轿子,因为祭祀的对象不是织女,而是七仙女小七。
中中秋节:泉州人称月亮为“月娘”,中秋之夜,会在屋顶摆桌子,摆上贡品,烧香祈福。
魏亚:闽南地区一般商人、渔民、海陆运输者,必须在农历初二、十六这天“打牙”,祭祀土地公。
(海峡网刘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